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四皓”情结
文章字数:2480
郝臣杰向记者介绍他著作的《商山四皓研究》
郝臣杰(右一)与《商山四皓》摄制组赴湖北、浙江、江苏、河南等地拍摄“四皓”遗迹(资料图)
两千二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商山四皓”赋诗、撰文、绘画、塑像、修庙、建祠、树碑、立传。“商山四皓”究竟是些什么人,在历史上都干了哪些事情,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这些,引起了郝臣杰极大的兴趣。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倾心研究“商山四皓”的起源、族谱、历史典故,期间拍摄了《商山四皓》专题片,著作了《商山四皓研究》等书。2011年,他和商洛电视台联合摄制大型纪录片《商山四皓》,经过5年的打磨,2016年元旦期间在商洛电视台连播5天,春节期间在商州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郝臣杰并没有停下脚步,依旧为研究“商山四皓”奔波、忙碌着。近日,记者慕名拜访了郝臣杰老人。
寻访四皓族谱
初见郝老,只见他明目皓齿、满面红光,爽朗的神情几乎让人不敢相信他的真实年龄。没说几句话,他就从“四皓”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相继隐居商山讲起,到拒绝汉高祖邀请继续遁隐山林,再到如何出山帮太子刘盈顺利登基,整个过程他讲述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郝老早年是市档案馆副馆长,为了搜集“四皓”资料,他与同事常年迎严寒冒酷暑,上山下乡走访知情人士,从此与“四皓”结下了不解之缘。1987年,郝老在商州刘湾的周家磨村发现了周氏宗谱,这极大地鼓舞了他寻找其他“三皓”族谱的信心,没事就到处转悠寻找线索。之后,他相继查访到其他“三皓”的族谱,查证了“四皓”的姓氏、出生地。30多年来,郝臣杰多次赴全国20多个省的市、县、乡、村查阅史料和实地走访,对“四皓”的姓名字号、祖籍何方、隐居何地、墓葬何处、纪念圣地、文化传承等一系列遗迹轶事来龙去脉逐一考察印证。1992年,他和刘伟、黄艳芳拍摄了《商山四皓》专题片,2007年他又出版了《商山四皓研究》一书,书里引经据典,资料翔实,对四皓的文化现象作了较深的研究,不仅将历史上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对四皓的褒贬分别作了记述,还将当代人评说四皓的言论也荟萃其中,将四皓纳入“隐士”这个坐标,以隐士的“标准”来评析其人其事,避免了有失公允和偏颇。
有了文字研究成果,郝臣杰并不满足。他想,“四皓”曾长期隐居商山,是商洛独有的人文财富,如果能将“四皓”的故事拍摄成影视作品,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到“四皓文化”的魅力,将“四皓”精神发扬光大,这样岂不更好?心动不如行动,敢想敢做的郝臣杰精心酝酿着他的计划。
拍摄“商山四皓”纪录片
2011年春,郝臣杰老人联系到商洛电视台副台长杨军,谈了他的想法。杨台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表示电视台将积极参与纪录片的拍摄,但是由于经费紧张,拍摄资金是个难题。郝老思索良久,想到要干一件事情就干好,不管再难都不能退缩。资金有困难,我自己想办法。于是,他将自己养老的钱拿出来,又问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凑齐了启动资金。
纪录片《商山四皓》是以《商山四皓研究》这本书为基础拍摄,拍摄人员分两组,一组去北京颐和园拍摄,另一组由郝老、杨军台长带队,同贺焕成、郭宏等6人一起去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等地拍摄。拍摄过程所有花费包括购买录象带、两组人员吃住行,车辆加油费、过路费等等均由郝臣杰个人支付。
2011年夏天,已经78岁高龄的郝臣杰带着摄制组,辗转8个省寻找“四皓”足迹,南方的夏天特别热,郝老因为患有疱疹,经常神经疼。一路上他强忍着不适,实在疼的不行了,才吃点止疼药,坚持一切以完成任务为中心,从不对大家提说自己身体的病痛。回到陕西后,他们又分别去了富平、长安、咸阳及我市多个县区,在洛南文显山拍摄时,山上没有路,郝老和大家一起爬灌木丛、钻荆棘,最终到达山顶,顺利完成拍摄。历经3个多月,摄制组终于完整地带回了“四皓”的历史遗存,但单纯的场景拍摄视觉效果未免单调、乏味,郝老和杨台长商量,又专程去山阳请演员演绎“四皓”,为观众清晰地勾画了“四皓”这一历史人物群体的鲜活面孔,使得记录片里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特性。2012年“六一”节,得知洛南县四皓中心小学开展“四皓”文化活动后,郝臣杰连忙同摄制组赶到洛南,全程跟踪拍摄。活动中,老师扮演“四皓”,学生将四皓诗词改编成歌曲演唱,整个场面热烈宏大,深深地震撼了郝臣杰。他回来后,将内容填充进记录片里,随后,又补充、修订了4年。2016年,“商山四皓”5集电视纪录片终于与观众见面。
