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4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卢涛 精准扶贫的开路先锋
文\图 王荣金
文章字数:3345
  选蜂场
  送蜂王
  举办养蜂培训班

  陪同省工会常务副主席调研养蜂产业发展
  现场指导养蜂技术

  近年来,在山阳县掀起了一股养蜂热潮,一个个养蜂户依托家养中华蜂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山阳县将这个原本不起眼的产业列为“十三五”发展规划,同时将中华蜜蜂科学家养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还列为2016年全县30个重大项目之一予以重点发展。不仅如此,在商洛市的镇安、丹凤等县纷纷掀起养蜂热潮。一个自古以农耕为计的农业地区,何以让广大农户转农养蜂?说起山阳掀起养蜂热潮,还得从山阳县工会主席卢涛说起。
  一个“娘家人”的思考和探索
  2007年9月,卢涛被组织安排到山阳县总工会工作,担任工会主席。
  生于深山农家的卢涛,自小就养成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山阳全县有3000多名下岗困难职工和数万名返乡农民工,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工会作为工人的娘家,他这个“娘家人”的“小当家人”更是日夜记在心头。他曾尝试通过争取更多的援助资金对其实施帮扶,可是,下岗职工和困难农民工人数很多,仅靠有限的资金救助行不通。
  他走基层,开展广泛调研,发现养蜂成本小,繁殖快,收益大,山阳又是中华蜜蜂最佳适生地,森林覆盖面积达62%,蜜源丰富。能否把这个项目在广大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中广泛推广?
  一个“大专家”的锤炼和诞生
  中蜂家养在山阳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卢涛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农村家庭养蜂技术的分析,觉得方法简单粗糙,收益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通过和蜂农座谈,研读养蜂科技资料,订阅养蜂相关报刊,走访大专院校专家教授,边研究边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认真记录心得和成功经验。多年来,有多少个夜晚他是在灯下度过,有多少个假日他是在乡村和蜂农座谈交流,有多少次跋山涉水忍受饥饿,但是,通过他多年来的探索学习,终于摸索出的养蜂新技术,确实是一套适合当地群众快速摆脱贫困的有效办法。他在传统养蜂基础上,注重吸收外地经验,进行了大量科学改进。首先,就怎样科学选择蜂场、怎样科学收蜂、培养蜂王、怎样进行四季科学管理、怎样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等方面进行分章总结;其次是将传统饲养改为活框饲养,使得由过去的圆木桶改为中蜂标箱饲养,下沿留出一个适当的唇沿,以便采蜜归来的中蜂落脚;箱内可以放置多个活动的巢脾,以便根据蜂群增减来进行取舍。其三是对蜜糖科学提取进行推广,改变过去蜂农整块巢脾割裂熬煮提取为机械摇糖。机械摇糖只取蜂糖,不毁蜂巢,其余花粉、蜂儿放回蜂箱,不会造成绝杀子蜂,不毁坏供子蜂食用的花粉,使得蜂群能够迅速繁衍扩大。同时,机械摇糖提取的蜂蜜没有经过高温处理,蜂糖内的氨基酸等高级营养没有破坏,增加了蜂糖的营养价值,这样出产的蜂蜜色泽优美、芳香扑鼻、无杂质,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验鉴定,水分、还原糖、蔗糖等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均优于规定国标。随之,他又将这些经验总结编写了《中华蜜蜂科学家养》8万字的科普读本,自费印刷,免费赠送广大蜂农和参加培训的学员。
  经过对养蜂技术进行科学改进,乡村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树林里、屋顶上都可成为养蜂场所,养蜂不与农作物争地、不与畜禽争食、不与人争空间;养蜂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性投入,长期可有收入,且劳动强度不大。初次仅需投资2万元左右,一个正常劳动力可饲养60到100箱蜂,年收入一般在5至10万元,是个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增收发展项目。
  新的技术推广,使养蜂收益、蜂蜜质量成倍增长。这种低投入,高回报,见效快的产业一下成了广大群众青睐的致富项目,卢涛不仅因此被广大群众亲切的称为“养蜂大专家”,他的技术更是得到了养蜂专家的充分肯定。
  一项“甜蜜事业”的艰苦酿造
  为了把这项技术迅速传授给广大下岗职工和返乡农民工,卢涛发动工会职工,在全县下岗职工和返乡农民工中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首次科学养蜂培训班是在2012年冬季,地点在山阳县元子街。培训消息一经传出,全县各乡镇有养蜂爱好的群众纷纷赶到现场,本来计划70人左右的培训班,一下来了150多人,现场因为学员过多而使教室外也挤满了人。面对广大群众的需求,自2012年以来,山阳总工会先后在元子街镇、小河镇瓦沟村、户家垣镇娘娘庙村、高坝店镇小洛峪沟、双寨村、银花镇、天竺山镇等地举办了20多期集中培训。卢涛还利用下乡检查工作和节假日义务到养蜂户中开展手把手的技术传授。在培训班里,不仅是本县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而且一些退休干部、外地养蜂爱好者、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大学生也纷纷赶来听课学习,镇安县、丹凤县、商州区等外县外地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也纷纷邀请他去开展培训,组织群众上门取经。
