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春风化雨暖人心
本报评论员
文章字数:781
  陕西省暨商洛市2016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丹凤县竹林关镇拉开帷幕。这次“三下乡”活动,在继承和发扬往年“三下乡”活动面对面、手把手为农提供多种优良服务好传统的同时,一个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点对点的惠农项目扶持,据介绍,活动现场,省、市相关部门单位共带去近百个惠农项目,涉及项目补助和捐赠资金一个多亿元。这无疑是“三下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创新之举,值得大加点赞和大力倡导。
  文化、科技、卫生,是农村之所缺、农民之所盼。“三下乡”活动如雪中送炭,使广大农村群众获得了致富信息、技术和动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三下乡”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原有的“三下乡”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广大群众的需求,这就要求“三下乡”不断创新形式、拓展领域、丰富内容。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下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这种背景下开展“三下乡”活动,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咬住追赶超越、绿色循环发展主线,使“三下乡”成为打好精准脱贫、工业发展、特色农业、新型城镇化“四个攻坚战”的重要推手,这就要求“三下乡”更加精准,更加及时实在。
  如果说每年的“三下乡”活动都是一次难得的文化科技盛宴,那么,今年省、市联合进行的这次“三下乡”,立足于“服务”更实在实际管用的层面,立足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提升农技的发展层面,无疑找准了惠民政策与群众期盼的最佳对接点,抓住了“发展”目标,将“送”与“建”完美结合,围绕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发力,把“三下乡”完全落实到了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是急群众所急的暖心之举,是助力发展的和煦春风,带给了农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这样的“三下乡”才得劲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