商洛医生在阿里
文章字数:3046
陈国鹏在阿里医院门诊楼前留影
陈国鹏为当地藏民患者诊疗
陈国鹏和阿里医院一起工作过的医生合影
“以前做梦都想去西藏。”开朗、健谈的镇安县中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援藏医生陈国鹏并不掩饰自己对西藏的神往,但他更清楚自己的责任与重托,“我不是想去旅游,而是去工作!”
正是对西藏这份特殊的情怀,2015年6月,在获悉陕西省委组织部选配援藏医疗人员的消息时,32岁的他激动不已,尽管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妻女需要照料,尽管他瘦弱的身体让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担心无法适应高原艰苦的环境,但还是阻挡不了他援藏的决心。在向医院领导递交申请书的时候,院长曾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那里条件艰苦,需要付出很多,你真的考虑好了吗?”一向做事果断的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怕苦,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我的意志,我希望把登上雪域高原作为我人生一次难得的历练,请您放心。”
千里上高原
2015年7月4日,陈国鹏作为陕西省短期援藏医疗队一员,告别了父母和妻女,带着奉献高原的满腔热情,走进了雪域高原西藏阿里地区,开始了为期3个月援藏工作。西藏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条件十分艰苦,平均海拔4300多米,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一半。
初到阿里,陈国鹏就在身体上经历了高原反应带来的巨大不适,因为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他一度胸闷气短,嘴唇发紫,整个人混混沌沌,明显喘不上气来,不敢说话,不敢快走,不想吃饭,而且每天早上起来还流鼻血、头发晕,全身发软没有力气。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脑缺氧晚上睡不好觉,经常被憋醒。尽管出发前他就想象过阿里的偏远和艰苦,但是来这里后亲身感受到的环境和条件比想象的要艰苦得多,可他并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就轻言放弃,反倒激起了他战胜自我、克服恶劣环境的斗志和勇气。
那段日子,他时常告诫自己说:“作为一名援藏人员可能缺氧,但绝不能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自己的努力克服和阿里地区医院的帮助下,他很快就克服了身体不适、适应了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去。
零点救人
7月9日,刚到阿里仅仅两天,身体还尚未完全适应,高原反应还没有消退,他就立即投入到了医院内科工作中。当晚零点30分左右,值班的内科刘主任突然打来电话,带着十分的歉意告知他,科室里有一位69岁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病人,今晨准备乘飞机去拉萨治疗时,在阿里机场突然咯血,无法登机,转回医院后又咯血,经止血等办法无法控制,病人现在已意识模糊,病情十分危急。医院没有血站无法输血,家属十分着急,需要立即转拉萨治疗。由于科室里现在总共只有两名医生,人手太少抽不开人,刘主任希望他能护送病人去拉萨。
听到刘主任的情况介绍,陈国鹏连想都没有想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在他看来这是他作为一名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阿里到拉萨,全程1600多公里,途经10余个县市,海拔最高处达5200多米,医院派出了最好的救护车,他和一名护士、两个司机连夜护送病人一路颠簸,克服了头昏、晕车、呕吐等一系列身体的不适。经过22个小时艰难跋涉,终于在7月10日晚10时安全的将病人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急诊科。那一刻,他如释重负。
返回途中他们又遇到了道路塌方,经过武警积极抢险,修出了便道,救护车优先通行才顺利返回。病人算是安全送到了,可他却因严重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颠簸劳累,头痛、呕吐、咳嗽、失眠,修整了好几天才恢复正常,他原本瘦弱的身躯变得更显弱不禁风。那位患者出院时打来电话,满怀感激的对他说:“是你救了我,扎西德勒!扎西德勒!”那一刻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自他心底油然而生,或许做一名医生在这一刻才是最快乐的。经历了这生死相搏、惊心动魄的22小时,他不禁感叹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同时生命又是如此的顽强,在这生死之间,他越加感受到“生死所系、性命相托”这8个字的分量,同时也更加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倾情奉献
在医院工作的日子是艰苦而紧张的,作为援藏医生,本可以少承担一些工作,可是由于内科大夫少,病人多,陈国鹏总是尽可能多的给自己安排工作,始终坚持最好的工作状态,尽可能多的为患者治病。在短短三个月的援藏支医工作中,他倾情奉献的同时,也深切的感受到了高原藏族同胞的冷暖真情。一位31岁的藏族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病人,由于病人家距医院路途太远,从县上转到他所在的科室时已经12个小时多了,失去了溶栓机会,病情十分危重。转入拉萨治疗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做保守治疗。陈国鹏和科室的同事们立即讨论治疗方案,24小时轮流守护,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加之又缺乏药物,虽然他们经过一周的努力,最后患者还是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看着患者家人因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样子,他内心充满了悲伤与自责,这也让他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阿里地区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和期待。
