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南县十里铺发现一处清代移民古宅
文/图 刘作鹏
文章字数:1548

  3月初,我接到商南老家一个老表的电话,说到十里铺望军楼沟刘氏家族走亲戚时,听说沟垴有一处废弃的刘氏家族祖宅,觉得可惜,建议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得知这个信息,我立即查阅文物普查资料,询问商南县博物馆负责人,但是没有找到任何档案和记录,也没有列入县级文保单位。
  近日,借回商南之机,我在刘氏族人的带领下,步行到望军楼沟垴,仔细查看古宅。
  望军楼沟地处312国道分水岭西侧300米处,沟口朝南。从312国道北行2公里,山谷分岔,顺西侧岔沟陡峭山崖小道直上1华里,一大片竹林掩隐之地,坐落着一个古老的宅院。
  古宅坐落在一个葫芦形的开阔地,南侧为葫芦颈,两山之间狭窄细长,北边似葫芦底。古宅坐西面东,四面环山,屋前房后皆杂木修竹,南边竹林蔽日,古木参天;北边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是一处宜居的风水之地。南侧竹林中生长着一棵虬型古柳,树梢高于胳膊粗的竹稍,五抱合围。斑驳古老的树皮,诉说着它经历的数百年沧桑。
  古宅一进院落,前后两排五间正房,前排后檐、后排前檐两侧各有窿道和偏门。古宅北侧原有一院结构相同的院落,因年久失修而垮塌。前排正房后檐与南侧三间耳房相通。耳房既与大院相连,又单独开有偏门,进出方便。第一间耳房内,还有一间四方马厩,显示着古宅建造者的富有。
  前后正房两边飞檐,都是典型的马头墙,绘画保存完好。前排正房屋脊的花砖没有经过修复,整齐完好。
  前后正房两边各有两间厢房,南侧厢房已经倒塌,仅剩残垣断壁。北侧厢房保存完整,雕花木窗。门前原有照壁,已经倒塌。天井之间有鹅卵石铺的莲花图案。前厅一间,方砖铺地,中间装有装板门,门页已毁,门框尚存。
  前排正房为框架房,土楼。土楼上方两个驼梁上分立四个童柱,四个柱座分别雕刻着蝙蝠、喜鹊、凤凰等木雕,童柱顶端雕刻着龙纹,刀工细腻,形象栩栩如生。两个驼梁之间镶嵌着一个木制牌匾,上书“藜光照室”,笔力遒劲,字迹清晰可辨。雕刻和匾额虽经烟熏,色如墨漆,但图案纹饰、书法笔迹完好无损,没有遭到人为和自然损害,实为难得。
  祖宅的老墙体全部是用黄土砖垒起来的,沿用了安庆传统民居建造方法。安庆潜山籍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其自述中,回忆二十年代他老家的书房时说:“这屋子四面是黄土砖墙,一部分糊过石灰,也多已剥落了。南门是个大直格子窗户。”这个景象与古宅前排正房风格一致。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这个祖宅内原来住着数户人家,屋面、墙体、门窗等多处经过修复,主题依然保存完好。改革开放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住在沟垴的人家纷纷搬到沟口居住,老房子闲置起来,无人维修,逐渐破败。
  刘氏祖宅建于何年,古建内没有发现时间记载,但从古建的风格、纹饰看,应为乾隆时期的建筑。据古建北边不远处一个土地庙香炉刻字“清乾隆四十七年建造,信士刘一吉”等内容亦可推知,此古宅应建于乾隆年间。
  据望军楼沟《刘氏家谱》记载,迁陕始祖刘一清、刘一吉兄弟二人于乾隆年间响应朝廷号召,自安庆府桐城县北迁,顺淇河而上,卜居河南省卢氏县南乡焦家坪,发达之后,迁居陕西省商南县上沐河保望军楼沟居住。刘一清,字万胜,生于康熙癸未年(1703)六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丙申年(1786),葬于商南县东岗祖师庙下首。刘一吉,字万两,生于雍正壬子年(1732)二月二十九日,卒于嘉庆己未年(1799)正月十七日,葬于河南省卢氏县焦家坪。兄弟二人迁至商南县卜居望军楼沟垴,同建两院结构相同、风格一致的院落。刘一清后裔大多迁居该县其他地方,祖宅早已坍塌。刘一吉子孙多住望军楼沟,祖宅有人居住,保存尚好。
  望军楼沟刘氏祖宅,是典型的安庆移民徽派建筑,是商洛境内罕见的清代乾隆年间“湖广填陕西”大移民潮最有力的实证,古建、家谱、家族传说都证明了这是早期移民建筑。保护好这座古建,是研究陕南移民文化珍贵的史料。但是,由于该古建既没有普查资料,也没有列入县保、省保,修复、保护面临尴尬境地,呼吁有关方面拨款维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