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准扶贫书写“四联”新变化
本报记者 王涛 马泽平 王聪
文章字数:1015
  扶持育苗种植大户扩大马尾松、金丝柳苗木栽培规模。(赵有良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26日,当记者来到洛南县古城镇四联村时,文化广场上健身设施齐全,村民们正在锻炼、孩子们在嬉戏;田间,瓜农们在育苗;逢集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们悠然自得。到处都是和谐而又忙碌的景象。说起这些变化,村干部争相说道,这些美好的生活都是扶贫工作队给村民带来的。
  四联村位于洛南县古城镇古城街东,地处307省道和古灵路两旁,距洛南县城2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589户2044人。一直以来,勤劳质朴的群众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繁衍生息。也正是这种传统的农耕文化,让这个小山村的群众习惯了过与世无争、安逸平静的生活。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却成了阻碍村级经济发展的无形界墙,搬迁房建起来了,可村子里的道路却泥泞不堪。这一切随着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到来逐渐成为历史……
  去年以来,商洛市教育局的干部来到这里,经过几番走访农户,驻村干部和队员们按照精准扶贫要求,最终确定了28户贫困户,并为他们制定了脱贫计划。
  赵存良在四联村当了20多年的村干部,精准扶贫给四联村带来的变化,他感受最为真切:“现在大家都知道了精准扶贫的意义,脱贫致富的愿望和积极性很强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有了脱贫的愿望,发展就有了动力。随着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四联村脱贫致富的劲头更加强烈。
  针对搬迁群众反映的道路问题,市教育局拿出15万元支持道路建设,同时,多方筹集资金30多万元,不仅让搬迁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让群众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开店挣钱。如今,村里的搬迁群众有了门面房,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工作队还想方设法,为偏远的12个村民小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居民集中区安装垃圾箱,美化了村容村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精准脱贫的关键就是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帮他们找项目,发展产业。这就像蛋生鸡,鸡生蛋一样。”包村干部龚胜利为了帮助贫困户姚建新早日脱贫致富,帮扶购回3只种羊,经过一年多的自繁自养,目前养羊已发展到13只。有了包扶干部做后盾,姚建新的致富劲头更大了,这段时间,他又承包了村上山沟的池塘放手养鱼,已将300多斤鱼苗放进池塘。
  为了快速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今年以来,市教育局驻村干部购买被褥等生活用品,进驻村里,与群众一起苦干,立誓脱贫攻坚。并根据四联村实际,制定出了扶持餐饮业、发展种植养殖业、做好药材种植业等14个产业项目,让群众早日实现小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