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夫清债到古稀
文章字数:2005
别着急,丈夫欠账我给还
1996年10月24日这一天,对于54岁的邓竹娥来说终生难忘。她的丈夫杨运海,由于开矿失败欠下了四万元外债,被人逼债而喝下农药自杀了。
“人再苦再穷也不能没有信用。杨运海人死了,但他的妻子我还在。大家都别着急,丈夫欠账我给还!”邓竹娥当时给那些债主们这样承诺。
杨运海生前欠的外债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两万元的贷款,另一部分是附近20多名乡亲来他矿上干活的工资,共计近4万元。其中欠个人最大的一笔是3000多元,最少的也有100多元。这些账,她一一记在一个账单上,同时给债主都打了欠条。
办年货,五毛钱没花完
邓竹娥丈夫去世时,身边还有一个正在县重点高中读书的老三和9岁的小儿子。坚强的邓竹娥没有被这厄难击倒。她安葬了丈夫,并告诉儿子,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现在我们虽穷,但要争气,不能让人看扁了。
孩子要上学,四万元的外债要清还,还有银行两万元的贷款还在天天不停地增长利息。若是一季度不还,利息就变成新的本钱又利滚利的翻涨。依靠耕种瘠薄的坡地清还丈夫生前欠下的债,这个担子,对于一个深山农妇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压垮脊梁的大山。然而,倔强不服输的邓竹娥昂起头一步步往前走。二十年来,她每天天不亮上山种地,早出晚归。在丈夫去世后的连续多年里,一家人没有吃过一顿肉。她曾告诉孩子们:“没有还清别人的账,咱就没有资格吃肉。”在丈夫去世后的第三年过年时,她看着饿得干瘦的儿子心里很难受,很想让儿子们在过年时吃顿肉,可家里喂的猪被别人顶债拉走了,连家里留下的黄豆种、洋芋种也被人顶债拿走了。除夕那天,家里只剩下五角钱。她想拿着这五角钱去银花集市上给孩子买点啥,可是去转了一圈,只花去一角钱买了盒火柴,又把那剩下的四角钱揣回家,留下给人还债。
为了还债干活受伤成残疾
上店村磨房沟是个深山沟村,邓竹娥的地多数都是“挂牌地”,土地瘠薄,风调雨顺年还有一点余粮,要是遇到天干雨涝或者灾害年,常常是收的粮食连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为了增加收入,她总是起早摸黑的精耕细作,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每到收获时节,留够一家人吃的,其余全部卖掉还账。多年来,农闲的时候她跑老远到银花集市赶集卖豆腐、卖蒸馍、卖柴火、卖香菇,还在春秋季节给人嫁接树挣劳务费,只要是能挣钱的活路她都干。虽如此,仍然常常遇到人家有急用,或者到了银行清息时,她却拿不出钱来偿还,每每这时,她就拆东墙补西墙,东家借、西家挪,还有多少次,她卖掉留下的来年籽种,卖掉了没有到出栏时候的猪娃给人还债!
2010年春上,邓竹娥在家对门坡上翻地,也许是过于劳累,68岁的邓竹娥不幸栽倒,摔断了右胳膊和两根肋骨,左眼磕到一个石尖上,治病花去了她本来要给信用社还账的近万元,还落下了左眼失明的残疾。身体尚未完全恢复,邓竹娥又拖着病体开始耕种。
今年44岁的董榜英是邓竹娥的大儿媳,她的丈夫在外打工,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家里也很困难。董榜英看婆婆几十年坚持还债,70多岁的老人了,还整天在地里干活,做豆腐、养猪,很想帮婆婆,曾提出帮忙还债,但邓竹娥坚持不让。董榜英说,老人身上的那股子坚韧的精神,让她很感动。
做人诚信是根本
邓竹娥的行为,乡邻们都看在眼里,默默赞许。有些债主看她实在可怜,就说钱不要了,可她在感激的同时,还是把债牢记在心,坚持缓一步一定要还上。她对那些未曾上门讨债的人非常感激,但她一一记着那些善良人的姓名。邓竹娥说:“现在还欠着河南周树宏500元。这人当时就说,那点钱他不要了,还交待我要保重身体。这二十年,周树宏从未上门讨要过。”可是她又说,越是这样的好人,她越是要给人家清还,“辛辛苦苦背矿挣的血汗钱,怎能人家说不要咱就不给了呢!再过段时间,我把钱攒够了,就立即给他送去。”
村民石振红说,20年前他给杨运海干活,杨出事后,他也没想着把那欠的500元工资要回。但这么多年,邓竹娥没忘还钱,一次还了他100元,一次用100元猪肉抵债……
湘子店的李邦宏算是邓竹娥一个较大的债主,欠着人家1000多元钱,虽说人家很少上门讨要,但邓竹娥这些年,手中有100元还100元,有200元还200元,到2014年腊月,还欠着320元。她听说李邦宏想买挂面,就赶紧把自己准备拿到集市上卖的挂面,按照每斤比市面低5角钱的价格以物抵债,一次还清了欠债。
“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邓竹娥就是这样一个讲信用、知恩图报的山里女人。虽然她今年已经73岁了。
去年,她在地里种了天南星和猪苓等一些经济作物,她不仅想多收点早日还清外债,还想有点积蓄,给小儿子攒钱娶妻。
邓竹娥20年坚守替夫还债,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2014年在当选“最美山阳人”后,又相继被商洛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商洛市第四届道德模范”、入选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共同评选的2014年度“陕西好人”榜,当选为诚实守信类“陕西好人”,2015年9月被评为“陕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她的事迹,当地政府把邓竹娥老人列入一级低保对象,县残联干部上门为老人办好残疾证,让她每月享受残疾补贴,镇政府还帮她盖起了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