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农民工返乡做创客
文/图 记者 汪瑛 左京 王涛
文章字数:5473
  四十五岁的吕自学谈起自己的创业史感慨万千,创业让他越挫越勇,也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
  中药材的生长周期长,但张健正在用他全部的辛劳和耐心等待着收获的那一天。
  通过自己一年来的经营和销售,徐涛对农村电商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认为,农村电商要建立起“网络+实体超市+乡村商品信息点”的商贸模式,通过“抱团”发展,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各地,这股风潮也刮进农村。我市很多农民朋友也转型当起“创客”,有的变身网店店主,走起时髦电商的发展路径;有的利用已有优势发展特色种植,改变自己生活的同时还带动他人共同增收致富……他们着眼本地农业,用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极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增收致富;他们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农业创业项目,形成青年“创客”的“洄游”热潮;他们曾背井离乡在城市打拼,如今离城返乡创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随着政府政策扶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农民工良好创业平台的搭建,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正伴着日益高涨的“返乡热”,将目光投向自己曾试图挣脱的土地,在新农村建设的“希望田野”上,实现并成就着他们美好的创业梦想。商洛农民工正由外出“打工潮”向回乡“创业潮”转变。
  回乡创业正当时
  10月21日,镇安县回乡创业示范基地开园,首批100余家符合条件的创业实体入驻创业示范基地,可直接带动700余人就业。9月15日,商洛市举行首届“十佳创业就业之星”颁奖典礼,表彰的10名“创业就业之星”和6名创业先进个人,覆盖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复退军人等各类创业群体,他们艰苦创业的典型事迹已成为全市劳动者通过创业实现人生梦想的表率。
  据了解,近几年来,随着商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数以万计漂泊在外的打工者回到家乡,当起了“创客”,在创业、创新中演绎着精彩的故事。为了给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创业“舞台”,今年9月,市政府出台了促进就业创业新政策,提出在未来几年内全市至少要建成25个创业孵化基地和50个创业基地,每年整合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不少于1000万元,整合贴息资金不少于500万元。同时,对在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县区,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被认定的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给予3万元奖励。
  土地里掘金
  在商南县十里坪镇小伙张健看来,中药材既是供养他长大的衣食父母,也是他的掘金桶。
  “小的时候上学,都是我妈上山一点一点挖药材,积累起来换了钱供的。”张健说,自己在外面打拼了几年挣了点钱,每次回家都想给父母让他们贴补家用,但是每次都遭到拒绝,“我妈总说他们有钱,不要我的钱。我很不相信,结果他们告诉我,这几年靠挖药攒了好几万块。”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张健很惊讶,甚至还有些质疑,他自己去山上走了走,发现连翘、黄姜、五味子等野生的中草药刚一采下来还是湿的就在山跟前被人收走了,非常抢手,价钱还很不错。“就拿连翘来说,湿的一斤8块,一天平均就能挣300块钱。”这让我初步萌生了做中药材生意的想法。
  张健说,刚从学校出来时,因为煤矿的收入很高,他便去了煤矿,自己包一些小活,收入很不错。“挣了钱以后我就想把我爸妈接到城里住,但我妈不愿意在城里住,她说城里的空气是臭的,仍然每天早上吃完饭就跑到山上去采药。”父母执意不来,担心父母安全的张健便想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在老家门口试着种了一些中药材,让父母来经营。没想到,这一试为他打开了一扇致富的大门。“找到了适合商南气候的品种,中药材的收益非常可观。比如猪苓,三年下来就可以翻九倍。”
  几年下来,张健的中药材试验基地已经发展到了2000多亩,种着6种中药材。用他的话说,这些种下的中药材到他儿子那一辈也能受益。“连翘第七八年进入丰产期,经济期持续30多年,生命期50多年。猪苓种子现在的价格是80元一斤,干货70元一斤,在亳州猪苓的挂牌价甚至达到了200块钱一斤。”看到了中药材基地的巨大潜力,张健找来以前煤矿上的工友合伙,大家一拍即合。“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土地比较信任。他们干煤矿,手里都有钱,现在没有合适的工作,其他活他们看不上嫌挣得太少。所以合伙搞中药材大家都愿意。”
  引来了资金,张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试验基地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但张健对中药材发展的前景思考还很深远。“我们商南的山大,中药材资源丰富,但是在品质上没人把握。受经济利益驱使,连翘等药材还没有熟就被采下来了,其实非常可惜,也卖不上价钱。”张健说,在他看来必须把握商南中药材的品质,形成药品检测、仓储、深加工一条龙,提高附加值,形成自己的品牌。不仅要将客商吸引过来,而且要使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用市场调控,使药农的收入进一步提高。
  张健介绍,下一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他将致力于中药材的集约式种植,把商南的药材品牌闯出去。“我去湖北房山考察,北柴胡等药材的种植非常好。我想找到一块大面积可以进行人工作业的土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带动商南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抓住机会创业
  “农村太苦了!小时候我妈常对我说,你要不好好上学就给你弄两头牛,娶个媳妇,估计你以后就是背个篓子挖地。直到现在我听到‘放牛’两个字都害怕。”在商南县城一家装潢时尚、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店里,徐涛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感慨万千。这个出生于商南县赵川镇普通农户家庭的孩子,在艰苦的农村生活里提炼出自己的人生格言:“你不努力,没有人会给你机会!”