一位47岁藏族的肝癌晚期患者,因为病情重又是晚期,多家医院均不愿收住治疗。来到他们科室时,患者已出现大量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体质已经十分虚弱,呼吸困难,腹部胀痛,双下肢水肿,十分痛苦。看着病人痛苦的表情和家属期待的眼神。陈国鹏立即与家属沟通,分析病情后,将患者收住治疗,经过细致检查,讨论分析,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6次抽胸水及腹水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看到患者精神转好,家人满面笑容的样子,他那颗悬在空中的心终于放下了。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8月15日,一位32岁的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的病人,被家人送到他所在的科室,由于病情严重恶化,患者生命垂危,家属已经准备放弃。可是作为主治医生的他坚持积极抢救,他会同科室其他医生,迅速组织检查,及时抢救治疗,经治疗,患者于第二天晚上病情基本稳定下来,但由于医院条件差,患者必须转入上级医院介入治疗,才有可能保住生命。经过与患者家属协商后,他决定再次奔赴拉萨,亲自护送患者到那里治疗。去拉萨需要20多个小时,他不顾一路上道路的颠簸和危险,坚持和护士一起守护在患者的身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开展治疗。经过26个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再次将病人安全送达拉萨。看到患者家属热泪盈眶的双眼和一次又一次的感谢时,他忘记了长途奔波的劳顿和高原反应造成的头晕目眩,脸上露出了两天来难得一见的笑容,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由于医院没有急诊科,陈国鹏他们夜间值班期间不仅要负责科内的病人,还要负责夜间急诊病人,通常是忙到通宵,都没办法休息。没有神经外科,脑出血70ml、100ml在内科住院的比比皆是,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出现紧急情况,可是不管多晚,多累,只要科室有需要,领导有安排,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科室和同事们一起积极抢救病人,从没有拒绝过。
授之以渔
阿里地区由于条件恶劣,又远离内地,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医疗设施都十分落后。为了将内地先进的医疗技术尽快的传授给科里的医务人员,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理论结合实际,通过举办科内学术讲座,临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规范了内科危重病人诊治及抢救流程,提升了危重病人救治水平,帮助科室提高了医疗业务水平。在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过程中,他总是坚持毫不保留的讲清楚,让科室同事们真正学到位。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能帮助科室建设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内科医疗队伍,服务于藏区患者。
为了提高科室学习氛围,不断总结治疗经验,陈国鹏还积极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开展业务知识学习,并和科室的医生共同完成了《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高原心脏病疗效观察》论文,现已被《内蒙古中医药》审核录用。
陈国鹏说,在他看来,三个月的援藏工作,短暂而又平凡,在这里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也终将成为他一生中难忘的回忆。
陈国鹏为当地藏民患者诊疗
陈国鹏和阿里医院一起工作过的医生合影
“以前做梦都想去西藏。”开朗、健谈的镇安县中医院内科主治医师、援藏医生陈国鹏并不掩饰自己对西藏的神往,但他更清楚自己的责任与重托,“我不是想去旅游,而是去工作!”
正是对西藏这份特殊的情怀,2015年6月,在获悉陕西省委组织部选配援藏医疗人员的消息时,32岁的他激动不已,尽管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妻女需要照料,尽管他瘦弱的身体让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担心无法适应高原艰苦的环境,但还是阻挡不了他援藏的决心。在向医院领导递交申请书的时候,院长曾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那里条件艰苦,需要付出很多,你真的考虑好了吗?”一向做事果断的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怕苦,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锻炼我的意志,我希望把登上雪域高原作为我人生一次难得的历练,请您放心。”
千里上高原
2015年7月4日,陈国鹏作为陕西省短期援藏医疗队一员,告别了父母和妻女,带着奉献高原的满腔热情,走进了雪域高原西藏阿里地区,开始了为期3个月援藏工作。西藏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条件十分艰苦,平均海拔4300多米,含氧量不到内地的一半。
初到阿里,陈国鹏就在身体上经历了高原反应带来的巨大不适,因为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他一度胸闷气短,嘴唇发紫,整个人混混沌沌,明显喘不上气来,不敢说话,不敢快走,不想吃饭,而且每天早上起来还流鼻血、头发晕,全身发软没有力气。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脑缺氧晚上睡不好觉,经常被憋醒。尽管出发前他就想象过阿里的偏远和艰苦,但是来这里后亲身感受到的环境和条件比想象的要艰苦得多,可他并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就轻言放弃,反倒激起了他战胜自我、克服恶劣环境的斗志和勇气。
那段日子,他时常告诫自己说:“作为一名援藏人员可能缺氧,但绝不能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自己的努力克服和阿里地区医院的帮助下,他很快就克服了身体不适、适应了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很快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去。
零点救人
7月9日,刚到阿里仅仅两天,身体还尚未完全适应,高原反应还没有消退,他就立即投入到了医院内科工作中。当晚零点30分左右,值班的内科刘主任突然打来电话,带着十分的歉意告知他,科室里有一位69岁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病人,今晨准备乘飞机去拉萨治疗时,在阿里机场突然咯血,无法登机,转回医院后又咯血,经止血等办法无法控制,病人现在已意识模糊,病情十分危急。医院没有血站无法输血,家属十分着急,需要立即转拉萨治疗。由于科室里现在总共只有两名医生,人手太少抽不开人,刘主任希望他能护送病人去拉萨。
