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粉条村
文章字数:1469
晾晒
下粉
揉粉
寒冬,对丹凤县龙驹寨镇凤麓村的村民来说,不仅是农闲季节,也是做手工粉条的最佳时节,这个时候,外面打工的男人总会早早赶回来,重新拾起祖辈留下的手工制作粉条也就是吊粉条的各种家什,趁着年节前再为家中赚点钱。
据了解,凤麓村加工红薯粉条的历史已有上百年。这种传统的制法,工艺复杂,揉粉、挂粉、担水等,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劳力来做,而且至少是三五家合作,否则凭一家之力很难完成。也许因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往村里家家户户都做粉条的盛况一去不回,只剩十几户还在坚持。1月7日,记者有幸在凤麓村的一家场院里看到了传统做手工粉条的全过程,只见一口被柴火烧得热气腾腾的大锅旁,有八九个男人正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有的和面,有的下粉,有的担水,有的从大锅里往外捞粉条,有的负责冷却,各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53岁的张保海一边干活一边告诉记者,他们是6家人合在一起做的,其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年轻点的20来岁,几家人合作了很多年,一直很融洽。张保海说,他家吊粉条的手艺传了好几代人,很小时他就跟随父亲学做手工粉条。他说,吊粉条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学,不得个两三年时间根本学不会。“做粉条苦呀,如果能受得了这个苦,那这社会上基本就没有干不了的事了。”
过去做粉条完全靠手工,光是和面,就要六七个人围着面盆不停地转,直到把面疙瘩和开,一冬下来,两条胳膊都麻了,现在有了和面机,也算是解放了一点人力,而其它的步骤,依然保持着最传统的做法。粉条漏好后,再挂竿晾晒,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难点,一是粉条渣多,老断节,二是一竿又一竿的粉条要挂出去,相当的费力气。“还有,粉条为什么在冬天做,你知道吗?”张保海笑着说,对于没有冷库的小作坊来说,只有低于零度的气温,才能将粉条冻结成形,所以天越冷做粉条的人就越高兴,这种高兴可以将其中的艰辛完全抵消。按照当地人的经验,一般到晚上10点以后才开始上冻,而此时,便是将漏好的粉条拿出来冻的最佳时机,为了检验是否上冻,他们的方法就是在外面挂一条湿毛巾,隔一会儿就出来看一下。如果毛巾上冻,就赶紧将粉条拿出来挂上,这样的气温,只要挂一晚就可以了。但是,天气总是不遂人愿,有时要眼巴巴的等到半夜两三点才能上冻,等几十竿粉条挂出去之后,这一夜也别想再睡了。更糟糕的是,气温如果连续高于零度,粉条无法上冻,就只能在屋子里发霉长毛了。
见到冯文学的时候,他正在照看晾在公路旁边的几十架粉条,57岁的他告诉记者,他很早就以做粉条为生,这么多年,他只在家门口打点零工,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做粉条,“一冬能做万把斤粉条,一斤粉条市场价卖12元钱,卖粉条赚的钱勉强够一家5口人生活。”以前,大家还用包谷、豌豆等做过粉条,但这些材料做出的粉条口感太硬、筋道不好,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主要用红薯粉做了。冯文学的家距离公路有几百米远,他说,近几年村里的房子越盖越密,不仅没了晾粉条的场地,也没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所以,他宁愿多费些力气把粉条搬这么远来晾晒,毕竟,这样出来的粉条口感会更好。冯文学告诉记者,他们这儿手工做出的粉条,不含任何添加剂,吃起来光滑劲道,不仅销到了西安、安徽等地,还曾被被卖到了台湾。这几年,河南那边的粉条大量运往本地市场,对当地的手工粉条有一定的冲击,他们的手工粉条价远不如前两年了。
今年64岁的赵新静告诉记者,他做了一辈子的粉条,现在老了,做不动了,儿子就接手了这个活儿,“娃做,我就在旁边给他把个关,毕竟这一行是做得越久越有经验。”老人说,村子里做粉条的年轻人屈指可数,不知道再过几十年还有多少会这个手艺的人了。