  虽然只有33岁,但徐涛的经历可谓极其丰富。“大学一毕业,我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独自南下,到深圳一家工厂当工人。”徐涛告诉记者,刚到广东时,他总听到当地人管他们叫“打工仔”,心里非常不服气,“我想打消那些人言语里的鄙夷,想证明我们并非低人一等。”有志者,事竟成。在徐涛所在那家日资企业,他从最底层的工人做起,虚心请教,认真钻研业务,几年间做到了管理层,令很多人刮目相看。“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别人的成功,却看不到别人背后付出的艰辛。刚到工厂时,我把学到的东西全部认认真真记成笔记,积累下来足足有三大本。所以其他人三个月转正,我可以做到一个半月就转正。”这股认真踏实的做事风格和闯劲十足的精神一直伴随着徐涛的职业生涯。
  徐涛说,在广东飘荡了几年后,老家的父母开始催婚了,“一想到父母勤勤恳恳一辈子就是为了供我们上学有出息,而父母年纪慢慢大了需要人照顾,我却不在身边,便毅然辞掉了深圳的工作回来了。”回乡后的徐涛很快娶妻生子,如今已经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但是在外见过世面的他一直为自己的职业之路而迷茫。“我回来之后水土不服,突然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徐涛讲述道,这几年间他在西安做过销售,从一个客户也没有做到销量在同行中领先;也搞过装修,还取得了甲级项目经理资格。但是选来选去他仍然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道路。直到一位亲人的离世彻底坚定了他做农特产品的决心。“我老家有一个哥,因为患尘肺病40岁出头就去世了,留下了未成年的孩子,太可怜了。我身边有很多人,都是出门打工,有摔断腿的,有被切掉手指的。我就在思考,怎样可以不让他们承受这些风险还能挣到钱。”
  徐涛联想起以前每次过完年去广东的时候,妈妈总会给他带自己家里的腊肉干,每每都会被一抢而空,还有很多同事央求再给多带一些过来。他觉得农特产品销售是一个可以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的好路子。其实在2008年他便开了网店,只是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好好经营过。说干就干,徐涛首先去上海考察了农特产品店成熟的销售模式,然后调动自己的人脉资源联系货源。2015年,拥有现代化的装修风格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农特产品店在商南县城开张,同时徐涛的网店和微店也同时销售,生意兴隆。在徐涛的店里,记者注意到,有陕北的五谷杂粮小米,内蒙的牛肉干,汉中的黑米,还有一家日资企业生产的香菇脆等零食产品。但摆在显眼位置的,是商洛当地的农特产:葛根粉、神仙叶凉粉和土鸡蛋。“在金丝峡有一位老人,家里养了200多只鸡,土鸡蛋质量非常好,但是没人知道没人买,可把老人愁坏了。我跟他说,有多少我都给他代销。因为好东西卖不出去,明年他就再也不会养了,客户也很难吃到原生态的好产品。”
  当然,创业的前期徐涛也遇到很多困难。为了减轻资金压力,隔几天他便自己骑上摩托车去老家收核桃,然后一点点带回来卖。商南县政府及时给他提供了创业贷款,但徐涛说:“在商南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大家都在搞创业。不能等靠政府,给政府添负担,自己能做的先做。”
  在问及徐涛对自己创业成功与否的看法时,他豁然的态度很令人敬佩:“我才30多岁,不怕失败,就算失败了还爬得起来。不说自己干多大的事,只要能让周围的乡亲提高收入我就心满意足。”
  从农民工到厂长
  今年45岁的吕自学,年轻时卖过秤,当过大货车驾驶员,赶会卖百货,搞过装潢,钻过煤矿洞,涉足的行业之多令他自己都摇头笑了。
  2003年,他在家经常看电视,尤其是农业频道的栏目,比如致富经、科技苑、每日农经等,感觉和农民很贴近。“每次看电视之前,我都把笔记本和笔放在手边,当我看到认为有用的一些信息后,我都记录在案,后来日子久了,我记满了好几个笔记本,闲时就拿出来翻一翻”。
  2004年的一天,电视里播放葛根的一个专题报道,讲述湖南张家界的一些农户在地里种植葛根。由于山上已经挖到后期,资源欠缺,供不应求,农民便在地里种植?干什么用呢?主要是生产葛根粉销售,专家解说,葛根尤其是天然野生的,它浑身是宝,葛根做淀粉是一种保健食品,对于降“三高”、软化血管有一定作用;葛花可以泡茶,葛藤葛叶是一种优质饲料。
