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皂河村过重阳
文章字数:1480
重阳节那天一早,我和十几个同事一块到包扶的皂河村去,看望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一路上,我和同事们说扶贫话监管,你一言我一语,那种激动热情,仿佛去久别的外婆家。路两边的山在阳光下热烈地上演着五颜六色的“色彩革命”,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如热恋中的爱人,酒红的脸上荡漾着收获爱情的喜悦,那一颗颗红彤彤的柿子不正是春与夏爱的结晶?把恋爱的故事浓缩在青涩与甜蜜的味道里,咬一口能感受到爱的滋味。
到了村委会,也就是村小学院子,已经来了不少老人,还有搀扶老人的年轻人,有的坐进了会议室,有的站在院里说笑。学生们在餐厅吃饭,早饭是糊汤就酸菜。我问村支书,娃娃咋吃着稀饭呢?他憨憨一笑说,都有饭表哩,一周才吃一次糊汤。学校里只有20多个学生,大多数孩子随父母到镇上到县上到市里,有的还到省里或外省上学了。院子门外有一片青纱帐,高高的、绿绿的,像是高粱,我问一位老人,他说是甜甘蔗,榨甘蔗酒用的。这里人有窖酒的习惯,有一种叫干榨酒的,比茅台还烈。
等人都到齐了,我们先给老年人讲了安全用药的知识,市场科科长讲得用心通俗,老人们听得专心认真,会场静静的,偶然听到老人的咳嗽声。几个年轻妇女还用笔记着。一位老人远远拿着宣传页,看着听着,还微微点着头。讲解结束时,村支书动情地说:“这些领导给我们修桥、安路灯、抓产业,今天放着家里老人不陪,大老远跑来专门陪大家,叫人太感动了。”老人们个个点头说“是呀!是呀!”一位老人颤巍巍地说:“咋恁好的干部嘛!”
给老人发慰问品时,大家自觉排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接过一桶油、一袋米,深深鞠了一躬,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这是老百姓真实的心声啊!有儿女来的,把米袋子和油桶捆在自行车或摩托车上,带着老人高高兴兴回家去了;没有来儿女的,我叮嘱让人把老人和东西一块送到家。支书笑着说:“领导放心,都安排好了。”
随后我们上门看望了三户老人。第一户老人当过十多年的村干部,已经92岁了,他刚还去听了咋样用药知识讲座。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还经常下地干活,他笑着说:“不做啥,浑身不自在。”他住在新房边上的简易房里,问他咋不住新房。老人说:“娃叫住一块儿,不方便,不惯,老了脏,爱吐痰,又没瞌睡,害嘈娃些个。”支书也说儿孙们把东西搬回去好几次,老人又自己搬出来,老人喜欢一个人清静,就随他意。看来这是个现实问题,农村那种“养儿防老”已经有点过时了。老人在能吃能做的时候,他们还要有他们的生活圈子。
第二户老人已经93岁了,还到对面地里干活去了,支书和老人的小儿子到地里要背老人回来,老人不让,自己慢悠悠走着,见哪块地里有草,还要蹲下身拔掉。我们等了好一会儿。门口晒着包谷,金黄的包谷像满地金花,边上坐着几个妇女,一问话才知道是四川成都人,来看她们的弟媳妇,弟媳妇住院做手术了。她们笑着说,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水好,人更好。一打听得知,老人的二儿子在外出事儿了,妻子就在那里招了女婿回来。老人回来了,耳聋了,脸上还有淡淡的红色,不停地说:“给客倒水去。”
第三户老大娘已经95岁了,儿子也70多了,重孙已经工作了。老人坐在厦房门口,瘦得像靠在门上的一根柴火,头发花白,脸像过冬的社里黄柿子,邹巴巴,黑乎乎,手背黑而干。拉住老人的手,那柔棉温暖,又像当年拉着母亲的手。儿子教她说“谢谢”。她好半天才机械而又艰难地说:“谢谢!”
村支书说村上90岁以上的老人有十几个,我告诉他一定要孝敬好老人,安排好他们的晚年生活。
这个重阳节和同事们陪皂河村老人度过,大家心里都暖暖的。一位同事激动地说:“和这些老人在一起,感受到不一样的幸福。”是呀!陪自家老人是幸福,陪别人的老人是另一种幸福!
