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建设精美城市 打造美丽柞水
——柞水县“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系列报道之七
文章字数:2026
  隆冬季节,省级园林县城柞水柳枝吐新芽,县体育场棚改、东信商城等项目即将竣工,102省道“三改二”县老城区快速干道宽阔笔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处处呈现出天蓝、地绿、水碧、土净的景象,景城相依、山水相伴的美丽画卷正是该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缩影。
  近年来,柞水县坚持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理念,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陕南循环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集镇集中,城区建成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0.3%,实现了城镇化速度加快和城市面貌改善的“双赢”。
  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勾画宏伟蓝图
  柞水作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公众构建和谐宜居的环境,这是新一届柞水县委、县政府一直苦苦探索的课题。
  为发挥规划“龙头”引领作用,彰显山水、生态、人文魅力,凸显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柞水坚持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原则,精心布局好行政办公、工业集中、核心商贸、文化休闲和生态居住等功能区,科学规划新城老区、重点集镇和美丽乡村的功能布局及发展定位,完成了《柞水县第三轮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凤凰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下梁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营盘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柞水县乡村旅游及秦岭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3-2018)》的编制和修编,全面启动了道路交通、绿地水系、环卫设施、天然气、给排水、教育、卫生、供暖、防洪和防空、防灾、公交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做到功能互补、相互融合、组团发展,以适应人口聚集的需要。新的规划、新的定位,让柞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城镇化建设铺开了新的画卷。
  坚持加大投入,大手笔推进城乡建设
  如果说高起点规划是柞水新型城镇化建设蝶变的初蛹,那么“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大手笔推进城乡建设就是破茧而起的开始。
  柞水县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等优势,以项目为依托,坚持按照“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举”的思路,每年围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镇综合品位实施“十大城建工程”,先后完成了迎宾大道、石镇街道路改造、马三路改造、102省道“三改二”、新城主街硬化亮化、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工程,县城框架扩至10.5平方公里,污水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荣誉,县城已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加快县城建设的同时,同步启动了一批重点镇建设,凤凰镇先后实施了出入口牌楼、上海路改造、老街石材铺设、农贸市场房屋立面改造、休闲长廊及道路、河堤加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广场等工程,营盘镇相继建成了休闲广场暨游客接待中心、小峪口游园以及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小岭、红岩寺、曹坪等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聚集人口、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下梁镇、凤凰镇于2014年8月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全国重点镇。
  柞水瞄准建设秦岭“会客厅”的总体目标,立足山、水、田、园等现实条件,秉承“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创造创新为径、古朴村落为形”的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县域经济、推进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保持原有村庄特色的基础上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与山水融合、与文化融合、与产业融合、与景区融合,全力做好“周末经济”和“餐桌经济”文章,大力发展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等涉游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目前全县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市级“秦岭美丽乡村”3个,朱家湾村荣获“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成为商洛乃至全省一张精美的文化旅游名片。
  坚持理念创新,全方位提升管理水平
  城乡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柞水围绕“干净、整洁、路畅、文明”的总体目标,坚持高效管理,不断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条块结合、职责明确、协调配合、高效运行”的管理格局。
  柞水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了城镇“四乱”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与各镇办签订了镇容镇貌管理目标责任书,将城镇管理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格落实环境卫生“五包”责任制,持续加大对占道经营、马路市场、假货和违禁商品销售的打击力度。完善卫生保洁机制,为重点镇配备环卫工人66名,投放垃圾桶1000余个、定点垃圾箱25个、垃圾清运车3辆,对镇办中心区域卫生实行全天候保洁,城镇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同时,为了提升公众文明意识,柞水围绕新型城镇化主题,建立社会、市民、管理部门的交流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内宣和外宣力度,有效提升了公众城市意识、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为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的柞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健全,正朝着老百姓的“宜居苑”、西安人的“会客厅”、投资者的“创业地”目标昂首阔步前行。(吴学勤侯卫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