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推进四个转变 实现脱贫摘帽
——关于商南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文章字数:2080
  2014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商南通过“双包双促”精准扶贫,使全县贫困村、贫苦户占比分别由2013年底的68.5%、24.4%,下降至2015年的55.6%、19.7%。当前,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只有稳妥推进脱贫攻坚四个转变,才能确保贫困群众如期挖掉“穷根”,摘掉“穷帽”,如期够格奔上小康路。
  脱贫攻坚的优势
  生态好。商南全县森林覆盖率65.1%,分别比省市平均水平高21、2.8个百分点,处处青山绿水,村村犹如画廊,生态优势非常明显。
  资源好。全县69个贫困村,有61个村户均林山面积达到80亩以上,有27个村拥有可开发矿山资源,有34个村靠近工业、旅游、农业园区,户户都是“大地主”“山大王”。
  政策好。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在扶贫攻坚方面的投入倍增,帮扶措施、惠民政策多向叠加,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龙头好。县内规模以上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从2010年的18家、3家,增长至2015年的28家、20家,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可以为群众脱贫提供强劲支撑。
  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
  缺能人。据调查,商南全县缺技术、缺劳力致贫的贫困户占比达到35%以上,如果加上因病、因残致贫,这个比例将攀升到70%以上,人的因素成为制约脱贫的首因。
  缺资金。很多贫困户虽有强烈的脱贫意愿,但缺乏资金支撑,不敢放开手脚来干事,居贫反安贫,日复又一日。
  缺产业。贫困村主导产业不明晰,带动辐射能力不足,群众就近致富无门,外出务工虽解决了一时的生计问题,却解决不了家庭贫困的面貌。
  缺项目。据统计,全县贫困村有631个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需要实施,估算投资56.69亿元,如果没有项目、资金支撑,很难落到实处。
  脱贫攻坚正发生四个转变
  按照“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要求,到2018年,商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是市委、市政府交付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商南必须充分利用“四好”、克服“四缺”,确保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和秦巴山区的很多贫困县一样,商南县最大的优势就是青山绿水。但如何凭借“大秦岭的封面”“天然氧吧”等美誉让贫困群众富裕起来?如何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笔者认为,要走生态+的路子,+什么?+农业、+旅游、+文化、+……,让生态成为商南发展的独家秘笈。以生态+旅游为例,2011年,商南围绕生态强县战略,启动了绿色商南建设,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植绿造景改善生态。到2015年底,全县投入专项资金2.58亿元,造林绿化3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1%增长至65.1%,新建旅游景区10家,并将金丝峡打造成为陕南首家5A级景区。全县农家乐由135家增长至489家,促进了贫困户就近创业,电子商务销售额由2000万元增长至1.7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由3000人增长至2.2万人,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并带动农业、工业、文化等产业走出深山。今后,应采取类似的路子,让生态优势进一步向发展优势迈进,造福更多的贫困群众。
  二是资源富足向资产富足转变。贫困户大多居住偏远、分散,虽然户均拥有大量的林山、土地等资源,但端着“金碗”没饭吃,没办法把丰富的资源变现。为此,县上按照“确权登记、适度流转、加快致富”的思路,试点移民搬迁户宅基证、房产证发放工作,加快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企业、合作社整村流转贫困户林地、土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贫困户林权、土地、房产等抵押贷款。将多种生产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激活闲置资源,推动集约经营,解决了原来贫困户“烙一个馍也得上一回鏊”的困惑。同时,贫困户即可就近就业,也可外出务工,实现多路进账、脱贫致富。2011年以来,全县流转林地2.79万亩、土地1.53万亩,亩均年收益分别为200元、600元,为贫困户发放抵押贷款1.37亿元,有2782户8547名群众通过激活资源甩掉了贫困帽子。
  三是资金扶贫向股金扶贫转变。培育长期收益的产业是脱贫却不返贫的关键。前几年,我们将扶贫资金直接发放到贫困户手里,解决了燃眉之急,却没挖掉穷根,反而助长了等、靠、要思想。为了让扶贫资金“活”起来,产生“滚雪球”的效应,县上按照“政府支持、能人牵头、农民参股、保本分红”的思路,开展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扶贫试点。目前,县上正在试马农业园区开展资金入股扶贫试点,由政府负责向园区注入200万元作为40户贫困户的股金,政府持股、群众分红,园区按照每年每户2000元的保底标准给贫困户分红,再加上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流转土地等收入,户均可增收万元以上。
  四是农民身份向股东身份转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田、林山等资源闲置在农村,进城的农民又因为缺乏稳定收入,生活较为困难。2014年,在金丝峡镇试点农村宅基有偿退出制度,群众自愿腾退宅基的,在享受各项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再奖励1万元。贫困户腾退的宅基以及原来的林山等资源,以租金或股金等形式流转给大户经营,从而整合生产要素,实现集约发展,推动了农民向市民、向股民的转变。贫困户可以通过分红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可以放开手脚外出务工,通过多向收益、多路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2014年以来,全县已经流转贫困户土地5958亩、林山7439亩,近千户群众在企业、合作社持有土地股、林山股、资金股等股份,有4000多名群众通过这一模式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