永不停歇的脚步
郝老多年研究“四皓”,他对“四皓”的评价是:有功不居,功成身退,主张和谐,拒腐倡廉,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爱国爱人民。郝老说,在全国各地的走访中,他感触颇深。河南济源市和“四皓”没有任何渊源,却给绮里季修了墓、雕像,还建了绮里季学校。浙江省奉化市黄贤村给“四皓”修建大型祠庙,借助“四皓”宣传当地文化,加大旅游带动效应。商洛是“四皓”的隐居地,却没有利用良好的自然风光,借助这一文化积淀,开发出更多的风景名胜,这是一大遗憾。
郝臣杰老人说,“四皓”隐居这件千古传奇之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学者们称之为“四皓文化”,流传两千余年经久不衰,“四皓”精神已经传遍全国以至日本、朝鲜、韩国、泰国等许多国家。我国不少省、市、县、镇还将他们的出生地、隐居地、活动地、纪念地等遗迹上升到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保护和开发。他参与拍摄的《商山四皓》记录片完整地记录了“四皓”的隐居足迹,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但他认为这只是个排头兵,只是将商洛的“四皓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伏笔。他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希望下一步能联系有关部门,在商洛市南大门建一个“商山四皓”博物馆,将汉惠帝用泰山石给“四皓”树立的皇碑立起来,同时展览所有有关“四皓”的赋诗、撰文、绘画、塑像,进一步打造“四皓”品牌,使“四皓”成为商洛文化旅游的一面旗帜。他还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商洛举办一个“中国首届四皓文化节”,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四皓后人来商洛寻根祭祖。文化节的主题他都想好了:拜祖不畏山高远,心诚则灵祭祖先,不需山西寻槐树,可到商洛访神仙。郝老说:“我相信终有一天,四皓文化会在商洛大地上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郝臣杰(右一)与《商山四皓》摄制组赴湖北、浙江、江苏、河南等地拍摄“四皓”遗迹(资料图)
两千二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商山四皓”赋诗、撰文、绘画、塑像、修庙、建祠、树碑、立传。“商山四皓”究竟是些什么人,在历史上都干了哪些事情,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这些,引起了郝臣杰极大的兴趣。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倾心研究“商山四皓”的起源、族谱、历史典故,期间拍摄了《商山四皓》专题片,著作了《商山四皓研究》等书。2011年,他和商洛电视台联合摄制大型纪录片《商山四皓》,经过5年的打磨,2016年元旦期间在商洛电视台连播5天,春节期间在商州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赢得了观众的好评。如今,已经83岁高龄的郝臣杰并没有停下脚步,依旧为研究“商山四皓”奔波、忙碌着。近日,记者慕名拜访了郝臣杰老人。
寻访四皓族谱
初见郝老,只见他明目皓齿、满面红光,爽朗的神情几乎让人不敢相信他的真实年龄。没说几句话,他就从“四皓”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相继隐居商山讲起,到拒绝汉高祖邀请继续遁隐山林,再到如何出山帮太子刘盈顺利登基,整个过程他讲述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郝老早年是市档案馆副馆长,为了搜集“四皓”资料,他与同事常年迎严寒冒酷暑,上山下乡走访知情人士,从此与“四皓”结下了不解之缘。1987年,郝老在商州刘湾的周家磨村发现了周氏宗谱,这极大地鼓舞了他寻找其他“三皓”族谱的信心,没事就到处转悠寻找线索。之后,他相继查访到其他“三皓”的族谱,查证了“四皓”的姓氏、出生地。30多年来,郝臣杰多次赴全国20多个省的市、县、乡、村查阅史料和实地走访,对“四皓”的姓名字号、祖籍何方、隐居何地、墓葬何处、纪念圣地、文化传承等一系列遗迹轶事来龙去脉逐一考察印证。1992年,他和刘伟、黄艳芳拍摄了《商山四皓》专题片,2007年他又出版了《商山四皓研究》一书,书里引经据典,资料翔实,对四皓的文化现象作了较深的研究,不仅将历史上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对四皓的褒贬分别作了记述,还将当代人评说四皓的言论也荟萃其中,将四皓纳入“隐士”这个坐标,以隐士的“标准”来评析其人其事,避免了有失公允和偏颇。