  吕自学第一次对葛根有了初步的认识,心里还在琢磨:“我们这边漫山遍野都是葛根,能不能卖给需要它的地方。”想归想,他没有行动,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来操作这件事。2011年,跟往年一样,拿着行李去贵州某矿上打工,当时在火车上夜里两点多,迷迷糊糊听到列车员说:“张家界下啦!”吕自学当时一惊,怎么这趟车经过张家界?他想起来电视上介绍过张家界这个地方葛根有文章可做。到了贵州以后各方面条件差,体力活居多,经常感冒,而且一个月能上半个月的班,这样一来又不挣钱了。晚上睡在床上他难以入眠,思考着:这该怎么办呢?上班活又干不了,回家岂不是又回到了原点,很纠结。这时他想起了张家界,想去看看葛根在那里的实际情况。
  进入当地的超市,吕自学眼前一亮,各式包装的葛根粉摆在货架上,而且价格不菲。吕自学向当地人询问情况,有人告诉他:“我们这里的葛根粉很好卖,供不应求。”当他说自己可以供应原材料,当地的老板却说:“我们一般都要成品,你那么远的路原材料运过来,豆腐都变成肉价钱了,不合算。”吕自学觉得这也是个理儿,随即他又询问葛根粉生产工艺流程,并跑到8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上拜师学艺。“那里的人家家户户都在生产葛根粉,很多人为挖不到葛根而苦恼。”吕自学说,当地人用吃惊的眼神看着他:“你们那里野生资源那么好,没有人生产粉真是不可思议。你回去放心生产,我们来收购,有多少要多少。”当地的一位老师傅也爽快地答应教他生产技艺。
  返回途中,吕自学高兴地给家里打电话告诉自己的想法,老婆却不以为然地说:“你创业20年了,没有见到你的成绩,冤枉钱花了一大堆。”当头一瓢冷水,让吕自学哑口无言,却也让他暗下决心:这回一定要坚持做成。
  回到商南,上山挖回100斤葛根,开始生产实践。首先捣碎葛根就让他傻眼了,粉碎机不能打,只能用家里的蒜臼,沉淀池也没有,就用家里的水桶,蒜臼倒碎了两个,手背硬生生的捣肿。15天之后,成品出来了,颜色有些暗沉,一过秤,吕自学一屁股瘫坐在地上,“出粉率太低,产品的本钱比外地的收购价还高。”吕自学不甘心,试了阳坡上的葛根,试阴坡的,不但用自来水沉淀,也大老远地担来井水试验,他想弄清楚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
  之后,吕自学又去湖南考察了一次,联系了几家公司,给他的答复就是,葛根粉有多少要多少。他通过进一步打听,联系到了四川平武的生产商,对方让他带上样品过去谈。这一趟没有白跑,吕自学拿到了价值50万元的蕨根、葛根淀粉收购合同,激动的一晚上没有睡着觉。
  2012年吕自学在商南率先建立了生产葛根粉、蕨根粉两个项目,动用自己全部的积蓄,又申请了银行贷款和创业贷款,建起了厂房、沉淀池、操作场地,引进了生产机械设备。他亲自去湖南请来一位师傅,在自己的厂房里住了一个星期,一步一步地观察指导,使得生产出来的葛根粉质优色亮。第一年,销往四川葛根粉、蕨根粉的货款全部到位。第二年,葛根粉市场迅速升温,回头客找上门,还带来了新客户,新客户变老客户,再带新客户……大多的顾客都是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第三年,也就是今年,买产品的,来给他供应材料的,想跟他合作的,想学手艺的……每天电话要接十几通。“有一些大一点的客户我让老婆去谈,让她也感受其中的乐趣。”
  “创!只有创业才有机会,才有新的起点,人一生总不能只在自己的原点,即使外面没有市场自己也要创造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西方不亮我自己亮。竖下招旗兵,我就不信没吃粮的人,只有方向正确,踏踏实实的干,不要考虑自己挣多挣少,先把自己的事干好,我深信前途一片光明。”这是吕自学写在笔记本上的一段话。如今,他的商南县城关镇山中宝野生葛根蕨根淀粉加工厂,一年可加工10吨葛根粉,每斤卖到八九十元。“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葛根,一个人平均每天能挖一千斤至一千二百斤。”吕自学指着远处的山头说,他从当地农户手中以每斤六毛钱的价格收购,年收购葛根100多吨,这让很多群众闲暇时能在家门口兼职。
  “现在我已经没有压力了,因为我看到了美好的明天,终于可以按照我的意愿去生活,不像以前被生活牵着鼻子跑,现在是我引领生活!”谈到创业前后的变化,吕自学这样总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