下粉
揉粉
寒冬,对丹凤县龙驹寨镇凤麓村的村民来说,不仅是农闲季节,也是做手工粉条的最佳时节,这个时候,外面打工的男人总会早早赶回来,重新拾起祖辈留下的手工制作粉条也就是吊粉条的各种家什,趁着年节前再为家中赚点钱。
据了解,凤麓村加工红薯粉条的历史已有上百年。这种传统的制法,工艺复杂,揉粉、挂粉、担水等,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劳力来做,而且至少是三五家合作,否则凭一家之力很难完成。也许因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往村里家家户户都做粉条的盛况一去不回,只剩十几户还在坚持。1月7日,记者有幸在凤麓村的一家场院里看到了传统做手工粉条的全过程,只见一口被柴火烧得热气腾腾的大锅旁,有八九个男人正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有的和面,有的下粉,有的担水,有的从大锅里往外捞粉条,有的负责冷却,各自分工明确,配合默契。53岁的张保海一边干活一边告诉记者,他们是6家人合在一起做的,其中,年龄最大的60多岁,年轻点的20来岁,几家人合作了很多年,一直很融洽。张保海说,他家吊粉条的手艺传了好几代人,很小时他就跟随父亲学做手工粉条。他说,吊粉条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学,不得个两三年时间根本学不会。“做粉条苦呀,如果能受得了这个苦,那这社会上基本就没有干不了的事了。”
过去做粉条完全靠手工,光是和面,就要六七个人围着面盆不停地转,直到把面疙瘩和开,一冬下来,两条胳膊都麻了,现在有了和面机,也算是解放了一点人力,而其它的步骤,依然保持着最传统的做法。粉条漏好后,再挂竿晾晒,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难点,一是粉条渣多,老断节,二是一竿又一竿的粉条要挂出去,相当的费力气。“还有,粉条为什么在冬天做,你知道吗?”张保海笑着说,对于没有冷库的小作坊来说,只有低于零度的气温,才能将粉条冻结成形,所以天越冷做粉条的人就越高兴,这种高兴可以将其中的艰辛完全抵消。按照当地人的经验,一般到晚上10点以后才开始上冻,而此时,便是将漏好的粉条拿出来冻的最佳时机,为了检验是否上冻,他们的方法就是在外面挂一条湿毛巾,隔一会儿就出来看一下。如果毛巾上冻,就赶紧将粉条拿出来挂上,这样的气温,只要挂一晚就可以了。但是,天气总是不遂人愿,有时要眼巴巴的等到半夜两三点才能上冻,等几十竿粉条挂出去之后,这一夜也别想再睡了。更糟糕的是,气温如果连续高于零度,粉条无法上冻,就只能在屋子里发霉长毛了。
见到冯文学的时候,他正在照看晾在公路旁边的几十架粉条,57岁的他告诉记者,他很早就以做粉条为生,这么多年,他只在家门口打点零工,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做粉条,“一冬能做万把斤粉条,一斤粉条市场价卖12元钱,卖粉条赚的钱勉强够一家5口人生活。”以前,大家还用包谷、豌豆等做过粉条,但这些材料做出的粉条口感太硬、筋道不好,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主要用红薯粉做了。冯文学的家距离公路有几百米远,他说,近几年村里的房子越盖越密,不仅没了晾粉条的场地,也没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所以,他宁愿多费些力气把粉条搬这么远来晾晒,毕竟,这样出来的粉条口感会更好。冯文学告诉记者,他们这儿手工做出的粉条,不含任何添加剂,吃起来光滑劲道,不仅销到了西安、安徽等地,还曾被被卖到了台湾。这几年,河南那边的粉条大量运往本地市场,对当地的手工粉条有一定的冲击,他们的手工粉条价远不如前两年了。
今年64岁的赵新静告诉记者,他做了一辈子的粉条,现在老了,做不动了,儿子就接手了这个活儿,“娃做,我就在旁边给他把个关,毕竟这一行是做得越久越有经验。”老人说,村子里做粉条的年轻人屈指可数,不知道再过几十年还有多少会这个手艺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