一路上,我和同事们说扶贫话监管,你一言我一语,那种激动热情,仿佛去久别的外婆家。路两边的山在阳光下热烈地上演着五颜六色的“色彩革命”,每一棵树,每一片叶子,如热恋中的爱人,酒红的脸上荡漾着收获爱情的喜悦,那一颗颗红彤彤的柿子不正是春与夏爱的结晶?把恋爱的故事浓缩在青涩与甜蜜的味道里,咬一口能感受到爱的滋味。
到了村委会,也就是村小学院子,已经来了不少老人,还有搀扶老人的年轻人,有的坐进了会议室,有的站在院里说笑。学生们在餐厅吃饭,早饭是糊汤就酸菜。我问村支书,娃娃咋吃着稀饭呢?他憨憨一笑说,都有饭表哩,一周才吃一次糊汤。学校里只有20多个学生,大多数孩子随父母到镇上到县上到市里,有的还到省里或外省上学了。院子门外有一片青纱帐,高高的、绿绿的,像是高粱,我问一位老人,他说是甜甘蔗,榨甘蔗酒用的。这里人有窖酒的习惯,有一种叫干榨酒的,比茅台还烈。
等人都到齐了,我们先给老年人讲了安全用药的知识,市场科科长讲得用心通俗,老人们听得专心认真,会场静静的,偶然听到老人的咳嗽声。几个年轻妇女还用笔记着。一位老人远远拿着宣传页,看着听着,还微微点着头。讲解结束时,村支书动情地说:“这些领导给我们修桥、安路灯、抓产业,今天放着家里老人不陪,大老远跑来专门陪大家,叫人太感动了。”老人们个个点头说“是呀!是呀!”一位老人颤巍巍地说:“咋恁好的干部嘛!”
给老人发慰问品时,大家自觉排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接过一桶油、一袋米,深深鞠了一躬,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这是老百姓真实的心声啊!有儿女来的,把米袋子和油桶捆在自行车或摩托车上,带着老人高高兴兴回家去了;没有来儿女的,我叮嘱让人把老人和东西一块送到家。支书笑着说:“领导放心,都安排好了。”
随后我们上门看望了三户老人。第一户老人当过十多年的村干部,已经92岁了,他刚还去听了咋样用药知识讲座。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还经常下地干活,他笑着说:“不做啥,浑身不自在。”他住在新房边上的简易房里,问他咋不住新房。老人说:“娃叫住一块儿,不方便,不惯,老了脏,爱吐痰,又没瞌睡,害嘈娃些个。”支书也说儿孙们把东西搬回去好几次,老人又自己搬出来,老人喜欢一个人清静,就随他意。看来这是个现实问题,农村那种“养儿防老”已经有点过时了。老人在能吃能做的时候,他们还要有他们的生活圈子。
第二户老人已经93岁了,还到对面地里干活去了,支书和老人的小儿子到地里要背老人回来,老人不让,自己慢悠悠走着,见哪块地里有草,还要蹲下身拔掉。我们等了好一会儿。门口晒着包谷,金黄的包谷像满地金花,边上坐着几个妇女,一问话才知道是四川成都人,来看她们的弟媳妇,弟媳妇住院做手术了。她们笑着说,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水好,人更好。一打听得知,老人的二儿子在外出事儿了,妻子就在那里招了女婿回来。老人回来了,耳聋了,脸上还有淡淡的红色,不停地说:“给客倒水去。”
第三户老大娘已经95岁了,儿子也70多了,重孙已经工作了。老人坐在厦房门口,瘦得像靠在门上的一根柴火,头发花白,脸像过冬的社里黄柿子,邹巴巴,黑乎乎,手背黑而干。拉住老人的手,那柔棉温暖,又像当年拉着母亲的手。儿子教她说“谢谢”。她好半天才机械而又艰难地说:“谢谢!”
村支书说村上90岁以上的老人有十几个,我告诉他一定要孝敬好老人,安排好他们的晚年生活。
这个重阳节和同事们陪皂河村老人度过,大家心里都暖暖的。一位同事激动地说:“和这些老人在一起,感受到不一样的幸福。”是呀!陪自家老人是幸福,陪别人的老人是另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