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肉香不怕巷子深
魏华 陈梓梁
文章字数:1308

  一场初冬冷雨后,我们驱车100多分钟,上高速、走省道、穿峡谷、爬盘山路,登上海拔1200米的山顶时,眼前豁然一亮,一马平川、美丽精致的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聂家沟村呈现在我们面前。下午阴冷的湿气和寒气逼得人总想躲进屋里,不足1000米的街道上空荡冷清。我们远远看见街尽头的穆斯林饭庄却人来人往,于是,赶快走过去,急切地想尝一尝传说中的穆斯林饭庄美食,问一问美味背后的秘诀。
  集镇上的“手艺人”
  走进饭庄一楼大厅,50岁左右的老板娘马喜荣刚送走一拨客人,正高兴地收拾桌椅和餐具等。看到有客进来,她热情地邀请落座,并告诉我们,从2009年开店至今,天天都是这样忙碌,早就习惯了。说完,她站直捶捶腰,又到厨房忙碌去了。
  如今的生意兴隆,得益于长期的卖肉经历。1987年开始,马喜荣夫妇从当地回民家里买来散养的牛羊,请阿訇诵经后亲手宰杀,一部分肉在街上销售,一部分肉送往县城的泡馍馆。看似简单的“自收、自宰、自销”,一干就是20年。马喜荣五味杂陈地说,宰杀牛羊的手艺虽然能挣点钱,但是辛苦,丈夫出去收牛羊,她在家里照看着宰杀,经常紧赶慢赶地把肉收拾好,天已经快亮了,为了保证肉质新鲜,就得立刻开着三轮车赶去县城。“三轮车不遮风,最难的是冬天,到了县城,冻得身子伸不直、下不了车,鼻涕结成长长的冰棍。”
  学成归来开饭店
  “通过多年往县城供货,我知道城里人爱吃咱的牛羊肉。”马喜荣的丈夫班枝强说,2007年前后,镇安的回族人在西安做牛羊肉泡馍、烧烤等生意,已经很有名气。于是,儿子班文记到西安的叔叔那里学起了手艺。两年后,一家人在西安开了一家穆斯林饭店,生意很是红火。2010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她们回到家乡办起穆斯林饭庄。
  当初,在西口镇聂家沟村的小小集镇上,要想开一个民族餐饮店铺,必须直面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谁来吃?这里地处偏远,远处人不愿意来;乡亲们经济拮据,没有闲钱吃“富贵肉”。可是,马喜荣一家还是坚决地干了起来。他们用货真价实招徕来宾,用最欢喜的脸迎接客人。一年后,周边的集镇和县城的人们慕名而来,都来尝这里最纯正的西口穆斯林美食。“平常一天的营业额在两千元左右,一到黄金周等节假日,收入能达五六千元以上。这可是当初没有想到的,甚至比在西安时都好很多。”马喜荣的儿子班文记说。
  量大味足引客来
  在镇安县,像聂家沟村这样的集镇,跟一般的农村没有什么区别,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使店铺也是如此。可是,马喜荣的穆斯林饭庄却每天都会营业到凌晨。在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小集镇里,长期生存着这样一家远近闻名的店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班枝强说,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附近村上的、邻近镇上的、县城的、西安的都会专程赶来。像过去卖肉时一样,他们们用的肉是当地回族人自然放养的牛羊肉,烹饪时量大味足。“我们就是用实在的心,做纯正的民族风味。”
  为了拓宽生意,2013年底,班文记在距离镇安县城较近的高峰镇开了一家分店,吸引大坪、铁厂、青铜关、回龙以及周边的客人纷至沓来,生意很是火爆。这却截了聂家沟老店的客流,使之略加冷清。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今年,老店的生意与以前一样红火起来,两店的营业额成倍增长。“只要始终以诚待人、用心做事,咱的生意就差不了。”班文记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