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民间修谱人
文/图 记者 肖云
文章字数:2428
  热心的宗亲发现一块载有舒氏先辈信息的石碑,赶忙带舒同智前去采集,为共同的家谱出力。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为了寻根问祖,老家在商州区北宽坪镇小宽坪村舒村组的舒同智,从2012年5月开始,历经4年的时间,徒步上万里,寻遍商洛的深山老林、沟沟岔岔,最终抢救性的整理出400多页,载有舒氏十三代约二万余人信息的家谱资料。
  寻根溯源
  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与变迁,记载着一个家族姓氏的源流。按民间风俗,家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然而,重修家谱却并不容易,不仅要求修谱人有相当的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把每个人出生、成长的轨迹都找到,掌握好所有的要素,才能修好家谱。而年愈不惑,退伍转业的舒同智又是因何原因想到修谱呢?他的一句话解答了记者的疑惑,“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有一次,在看史书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问号:不知道我的老祖先是从哪里迁来的?出于好奇,开始询问宗亲里年长的人,结果这一问,反而让心中的疑问更多了。”
  舒同智告诉记者,由于迁徙、战乱及社会变迁,商洛的舒氏族人多数散居在深山老林,所有家谱几乎毁坏无存,知道和懂家谱的老年宗亲也所剩无几,只是听父亲说过,他们这一支舒姓是清朝时从沙河子镇舒杨村迁来的。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舒同智跑遍了商州区图书馆、档案馆,都没有找到家族史的信息,后来,史志办的一位老师送了他一本《商洛史志》,才让他得到了很少却珍贵的一点历史资料。2012年5月,凭借仅有的一点信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舒同智开始采集商洛舒氏族人的相关情况,为了信息更详尽,舒同智以徒步的形式,在荒山野岭中,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修谱之路。
  穿山越岭修家谱
  2012年,舒同智在沙河子镇舒堡子村遇到了一位99岁的舒姓老人,听说有人要修族谱,老人非常高兴,还让孙子买来了酒招待他。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头脑很清醒,说得很仔细,据他说,清朝时,舒堡子村只有7户人家,后来不断有人迁徙过来,才有了舒氏现在的繁盛。在沙河子桐木沟村一个清朝举人的墓碑上,舒同智找到了章、明、申3代人的辈份,另外,在夜村镇两水寺西沟河发现了朝廷太医舒序俭的墓志铭,找出了序字辈。后来,在舒堡子宗亲舒柱子的协助下,舒同智在舒氏老祠堂的旧址上还发现了一片残缺的石碑,上面的文字记载显示了世字辈以上的两辈先祖排序,虽然只有廖廖几字,也让舒同智非常高兴。“我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世字辈以上的排序,差点误以为最先来到商州区的舒氏先祖就是世字辈了。”
  同年8月的一个酷暑天,舒同智从沙河子桐木沟翻山越岭来到夜村镇两水寺村。几经询问,终于找到了舒氏宗亲的聚集地———两水寺山嘴子舒村。当时他又饥又渴,心想终于能有口水喝了,便开始找人询问族人掌门,从村这头问到村那头,都说不知道,当他说明意思,竟然有人在背后骂他闲得没事干了弄这个。舒同智没有气馁,继续打听,终于在快天黑时才等到从白杨店赶集回家的年长宗亲,但是这位宗亲也说不清一二。舒同智忍住饥饿,在天黑之前终于找到了比他高5辈的章字辈舒文庄宗亲家,老人72岁,眉清目奇,面善和蔼。“当老人家听明白我的意思后就赶紧给我做饭,饭后我取出记录本,和老人坐在床上长谈,老人的记忆力很好,告诉我很多他们支的排序和来龙去脉,我一一记录。”舒同智回忆,第二天一早,老人告诉他需要搞明白他们那支年轻一辈的名字和细节,还得找村上的会计。于是,舒同智又返回到前一天去的地方,当看到村民的户口信息时,舒同智傻眼了,整个村子大部分都姓舒,算下来居然有好几百人,估计两天也载录不完,考虑到第二天还要上班,舒同智只好用手机拍了照片匆忙回城。
  2013年,舒同智从舒堡子宗亲口中得知,山阳县申家垤乡蔡垣村还有他们的族人,并告诉了他相应的联系电话。4月29日一早,舒同智就到车站等车准备去山阳寻亲,恰好遇到一个相熟的朋友,“听说了我的去意,朋友很支持我,专门开车把我送到了山阳高坝镇去申家垤乡的沟口。”从沟口去目的地还有40里路,还好接应的宗亲十分热心,早早就安排人来接了。但是天公不作美,舒同智回忆说,当联系上接他的人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因为背着电脑和初谱,摩托车根本就没有办法坐。想着正在四十里外等待的宗亲,舒同智决定冒雨徒步进沟。“来接我的宗亲考虑到我的安全,坚决不同意,最后想办法租了一辆车送我进沟。”到地方之后,他和村里年长的老人详细交谈,记了3个本子的笔记,最终收获满满的离去。
  为了确保信息无误,舒同智常不厌其烦的跑同一个地方,光是白杨店流岭槽村,就去了4次,每次都是从山中翻越,徒步100多里。“第一次去人不在,后来几次是整理资料,让老乡帮忙校对。”有一次,走到上官坊的一个山岭上时,远远看到一只像狼一样的动物,当时方圆20多里都没有人家,这个当兵出身的汉子第一次觉得害怕,吓得头发根都竖了起来。还有一次,舒同智在深山里迷了路,在原地徘徊了好久,才遇到一位下山采购物资的老人,要不然他只能露宿深山了。
  完成舒氏家族初谱
  4年时间,舒同智花费4万多元,徒步上万里,钻秦岭、流岭、蟒岭等高山大岭,甚至去西安、河南、湖北等地,总之听说哪里有舒氏宗亲就去哪里。“周末都在外面,出去了就背着干馍、豆奶粉,渴了就向老乡讨水喝,在荒山野岭中历经饥饿、蛇虫野兽的威胁,甚至差点因此丧命。”
  经过多方奔走,在宗亲的配合下,2015年4月,舒同智抢救性的择录下舒氏十三代先祖资料,修订了400多页记载舒氏2万余人信息的家族初谱,供族人参考。舒同智介绍,初谱分为三个部分,前半部分阐明了舒氏自盘古开天以来的迁徙历史和发展史,中部叙述了他的修谱心得,后半部分则录入了舒族一脉230年来的宗亲名字和居住地以及人数。舒同智告诉记者,中华舒氏总会在网上看到了他修谱的事情,主动联系上他,并邀请他代表商洛舒姓参加了在湖北孝感的会议。
  “我夜以继日的整理资料,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钱财,而是想到宗亲中很多80岁以上的老人家相继离去,如果再不修谱,就很难追寻到舒氏一族的根脉了。”舒同智说,初谱中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他会继续修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