有了文字研究成果,郝臣杰并不满足。他想,“四皓”曾长期隐居商山,是商洛独有的人文财富,如果能将“四皓”的故事拍摄成影视作品,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到“四皓文化”的魅力,将“四皓”精神发扬光大,这样岂不更好?心动不如行动,敢想敢做的郝臣杰精心酝酿着他的计划。
拍摄“商山四皓”纪录片
2011年春,郝臣杰老人联系到商洛电视台副台长杨军,谈了他的想法。杨台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表示电视台将积极参与纪录片的拍摄,但是由于经费紧张,拍摄资金是个难题。郝老思索良久,想到要干一件事情就干好,不管再难都不能退缩。资金有困难,我自己想办法。于是,他将自己养老的钱拿出来,又问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凑齐了启动资金。
纪录片《商山四皓》是以《商山四皓研究》这本书为基础拍摄,拍摄人员分两组,一组去北京颐和园拍摄,另一组由郝老、杨军台长带队,同贺焕成、郭宏等6人一起去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等地拍摄。拍摄过程所有花费包括购买录象带、两组人员吃住行,车辆加油费、过路费等等均由郝臣杰个人支付。
2011年夏天,已经78岁高龄的郝臣杰带着摄制组,辗转8个省寻找“四皓”足迹,南方的夏天特别热,郝老因为患有疱疹,经常神经疼。一路上他强忍着不适,实在疼的不行了,才吃点止疼药,坚持一切以完成任务为中心,从不对大家提说自己身体的病痛。回到陕西后,他们又分别去了富平、长安、咸阳及我市多个县区,在洛南文显山拍摄时,山上没有路,郝老和大家一起爬灌木丛、钻荆棘,最终到达山顶,顺利完成拍摄。历经3个多月,摄制组终于完整地带回了“四皓”的历史遗存,但单纯的场景拍摄视觉效果未免单调、乏味,郝老和杨台长商量,又专程去山阳请演员演绎“四皓”,为观众清晰地勾画了“四皓”这一历史人物群体的鲜活面孔,使得记录片里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观众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特性。2012年“六一”节,得知洛南县四皓中心小学开展“四皓”文化活动后,郝臣杰连忙同摄制组赶到洛南,全程跟踪拍摄。活动中,老师扮演“四皓”,学生将四皓诗词改编成歌曲演唱,整个场面热烈宏大,深深地震撼了郝臣杰。他回来后,将内容填充进记录片里,随后,又补充、修订了4年。2016年,“商山四皓”5集电视纪录片终于与观众见面。
永不停歇的脚步
郝老多年研究“四皓”,他对“四皓”的评价是:有功不居,功成身退,主张和谐,拒腐倡廉,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爱国爱人民。郝老说,在全国各地的走访中,他感触颇深。河南济源市和“四皓”没有任何渊源,却给绮里季修了墓、雕像,还建了绮里季学校。浙江省奉化市黄贤村给“四皓”修建大型祠庙,借助“四皓”宣传当地文化,加大旅游带动效应。商洛是“四皓”的隐居地,却没有利用良好的自然风光,借助这一文化积淀,开发出更多的风景名胜,这是一大遗憾。
郝臣杰老人说,“四皓”隐居这件千古传奇之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学者们称之为“四皓文化”,流传两千余年经久不衰,“四皓”精神已经传遍全国以至日本、朝鲜、韩国、泰国等许多国家。我国不少省、市、县、镇还将他们的出生地、隐居地、活动地、纪念地等遗迹上升到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保护和开发。他参与拍摄的《商山四皓》记录片完整地记录了“四皓”的隐居足迹,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但他认为这只是个排头兵,只是将商洛的“四皓文化”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伏笔。他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希望下一步能联系有关部门,在商洛市南大门建一个“商山四皓”博物馆,将汉惠帝用泰山石给“四皓”树立的皇碑立起来,同时展览所有有关“四皓”的赋诗、撰文、绘画、塑像,进一步打造“四皓”品牌,使“四皓”成为商洛文化旅游的一面旗帜。他还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商洛举办一个“中国首届四皓文化节”,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四皓后人来商洛寻根祭祖。文化节的主题他都想好了:拜祖不畏山高远,心诚则灵祭祖先,不需山西寻槐树,可到商洛访神仙。郝老说:“我相信终有一天,四皓文化会在商洛大地上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