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丰碑洛惠渠
文章字数:5295
洛惠渠提供源源不断水源的古楼河水库、辛岳水库(远处)
当年《洛南日报》刊登洛惠渠建设者英雄榜
洛惠渠劈开的龙山崖
洛惠渠取水源头
洛惠渠劈开的悬崖
死亡热血的记忆
匮乏的物资供应,艰苦的生活条件,原始的施工手段,伤残和死亡是洛惠渠建设者躲不开的阴影。每个人可能把鲜血与生命永远地留在那里。
是的,当3300多名洛南儿女走进洛河岸边崇山峻岭之中的时候,他们必须做好死的准备。
许多洛南儿女永远地留在这里。
张明哲记得,有个退伍兵,排哑炮时被炸死;龙山崖工程中他们连死了3个。
韩永昌记得,一个叫姚生盛的,撬石头,掉下悬崖,牺牲了。周村的一个人,喊肚子疼,倒下就断了气。官桥河一个人,工地上塌方,被压死了。
何宏飞记得,有两个人被洞子里的水淹死;山上的石渣子滚落下来,砸死了一个工人。
殷延富记得,山上到处是冰雪,一个来自石门的工人,脚下打滑,从山坡上滚落,摔死了。
雷显法记得,有一个工人,去装炮眼,身上背的炸药炸了,被炸死。
梅礼华记得,一个工人挖石头,从山崖掉下,身子摔成两半。
75岁的高生娃记得,来自保安镇的一个工人,在打一号井时,绳没拴好,人摔下去死了……
“那时候,人死了,就往工地旁边荒草里一放,待到晚上,再送回老家埋葬。尸体拉回去,家里人哭的啊,那个把人心疼的,给人家说不下去话,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张生福含着眼泪说。
“人死了就死了,最多给一点粮食,还有的啥啥没有……不是国家不给,国家穷,国家可怜……”董林贵说。
张明哲也流下了眼泪:“就是死了那些娃可怜啊,大多都没有后代……”
在这个秦岭深处举世瞩目的浩大工程中,有16位建设者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这里,有6位建设者终身残疾。
这是应该被时间永远记住的名字。
在洛惠渠水利工程建设中,洛南百姓会永远记住这样一个名字:张东。他是洛惠渠工程的策划者、勘测者、指挥者,又是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建设者。
在修建洛惠渠的日日夜夜,张东县长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所亲手勘测设计的洛惠渠工地。让洛河水造福子孙后代,是世世代代洛南人的梦,更是他的梦。为了这个梦,这个16岁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可以付出他的所有。
张东县长的女儿张林英记得,自从开始修建洛惠渠,父亲基本上就没有在家里住过。
对于历史来说,洛惠渠是洛南儿女留下的一座水利工程,一个传奇,而对张东来说,洛惠渠则是他短暂一生的最大欣慰。
据张东县长的女婿聂生林说,岳父最感到欣慰的是,因为有了洛惠渠,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洛南没有饿死过人。
聂生林说,岳父是个雷厉风行、敢说敢干的人,他带领洛南人民干了三件事情,一是修了西湖水库,二是修了水电站,三是修了一个洛惠渠。“这三件事当时在商洛都是第一。”
而作为洛惠渠工程的总工程师、原洛南县水电局副局长曹建民,这个20多岁从关中来到洛南,为洛惠渠以及洛南水利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的水利人,同样是应该被永远记住的名字。
曹建民的儿子曹毓敏从宁夏农科院退休后,就一直陪着父亲。就在父亲去世前几年,父亲还和他一起去看了洛惠渠。曹毓敏说:“父亲没读多少书,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爱学习,爱钻研,成了土工程师。父亲既是洛惠渠工程的工程师,又是洛惠渠工地普通的工人,什么苦活累活他都干。”
肖民生说:“洛惠渠上的桥梁基本上都是曹建民设计的。他设计,工人照着施工。”
原洛惠渠管理处主任梁振忠说:“梁塬上的人没有不知道曹建民的,他为洛南的水利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洛南儿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做着一件史无前例、惠及洛南子孙的伟大工程,他们人生最灿烂的岁月献给了洛南的山山水水,献给了洛南的子孙后代,他们,有足够的理由骄傲和自豪。
如今,当年建设洛惠渠的英雄们大多已经作古。而依然健在的,都是七八十岁的古稀老人。
时光是多么残酷,夺走了他们的青春,老去了他们的容颜,但是,那段曾经的岁月,却成为他们如洛河水一样甘甜的记忆,成为如洛惠渠上每天到来的晨曦般灿烂的生命印记。
离开人世的,背影远去;而活着的,一天天地老去。但是,没有人以为他们会老。他们的心,他们曾经付出的血肉之躯,永远年轻,如同永远年轻的、依然滋润着洛南大地的洛惠渠。
