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烟雨桃花
何丹萌
文章字数:1696

  冬去春又来了,桃花开得正艳。在河边,在湖畔,在缓缓的山坡,或者陡崖峭壁,乃至小区庭院,若有一两树桃花开着,就感觉春的气息确实是扑面而来了。桃花总是格外惹眼。或掩映于绿柳间,或铺陈于青草地,只要有一抹新绿陪衬,桃花就会占尽风流。迎春花开得早,那时节还有些春寒料峭。到了桃花盛开,便是万物复苏,最是一年春好处,气候也已十分地宜人了。试想,若说没了桃花,春意盎然一词,还怎么能够成立呢?
  不管有意无意,年年都要赏一赏桃花的。不知西方人对于桃花有何情感,反正中国人之于桃花,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寓意。唐代的崔护于春日郊游,留下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佳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感人故事;刘希夷的诗句中也写过:“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还有杜甫的名句说:“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蒋大为的一首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唱了。我不想对桃花做褒做贬,回想自己几十年所经见的花开花落,觉得与丽日蓝天下的桃花相比,更喜欢的,还是烟雨中的桃花。烟雨桃花,有一种冷艳之美,有一种朦胧之感,每遇此景,总能激发起我那无尽的联想来。
  印象最深的,是那年春游无锡。我没能烟花三月下扬州,却于三月里,去看了太湖。那天下着小雨,是那种似有似无的雨。过了一座拱桥,穿越工人疗养院的园子,抄小路去往鼋头渚。刚刚爬上小山坡的顶点,抬眼朝山洼里望去,哇,一片鲜艳夺目的桃林,沉醉在烟雨之中。那烟雨,如同舞台上为舞蹈演员所释放的烟雾,轻轻升腾,漫漫幻化,飘飘渺渺。星星点点的桃树,并没有拥挤在一起,而是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洼各处,有的花团锦簇,有的含苞带露,水汽氤氲中,花的鲜艳,被减去了不愿扰人的热烈,而增加了一些水灵和滋润,且在不远处,还有成片的翠竹相映,于是,如梦似幻的仙境之感,一下子就让人陶醉了。徜徉其间,忘记了身置何处,多么希望能有一段美好的故事发生。感觉那是美到了极致,所以体味了元稹的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自那次无意间观赏了江南桃花,以后再有友人相约去看某个区县的什么桃花节,我是再也没有兴致了。
  而今,常常游走于浐、灞两水之间,有水的地方,身心就格外滋润。此处环境优雅,风景秀丽。西有桃花潭公园,东有世界园艺博览园,黄昏散步,无论往哪个方向行走,都可谓处处皆风景矣。这几天又下起了小雨,说是雨,又淋不湿人,空气清新了许多。走在“咱家的园子”里,感觉总是十分的惬意。四处都有花开,桃花、杏花、樱花、玉兰花,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开至荼蘼,装点着美景,烂漫了春光。要说最好,还是那烟雨中的桃花,见了,就不由心旷神怡。一边观赏,一边思考,我为何就十分钟爱那烟雨桃花呢?原来,她所呈现的,正是中国水墨画的效果。看烟雨桃花,就是欣赏一幅水墨画。其实我说反了,应该说:中国水墨画的效果,一定是受到过烟雨桃花的启迪。因为李存葆的一句话让我记住:“有江山如画之说,而绝无画如江山之喻”。不管咋说,去追溯我的审美观,说到底,还是源于传统的东方文化,讲求含蓄之美,柔和之美,空灵之美。你看那烟雨桃花,不正是具备了这些美的特性么?
  另外还有个原因,赏桃花时,若艳阳高照,除了花色显得艳乍,气温也略微有些高了,用陕西话说,人就易于楘乱,春困秋乏,慵懒的劲儿泛起,忍不住就困倦得想瞌睡。而去赏烟雨桃花,就清醒了许多,略略的清凉,却并非寒意,神清气爽中,思绪怎能不驰骋开来呢?
  还有,中国人喜欢将花与女人并论,春桃、夏荷、秋菊、冬梅,女人的名字里大都离不开花。权且认同女人如花的比喻,那么,我虽也喜欢空谷幽兰,但还是更喜欢烟雨桃花。桃花是热烈的,但在烟雨之中,便不再有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妖艳,于是就艳而不妖了。大概,经历了风霜雨雪,有过隐忍,有过忧伤,岁月的砥砺,使其底蕴丰厚起来,内容多了,意味足了,一眼望不透,但却没有那梨花带雨的悲伤,没有朱槿花那种血红耀眼的灼烧,而是掩藏了表面的热烈,把那淡淡的幽香,飘散得更加持久而悠远。
  境由心造,高尔泰认为美是主观的,我在这一点上赞同他。我喜欢烟雨桃花。朋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