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油河镇兴产业帮民富
文章字数:1360
本报讯(周银祥 刘辉)育茶园、养牛羊、种香菇、植树忙……3月15日,乍暖还寒。笔者来到商南县清油河镇团坪社区采访,走近村民余德志家,房前屋后堆放的香菇菌袋吸引了笔者的眼球,正在忙碌的余德志欣喜地说,通过搞劳务和发展香菇产业不仅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改变了他的生活状态。他住进了新楼房,还买了小轿车,纯收入三万多元。
来到后湾,映入眼帘的是60多名村民在茶园里除草、起垄、揭膜,路边植树的人也足足排了半里,包村干部魏建斌告诉我们,这180亩茶园是白茶,去年育下的茶苗,为了防止冻害,冬季全部覆膜,现在气温回升了,要揭膜、中耕、除草、起垄、施肥,茶园既是观光园,也是采摘园,游客多了,当地群众收入就多了。
洋桥村属于典型的农业村,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他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平台,在全村构建起了“群众生产粮食——谷物合作社深度加工——角料加工饲料——供给畜禽养殖——粪便建沼气照明供气——废料种植蔬果”的循环产业发展格局,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致富路。在村党支部书记何衍军的带领下,成立了延和谷物加工专业合作社,以从事谷物生产、加工、贮藏、品种开发改良为主,生产加工面粉和挂面,年加工面粉3000吨,年可生产挂面2400吨,实现产值850万元,解决了60余名群众就业。合作社利用角料加工的饲料提供给河西、东沟两大养殖基地,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同时该村把沼气池建设与“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活动结合起来,在发展养殖的基础上在全村农户中推广沼气池建设,利用沼气照明做饭,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为了充分达到物尽其用,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向附近及本镇内的大棚蔬菜和农作物施肥,培育无公害、绿色蔬菜。目前全村已发展占地50亩的日光大棚5个,谷物种植基地2500亩。实现了设施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带动了果菜产业和畜禽产业的循环发展。目前已成立了恒鑫林果专业合作社、健辉日光大棚蔬菜合作社、友源养牛专业合作社、友源淀粉制品加工合作社等一批组织,一些群众创办了纯净水加工厂、砖厂、木炭加工厂、洁具厂、石灰厂等10多家非公企业,初步形成了抱团取暖兴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今年56岁的何后云是清油河镇有名的“特产大王”,在他开设的“山里人土特产”门店,你会看到100余种来自当地山区的土特产,苞谷酒、木耳、香菇、核桃、茶叶、小磨油、天麻、土蜂蜜、中药材等琳琅满目。老何告诉笔者,他从1992年开始就经营土特产,近几年每年销售天麻鲜货100多吨,野毛栗500多吨,核桃干货200多吨,主要销往西安、湖北、河南、南京等地,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他说,在县镇的帮助下,去年开始网上销售,电商后销路明显拓宽,刚开始头一年就增加销量20多吨。在何后云的带动下,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就有100余户,且还在不断扩大。
人常说,男主外,女主内。在清油社区,在家的留守妇女可没闲着,既主外又主内,她们在社区女主任侯素芳的带领下,在兼顾家务琐事的同时,家家户户都搞起手工制品行当,花鞋、手工串珠、刺绣等五花八门,在西安还有专门的销货门店,这些妇女通过农闲时间见缝插针做手工制品,一年下来少则挣六七千元,多的两万余元。
今春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清油河镇结合当地实际,加快产业扶贫步伐,以农产品深加工、畜禽养殖、食用菌、药用菌生产加工、茶叶、药材发展及农业观光体验园建设,产业扶贫鼓点越擂越响,目前,200多户群众找到了适合自家的产业,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信心十足。
来到后湾,映入眼帘的是60多名村民在茶园里除草、起垄、揭膜,路边植树的人也足足排了半里,包村干部魏建斌告诉我们,这180亩茶园是白茶,去年育下的茶苗,为了防止冻害,冬季全部覆膜,现在气温回升了,要揭膜、中耕、除草、起垄、施肥,茶园既是观光园,也是采摘园,游客多了,当地群众收入就多了。
洋桥村属于典型的农业村,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他们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平台,在全村构建起了“群众生产粮食——谷物合作社深度加工——角料加工饲料——供给畜禽养殖——粪便建沼气照明供气——废料种植蔬果”的循环产业发展格局,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致富路。在村党支部书记何衍军的带领下,成立了延和谷物加工专业合作社,以从事谷物生产、加工、贮藏、品种开发改良为主,生产加工面粉和挂面,年加工面粉3000吨,年可生产挂面2400吨,实现产值850万元,解决了60余名群众就业。合作社利用角料加工的饲料提供给河西、东沟两大养殖基地,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同时该村把沼气池建设与“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活动结合起来,在发展养殖的基础上在全村农户中推广沼气池建设,利用沼气照明做饭,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为了充分达到物尽其用,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向附近及本镇内的大棚蔬菜和农作物施肥,培育无公害、绿色蔬菜。目前全村已发展占地50亩的日光大棚5个,谷物种植基地2500亩。实现了设施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有机结合,带动了果菜产业和畜禽产业的循环发展。目前已成立了恒鑫林果专业合作社、健辉日光大棚蔬菜合作社、友源养牛专业合作社、友源淀粉制品加工合作社等一批组织,一些群众创办了纯净水加工厂、砖厂、木炭加工厂、洁具厂、石灰厂等10多家非公企业,初步形成了抱团取暖兴产业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今年56岁的何后云是清油河镇有名的“特产大王”,在他开设的“山里人土特产”门店,你会看到100余种来自当地山区的土特产,苞谷酒、木耳、香菇、核桃、茶叶、小磨油、天麻、土蜂蜜、中药材等琳琅满目。老何告诉笔者,他从1992年开始就经营土特产,近几年每年销售天麻鲜货100多吨,野毛栗500多吨,核桃干货200多吨,主要销往西安、湖北、河南、南京等地,年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他说,在县镇的帮助下,去年开始网上销售,电商后销路明显拓宽,刚开始头一年就增加销量20多吨。在何后云的带动下,当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就有100余户,且还在不断扩大。
人常说,男主外,女主内。在清油社区,在家的留守妇女可没闲着,既主外又主内,她们在社区女主任侯素芳的带领下,在兼顾家务琐事的同时,家家户户都搞起手工制品行当,花鞋、手工串珠、刺绣等五花八门,在西安还有专门的销货门店,这些妇女通过农闲时间见缝插针做手工制品,一年下来少则挣六七千元,多的两万余元。
今春脱贫攻坚工作启动后,清油河镇结合当地实际,加快产业扶贫步伐,以农产品深加工、畜禽养殖、食用菌、药用菌生产加工、茶叶、药材发展及农业观光体验园建设,产业扶贫鼓点越擂越响,目前,200多户群众找到了适合自家的产业,党员干部脱贫攻坚的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