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大山红烛
文/图 通讯员 赵少斌 记者 王涛
文章字数:1371
  放学后,辛米连老师送孩子回家。
  辛米连老师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教室右侧的二年级学生自习。
  刘淑霞老师在和孩子做游戏

  五月,走进商州区阎村镇上官坊村,这里小溪潺潺,树木葱绿。位于村中的刘院小学里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深山,打破了大山里的寂静。学校里有22名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教师刘淑霞和辛米连,不但要给孩子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管理孩子的日常午餐生活,负责孩子放学接送,如大山“红烛”,燃烧自己,温暖山村。
  情暖大山矢志不渝
  经上官坊街道,顺通村水泥路进入当地名叫流岭沟的地方,左手转弯,再走六七里山路,刘院小学就矗立在村庄前。
  透过钢管大门,阵阵欢笑声回荡在耳边。只见一位女教师正带着几个孩子在学校操场做游戏。学校虽然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但环境优雅,有7间两层教学楼,操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周围树木葱茏。
  带孩子做游戏的女教师叫刘淑霞,是学校临时负责人,今年37岁,文静端庄,又不失活泼之气。据她介绍,刘院小学,一共有两名教师,一个是自己,另一个叫辛米连,分别来学校2年和8年了。学校里,城镇学生开设的所有课程,这里的孩子一门不少。由于山大沟深,学生居住分散,最远的孩子距学校十多里山路,为了方便孩子,学校便将早餐改成午餐,这样孩子们中午饭就在学校吃,少跑了很多的冤枉路。而为此,两位教师就不得不放弃中午休息时间,对此,他们从无怨言。
  “孩子们吃午饭前,要给孩子们一个个地洗手洗脸,将饭盛好给每个孩子端在面前。因为孩子小,好动,还要随时注意孩子的吃饭安全,以防将孩子烫伤。”在学校,刘淑霞照顾孩子可谓无微不至。在该校上学前班的刘宇宏同学,今年6岁,是个孤儿,2014年8月12日,山里下起大暴雨,刘宇宏的父母从地里往家赶,被洪水卷走,孩子平常在学校显得木讷,也很少与其他同学说话。刘淑霞便将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关爱有加。说到孤儿刘宇宏,刘淑霞老师声音哽咽,眼眶湿润。
  八年坚守从不言弃
  在一、二年级复式班教室,7个孩子分座三列,辛米连老师正在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二年级学生自习。
  课间休息时间,辛米连介绍,刘院小学原来位于流岭沟上面,教学环境虽然差,但是学生还比较多。后来,生源逐年减少,政府撤村并校,学校才搬到现在的刘院小学。
  辛米连的丈夫是一位下岗工人,常年在外打工,大女儿患先天脑瘫,生活不能自理,虽然家庭负担很重,但是八年前,小学缺教师,很喜欢孩子的辛米连便被村上推荐当起代教,这一干就是八个年头。
  辛米连的家在流岭沟上面,距学校八九里山路。多年来,她已养成习惯,每天早上5点钟就准时起床,先照顾大女儿起床吃完饭,然后顺着沟道将学生们一个一个地叫起领着到学校。下午放学后,又带着孩子们顺路一个一个地将孩子交到爷爷奶奶手中。“现在,孩子们已形成一种依赖,只要我领着,就高兴上学,一路上,活蹦乱跳。”说起这些,辛米连欣慰又自豪。一次,辛米连有事请假,放学后,孩子们都在学校门口一直等着她不走。8年来,辛米连已习惯了接送孩子,对孩子有了一种情结,见不到孩子们,心里就觉得空荡荡的,很难受。
  据上官坊村党支部书记李石山介绍:“去年,政府撤村并镇,将上官坊镇并到阎村镇,将上官坊的街道、小岭沟、流岭沟三个村子合并成上官坊村。而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现在,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刘淑霞和辛米连两位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对孩子们很关心,家长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