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护天使
记者 李亮
文章字数:1481
  医学界有句调侃话:“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儿科诊疗难度大、工作压力大的实际状况。而刘金仓从事儿科28年,始终坚守在一线,诊治了数以千计的儿童,在自己的岗位上完美地展现了儿童的“守护神”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角色。
  每天都有慕名者前来
  10月26日下午五点多,商州区医院儿科病房,60多岁的祝女士正在寻找刘金仓医生。祝女士的孙子已经12岁了,从小时候到现在每一次生病都会来找刘医生。“刘医生医术高,有耐心”。祝女士家住桂园新村,她告诉记者,刘医生在小区里很有名,但凡谁家孩子生病了,都会慕名前去找刘医生。
  今年59岁的刘金仓是商州区医院儿科主任,已从事儿科工作28年。1981年毕业于卫校的他,一开始在基层卫生院工作,几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儿科医生是多么地稀缺,而儿童代表了国家的未来和一个家庭的希望,虽然儿科在当时是冷门专业,但在晋升职称时,他毅然选择了当一名儿科医生。此后,他就一直研读儿科专业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在儿科方面的专业知识。
  如今在医院,刘金仓主要负责医治住院部病人,并不需要上门诊,但每个月下来也会有至少300多张挂号票。很多人都是在门诊挂号之后,专门来到住院部找他。也因此,刘金仓每天必须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先医治门诊病人,然后才能去查房,询问、记录住院病人的情况,晚上也不能早早休息,常常夜里熬到两三点。
  儿科需要非凡的耐心
  见到刘金仓时,他正在病床旁,指导一个病人家属用药,刘医生耐心地做着解释。
  儿科与其他科室不同,往往是一家医院最易滋生医疗纠纷的地方,面对的病人大部分是无法准确表述病情的儿童,家属又都是爱子心切、心情烦躁,在面对医生时总是比较焦急,而这时,刘金仓总会耐心地安慰家属:“您放心,我们会用心诊治的。”
  “基本上天天熬夜,没有休息的时间。”刘金仓说。前几天他曾医治过一个孩子,孩子是北宽坪人,1岁零3个月,因患肺炎住院。因为这个孩子是对头孢类药物过敏的特殊体质,治疗相对有难度,治疗过程缓慢一些。孩子住院5天后的夜里,出现腹泻脱水,晚上10点时,刚回到家的刘医生接到家属打来的电话,他又立即赶到医院,采取措施纠正孩子脱水。整晚上他就一直呆在病房,观察孩子的病情,彻夜未合眼。第二天8点,他又开始上班,一整天匆忙的工作之后,他回到家里,休息没两个小时,半夜1点时,他又接到孩子家长打来的电话,孩子发烧。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的他再一次赶到医院,为孩子进行物理降温,一守候又是一晚上。“孩子的病情变化比较快,必须要求医生善于观察。”刘金仓说。
  刘金仓的手机成了家里半夜三更的“常鸣钟”,无论是夜色沉沉还是晨曦微露,无论是风雪之夜还是大雨磅礴,只要电话响起,他总是骑着摩托,穿梭在夜色里,奔波在去医院的路上,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
  爱心“父亲”
  每个住院来的小病人,刘金仓都会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和关爱。前几年,他曾医治过一个4岁的孩子,这个小孩他至今记得非常清楚。“孩子得的是肾病,比较难医治,而最让人难过的是孩子的家庭非常困难。”刘金仓说,孩子的父亲因从树上摔下来造成瘫痪,母亲精神有问题,孩子的爷爷当时也在医院住院,家里经济十分拮据。刘金仓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给孩子捐了钱,在他的感召下,科室其他同事也纷纷捐款给孩子,这才解救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实际上,在刘金仓从医的这么多年里,他帮助了很多困难家庭,但他很少跟人提起。
  接受患者的绝望,帮助他们重获希望,刘金仓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医术高明,又让患者倍感亲切温和,他如一缕春风温暖着病患家属的心田。“当看到患儿从危重慢慢好起来,成为一个活泼健康的孩子,心里就有种特别的幸福感。”刘金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