  “办一期培训、建一处基地、带富一方群众”。几年来,在卢涛的带领下,该县总工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户和基地带动作用,全县养蜂业已初具产业规模。目前科学养蜂产业已辐射全县天竺山、高坝等13镇26个村,仅2015年就带动200余户返乡农民工和下岗职工通过科学养蜂走上了致富道路。县矿司职工宁启林夫妇双双下岗后东拼西凑,一直未寻到合适创业门路。卢涛开展中蜂科学家养培训班后,他参加了首期培训,在卢涛的扶助下2013年开始租用空闲地养蜂,现在家庭养蜂80余箱,不仅自己年可收入8万余元,还成为县工会聘请的技术员。天竺山镇的返乡农民工王发林多年前一直随父亲在深圳打工,可是,挣得的工资经常拿不到手。2012年,其父又受伤致残。正在此时,他听说卢涛组织开展养蜂培训,便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传授技术。卢涛留他住在自己家里,手把手培训他掌握技术,又送他5个旧蜂箱,他拿着这些蜂箱,按照卢涛教给他的采收野蜂技术,当年收到野蜂26箱。经过两年发展,到2015年他已经发展成养蜂百余箱,年收入过十万元的养蜂大户,并盖起了两层小洋楼。致富后的王发林经常说,他的技术是工会主席教的,他要把这技术传授给更多人,主动承担工会组织的养蜂示范村技术员,驻村养蜂,现场培训带动地方发展中蜂养殖。中村镇陈勇父亲去世早,两年前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因为母亲有病需要照看,一直未能找到合适工作。2014年参加了卢涛组织的养蜂培训班后,一边在家养蜂,一边照顾母亲,实现了创业、照顾母亲两不误。山阳县照川镇张登河2015年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在网上开展山阳中华蜂蜜销售,年净收入30万元。类似这样的事例在全县有100余户,工会在卢涛的带领下,在全县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抓点示范,在天竺山镇、高坝店镇派驻干部和技术员驻村抓点示范,全县中华蜜蜂科学养殖已达1.5万余箱,总产值近2千万元。
  山阳县总工会的“甜蜜事业”得到了各级工会组织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山阳县委、县政府将养蜂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制定了“百、千、万、亿”工作目标,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中蜂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经过三年努力,通过招商引资实施蜂产品研发加工,提升中蜂产业附加值,依托中蜂产业发展,建立天然果蔬采摘园,尝试发展休闲养生旅游项目,全面实现中蜂产业发展“百村、千户、10万箱、收入过亿”目标。目前,山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卢涛更是全神贯注,他把县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事情亲自拿在手上,经常奔赴在乡村。为了让更多群众都能尽快掌握这项技术,又在单位干部和已经掌握技术的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中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他带着这些技术员深入到养蜂示范点开展传帮带,解决具体困难。现在,商洛的那些蜂农们基本都有卢涛的手机号码,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或者三更半夜,只要有人电话求助,他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同时,这几年工会还根据养蜂户的实际情况,把往常的困难资金救助,改为蜂具救助,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在他的带动下,县总工会连年被市总工会和县委政府年度考核为优秀单位。他本人也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工会主席”“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省市有关领导在调研检查了山阳开展中蜂科学家养,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后说:“对于商洛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养蜂无疑是一条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和职工群众致富的好途径,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广泛推广,让山阳模式遍地开花。”山阳总工会在卢涛的带领下,在精准扶贫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事迹先后在新华网、陕西日报、商洛日报等多家媒体刊登。目前,卢涛研究带动的中蜂科学家养已经在商洛农村广泛推开。作为一个临近退休的基层领导干部,卢涛说:“带着广大群众开展中华蜜蜂科学家养,实现脱贫致富是个甜蜜的事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一定要将这个甜蜜的事业做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