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捏泥塑的民间艺人
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1693
  王乐林 塑

  一块泥巴,在柞水县沙坪社区村民王乐林的手中,几经把玩,就成了一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在他家的大院里,最醒目的就是他亲手制作的一尊一人高的岳飞骑马像。30多年来,从玩泥巴到以捏泥塑为生计,王乐林制作了不计其数的泥塑作品,他的生命也侵染上了泥土的清香。
  幼时的王乐林,聪明淘气,除了上山爬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连环画,当他把《岳飞传》《三国演义》《杨家将》等翻看多遍后,里面的人物形象已不由自主地印刻在脑海中,无事时,王乐林就找来纸笔照着连环画画起画来。有一次,王乐林帮父母上坡挖地,他一个人跑得快,先赶到地里,经过前一晚的露水浸润,地里的泥土很湿,贪玩的他随手抓起一团泥,坐在地旁的大核桃树下,玩起了泥巴,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一匹马。王乐林把马放在树上,被随后赶来的大人们看到,他们纷纷夸赞这匹马捏得很像,王乐林在心中偷着乐,其实,此时的他还从未见过真实的马,只是以前在连环画里见过,就凭记忆和想象做出来了。同村一位老师觉得王乐林有潜能,建议他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做些身边的物件,此后,王乐林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放学后,用泥巴捏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成了他最大的乐趣。“我家在农村,房前屋后就是大山和田地,最不缺的就是泥巴。”王乐林说,泥巴玩得多了,做出来的东西就越来越像,渐渐地,也摸出了一些窍门。原来,并不是所有的泥巴都适合做泥塑,要想作品细腻、保存的时间长,就应该选一些没有沙子、杂质,并且位于阳坡的泥土,这样的泥强度大,黏性好。选好泥后,还要加水和泥,和得像做瓦工一样的泥就可以捏了。为了让产品存放时间更久,追求完美的王乐林还挖了一个土窑,将做好的泥塑放进去烧制,拿出来后再仔细端详,若是感觉不好,就毁掉重做。“开始做的时候,兴趣很大,就想着能一气呵成,要不然心里就有疙瘩。”王乐林说,晚上睡觉前,看着做好的泥塑,感觉很是欣喜。上世纪80年代初,电影《少林寺》上映,其中,有一个李连杰的经典武打动作,让王乐林印象深刻,看完电影后,他趁着兴头捏出了这样一个形象,当时正值冬天,过了一晚后,王乐林发现泥像被冻坏了,执著的他又赶制了一个,并小心翼翼的放在屋里保温。上初中时,王乐林会做泥塑的消息已传遍了学校,每次,他的作品都会被美术老师拿上讲台给同学们示范。有一年,县上举办运动会,班主任老师特意让王乐林用泥捏了一个运动员,带到运动会现场做形象展示。“那次,我花了一天时间,做了一个一尺多高的运动员,由于人像太大,最后还是和同学抬着去的学校。”上初二时,王乐林辍学当兵,当兵期间,他买了一些关于绘画理论的书,为实际的作画、泥塑奠定了根基,并且在部队举办的书画展览中获奖。1984年,王乐林在云南省河口县参加了对越边境防御战,艰苦作战之余,他发现战壕里的泥油光发亮,黏性很好,特别适合做泥塑,就偷偷挖出一些,趁晚上休息时捏。
  火一样的激情,加上不间断的练习,让王乐林的手艺愈加纯熟,退伍后,为了养活家人,他干脆以做泥塑为谋生手段,专门为寺庙塑神像、画壁画。“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除了为庙里塑神像,这个手艺再无别的可用之处。”王乐林说,这么多年来,他不知道塑了多少尊神像,而这段经历也让他在柞水、镇安一带有了名气,一年到头活儿不断。但是平日里,王乐林更喜欢做一些富有民间气息和当地特色的泥塑,比如乐呵呵的泥娃娃、打石头的农民、相依相伴的一家三口……随着时代的发展,王乐林接的活儿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现在,更多的是给新农村或旅游景点、休闲场所做仿生像,这些雕像尺寸一般比较大,多要用水泥等浇灌制作。”有时,朋友也会介绍王乐林去外地做活儿,前一阵子,宝鸡新建了一个公园,其中的李白像就是王乐林负责塑的。“前几年,西安美院几个学生寻访民间艺人,还专门找到我,我用泥做了一个孙悟空,一个农民像,被他们带去了西安。”王乐林说,今年,他的一个泥塑“解放军骑马像”在县上的艺术展览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外人看来,做泥塑是一个苦活计,而对于王乐林来说,因为喜爱,他反而乐在其中,并不觉得有多苦。“如果非要说难,那就是打砂纸的环节,做出的泥像有很很多凹凸和拐角,这样打砂纸就会变得很困难,一定要有耐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