听到刘主任的情况介绍,陈国鹏连想都没有想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在他看来这是他作为一名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阿里到拉萨,全程1600多公里,途经10余个县市,海拔最高处达5200多米,医院派出了最好的救护车,他和一名护士、两个司机连夜护送病人一路颠簸,克服了头昏、晕车、呕吐等一系列身体的不适。经过22个小时艰难跋涉,终于在7月10日晚10时安全的将病人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急诊科。那一刻,他如释重负。
返回途中他们又遇到了道路塌方,经过武警积极抢险,修出了便道,救护车优先通行才顺利返回。病人算是安全送到了,可他却因严重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颠簸劳累,头痛、呕吐、咳嗽、失眠,修整了好几天才恢复正常,他原本瘦弱的身躯变得更显弱不禁风。那位患者出院时打来电话,满怀感激的对他说:“是你救了我,扎西德勒!扎西德勒!”那一刻一种以前从没有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自他心底油然而生,或许做一名医生在这一刻才是最快乐的。经历了这生死相搏、惊心动魄的22小时,他不禁感叹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同时生命又是如此的顽强,在这生死之间,他越加感受到“生死所系、性命相托”这8个字的分量,同时也更加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倾情奉献
在医院工作的日子是艰苦而紧张的,作为援藏医生,本可以少承担一些工作,可是由于内科大夫少,病人多,陈国鹏总是尽可能多的给自己安排工作,始终坚持最好的工作状态,尽可能多的为患者治病。在短短三个月的援藏支医工作中,他倾情奉献的同时,也深切的感受到了高原藏族同胞的冷暖真情。一位31岁的藏族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病人,由于病人家距医院路途太远,从县上转到他所在的科室时已经12个小时多了,失去了溶栓机会,病情十分危重。转入拉萨治疗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做保守治疗。陈国鹏和科室的同事们立即讨论治疗方案,24小时轮流守护,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加之又缺乏药物,虽然他们经过一周的努力,最后患者还是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看着患者家人因失去亲人悲痛欲绝的样子,他内心充满了悲伤与自责,这也让他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阿里地区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和期待。
一位47岁藏族的肝癌晚期患者,因为病情重又是晚期,多家医院均不愿收住治疗。来到他们科室时,患者已出现大量腹腔积液,胸腔积液,体质已经十分虚弱,呼吸困难,腹部胀痛,双下肢水肿,十分痛苦。看着病人痛苦的表情和家属期待的眼神。陈国鹏立即与家属沟通,分析病情后,将患者收住治疗,经过细致检查,讨论分析,在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患者6次抽胸水及腹水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看到患者精神转好,家人满面笑容的样子,他那颗悬在空中的心终于放下了。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8月15日,一位32岁的急性广泛前壁心梗的病人,被家人送到他所在的科室,由于病情严重恶化,患者生命垂危,家属已经准备放弃。可是作为主治医生的他坚持积极抢救,他会同科室其他医生,迅速组织检查,及时抢救治疗,经治疗,患者于第二天晚上病情基本稳定下来,但由于医院条件差,患者必须转入上级医院介入治疗,才有可能保住生命。经过与患者家属协商后,他决定再次奔赴拉萨,亲自护送患者到那里治疗。去拉萨需要20多个小时,他不顾一路上道路的颠簸和危险,坚持和护士一起守护在患者的身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开展治疗。经过26个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再次将病人安全送达拉萨。看到患者家属热泪盈眶的双眼和一次又一次的感谢时,他忘记了长途奔波的劳顿和高原反应造成的头晕目眩,脸上露出了两天来难得一见的笑容,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由于医院没有急诊科,陈国鹏他们夜间值班期间不仅要负责科内的病人,还要负责夜间急诊病人,通常是忙到通宵,都没办法休息。没有神经外科,脑出血70ml、100ml在内科住院的比比皆是,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出现紧急情况,可是不管多晚,多累,只要科室有需要,领导有安排,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科室和同事们一起积极抢救病人,从没有拒绝过。
授之以渔
阿里地区由于条件恶劣,又远离内地,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医疗设施都十分落后。为了将内地先进的医疗技术尽快的传授给科里的医务人员,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理论结合实际,通过举办科内学术讲座,临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规范了内科危重病人诊治及抢救流程,提升了危重病人救治水平,帮助科室提高了医疗业务水平。在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过程中,他总是坚持毫不保留的讲清楚,让科室同事们真正学到位。使他们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能帮助科室建设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内科医疗队伍,服务于藏区患者。
为了提高科室学习氛围,不断总结治疗经验,陈国鹏还积极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开展业务知识学习,并和科室的医生共同完成了《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高原心脏病疗效观察》论文,现已被《内蒙古中医药》审核录用。
陈国鹏说,在他看来,三个月的援藏工作,短暂而又平凡,在这里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也终将成为他一生中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