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雷锋的故事
文章字数:1386
3月4日,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笔者驱车前往商洛市山阳县南宽坪镇,采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背篓电工”宁启水,现场聆听他一心为民服务的心路历程。
简单的说明来意后,宁启水腼腆地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一个农民,雷锋是我从小就学习的榜样,作为供电企业最基层的一名员工,为大山深处的群众做好服务保障是我的责任,为他们服务是我最大的快乐,我会永远坚持下去。”
不怕吃苦
尽职尽责
1999年7月,宁启水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农电队伍,被分配到宽坪供电所。从小在山区长大,熟悉地形和气候特点,加上山里孩子勇于吃苦,他主动要求承担当时最艰苦就是现在仍然不通公路的万佛山等4个村的抄表收费、线路维护与日常服务工作。虽然4个村只有486户,但全部散落在海拔1700多米、方圆百余公里的山山峁峁,最远的万佛山村,去一趟来回距离近百公里。17年来,他靠着一双脚板和双肩,风雨无阻穿梭在人烟稀少的茫茫林海,每月仅抄表收费一项,最少需要15天时间,步行的路程在380公里以上,累计徒步8万多公里,先后背坏了15只背篓,穿坏了老娘亲手做的120余双草鞋。
“这么艰苦的工作,收入又不高,你为什么还能坚守10多年?”我们问他。
“我见证了通电给这些高寒边远山区群众带来的好处与便利,忘不了用户那期盼的眼神,为了他们,我始终快乐的服务。”
“为了工作,这些年来,你肯定很少顾家。”
“是啊!我最对不起的是妻子,家里全靠她柔弱的肩膀在支撑着。盖房时,所用的材料全是她背上山的,收的粮食,全部是她背下山换成钱,农闲时节,她反而带着孩子翻山越岭帮我去清理线路。老母亲已70多了,现在仍在帮我做草鞋。但他们都理解、支持我的工作。”宁启水满是内疚地说道。
说到激动处,启水挽了挽袖子,他说:“近年来,随着移民搬迁,山上的群众在逐年减少,但留守老人更多,就是山上只有一户人家,我都要坚持,要为每位用户服务到家。多年来,我被马蜂蛰过无数次,被捕兽夹伤过脚,掉下悬崖摔坏过腿,但认定的工作,我无怨无悔。”
胸怀爱心 帮助他人
“作为一名电工,为啥每次上山一个背篓从来不离身?”我们好奇地问。
“这些年,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山里平时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不通路,下山赶一次集买些生活必需品,近的需要一天,远的当天还不能返回。长期以来,我背篓不离身,里面除过必须的电工器具、电线、电表、灯泡外,就是免费为山上群众捎带的油盐酱醋、大米、面粉等生活必需品。粗略估计,15年来,我为山上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群众义务背去近6吨生活用品。”
住在万佛山顶的盛庆全老人,一年难得下一次山,多年来,他家地里栽的菜秧子,油、盐生活用品基本都是宁启水给捎着背上来的。
淡薄名利
奉献社会
宁启水的平凡事迹,陆续在10多家报刊媒体刊登报道, 50余家网站相继转发,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多项殊荣。入选“陕西好人”,被腾讯网评为全国“筑德人物”。面对这些荣誉,宁启水感慨地说:“荣誉是一种鞭策,我别无所长,只有立足我的农电工岗位,继续为当地群众服务,才不负社会和各级领导对我的期望。”
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我们和宁启水的暂短交流也告一段落,返回的路上,宁启水的“学习雷锋应当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自觉行为,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富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才会更加幸福。”那句话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