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站在祖屋的废墟前
拜尚钰
文章字数:1589
  乡下老家的祖屋由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经陆续坍塌,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和几根原来立在夯土中的木柱孤独伫立。我要做的就是彻底的推倒他们,使他们成为我们新房的场院,这样可以为我的孩子提供更大的玩耍场地,也可以作为我的专用车位。
  当我和堂弟野蛮地用锄头挖下那仅有的手工木格对开窗户后,粗暴地喊着号子合力把土墙推倒时,它像一位年迈而倔强的老人,挣扎着闪晃了几下,一头栽了下去。随着一声闷响,一股浓烈的老房子特有的黄土焦味迎面扑来。我心中突然一惊,一种强烈的负罪感袭来!我呆住了……
  据年过八旬的祖母讲,我的曾祖父仙逝时已年近九旬,他老人家都不知道祖屋始建于何年。这座不起眼的三间土木小屋中至少生活过我们家族五代人,从晚清到民国直至现在,是我们众多家庭成员的出生地。
  站在祖屋的废墟前,我思绪万千。我仿佛能听到祖屋当年架大梁时,工匠和乡亲们的劳动号子,我想当年也一定在明柱上贴有“起大梁步步高升,立玉柱岁岁平安”的大红对子!仿佛看到了祖屋建设的全过程,先辈们一定经过了周密准备,和同族人多次商谈,再请阴阳先生看庄定向,择吉日破土动工。做地基的石料一定是先辈们肩扛手抬从会峪河谷中搬运而来的,木料大概来自于史家坪、青棉沟、北宽坪附近的高山之上,做墙体的土坯必定是他们一杵一杵地夯打而成的,朴素耐用的青瓦却不知来自于哪个窑口,精美古拙的木头门窗也不知出自于哪位木匠师傅之手……
  父亲告诉我,像这种百年老屋的建筑程序大概是这样的:先开挖地基,然后再用石头整齐地堆砌在基坑内,在地基四角一定要用方正的巨石垒成,这样的屋子才会结实稳固。再用木头搭建起房屋的主体框架,包括四面墙和木屋顶,然后用事先预制好的土坯垒起前后墙和两边山墙。木框架主要支撑承重,土墙则主要起保暖隔热的作用。墙垒起来后,再在屋顶上上椽,钉上特制的木板,然后上泥,最后是上瓦。为了美观和坚固还要用掺麦秸和头发的泥在墙内外涂抹一遍,然后再从山上挖来“白土”,用水化开作为涂料在内外墙壁上粉刷一遍。这样,一座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古朴美观的传统土屋就基本建成了。
  新屋建成的那一天,先辈们一定特别高兴。我甚至能听到他们爽朗自豪的笑声,乡亲们的啧啧称赞声,主人的招呼答谢声,人们用粗瓷碗喝酒时的吆喝声……
  如今,这座凝聚着先辈们勤劳与智慧,荣耀与辉煌,汗水与泪水的祖屋却在我们的双手下变成一片废墟,这种心情不是一句虚伪苍白的“不破不立”所能够搪塞和化解了的。
  我的先祖母生于1916年,她的父亲是进士出身,祖母每次说起她父亲中举荣归,“旗牌伞扇”簇拥的的场面时脸上总是充满了崇敬和自豪。按照当年婚姻门当户对的传统,我们的祖上,至少在我曾祖父那一辈上一定是名门望族,一定拥有相当的声望、学识和财富。
  祖母曾告诉我,我的曾曾祖父和曾祖父当年是我们这一带德高望重的乡绅,谁家有卖房置地的大事,他们都是首屈一指的“中人”和执笔人。邻里乡亲谁和谁有了矛盾,总是找他们评理说和,有着极高的声望。
  虽然如今家族中都已盖起了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也有了汽车。我们这些自认为读过几年书,会摆弄一些所谓现代化小机器的肖小之辈在斗胆推翻了先辈建立的一座丰碑时怎能不感到惭愧和负罪?
  祖屋何止是一座房屋,它是先辈们光荣时代的见证,是一座家族精神的丰碑。
  在这种负罪感的驱使下,第二天我赶紧和父亲找众乡邻帮忙,把先辈留下的石碾磙和石磨从废弃的角落里搬出,端正的放在大门前并用清水冲洗干净。我小心翼翼的把石碾磙上的一个铁制配件取下,洗净,晾干,带回放在我城里的新房中的书架上,算是对先辈的歉意和致敬吧。现在这个曾经为大半个村子服务百年,磨损严重、锈迹斑斑的物件就在我的面前默默地诉说着往日的荣光和现今的落寞。
  写完上面的文字夜已经很深了,儿子早已沉睡。真心希望我的孩子和其他子弟们能够继承祖辈的遗风,勿忘故土,勿忘乡亲,勿忘祖屋!本分为人,艰苦创业,服务相邻,再建一座属于他们子孙的“祖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