渠水柔软的丰碑
位于保安镇张坪村的洛惠渠取水源头,是一座简陋的房子。
1959年冬日,当房子里那道粗糙的人工的闸门轻轻抬起的时候,洛惠渠的历史使命就这样启动了。
一泓清甜的洛河水,在洛惠渠里奔涌而来。
对千古干旱的人来说,这是洛惠渠的流水竖起的一座柔软而温暖的丰碑。
1959年12月16日,这是洛南世世代代人的梦落地开花的日子,这是40里梁塬焦黄的颜色消失的日子,这是无数人热泪盈眶的日子,这是洛河边的这座丰碑初现雏形的日子——洛惠渠水利工程通水典礼,在梁塬72洼之一的席洼举行。
当汩汩的洛河水流进梁塬,流进千古干旱的田地,流进农家院落,多少人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聂生林清楚地记得,当时群众自发组织,为县政府送来“人民公仆,心系群众”的锦旗。
1959年12月17日的《洛南日报》专刊,报道了洛惠渠举行通水典礼的盛况。报道说,中共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参加典礼并讲话,商洛公署专员郭茂生为通水典礼剪彩。商洛地委、商洛公署发来贺信并赠送锦旗,贺信说:“洛惠渠的建成,为商洛人民征服穷山恶水,改造自然,树立了榜样。”
县委书记冯培智在通水典礼的讲话中说:“在工程进展中,没有火药自己造,没有钢钎自己接,陡山不得上去使吊桥,小炮工效不高创造了大爆破,真是:英雄面前没困难,困难挡不住英雄汉。”
“洛惠渠的修建为1960年河南修建红旗渠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陕西省水利厅教授级总工王建杰说,“在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河南的建设者除了向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学习之外,也千里迢迢来到洛南县,进行学习。”
洛惠渠工程建设及顺利竣工,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
1959年12月18日的《洛南日报》第二版的右下角,刊载了一篇50多字的图片消息《洛惠渠上了银幕》,消息说:“12月2日。洛惠渠试行放水的时候,西安电影制片厂派来了摄影师,拍摄了洛惠渠工程,这是摄影师正在老虎崖前摄影。”
洛惠渠建成通水的消息刊登在1959年12月25日《陕西日报》头版的右下角。这条消息不到千字,但是《治山水心雄气又壮,四十里旱塬变水乡——洛南胜利建成洛惠渠》的标题却是那么的醒目和鲜亮。报道说:“一条能灌溉6万多亩土地的中型水利工程——洛惠渠,已在洛南县胜利建成了。这条水渠是把南洛河的水引上30多丈高的40里旱塬,使这个原来缺水的地方成了水乡……这条渠全长110多华里,要跨过26个山头,开山劈石的地方有50多华里长,共有土石方116万立方米,投入劳动日95万个……”
虽然这篇报道只占据报纸的一角,但是,它却占据了洛南几十万百姓的心,占据了这个寒冷的冬季。它让多姿多彩的春天提前到来。
一道彩虹般的生命线飞落在洛河岸边的群山和40里梁塬。
洛河上游的一座丰碑就这样被竖了起来。
这是洛南儿女在洛河源头用血肉之躯托起的一个伟大壮举。
洛惠渠主渠工程完工后,又分别于1960年、1976年、1979年和1993年进行续建,开凿2761.4米隧道;裁弯取直,缩短渠道10多公里,剪掉了渗漏干渠;修筑了排洪桥等配套工程,使古楼河水库的死水变成活水;扩建了近20公里的干渠,使洛惠渠的干渠布局合理,让洛河水遍布72洼。
洛惠渠建成后,每年为古楼河、辛岳、李村3个水库总蓄水量达590万立方米和90个总蓄水量72万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时,在下游打机井27眼,建抽水站20处、流动喷灌站63处。
洛水上塬后,在梁塬上修建了辛岳、李村两座水库。随后,又建起了梁塬、县城水厂,解决了县城1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使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洛南县拥有了10万多亩的水浇地,成为商洛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县份。
洛惠渠通水后,粮食生产量显著增加,据《洛南县志》记载,50年代初,梁塬秋粮产量为54.4公斤,通水后的1960年,秋粮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92.5公斤。
洛河岸边的洛惠渠取水源头,将要淹没在水底。淹没它的是于公元2013年5月开工建设的张坪水库。
张坪水库总投资2.64亿元,总库容995万立方米,建成后将联合洛惠渠灌区现有3座水库调蓄,解决40多万人生产及生活的用水。
时光荏苒。
那段消失的日子艰难而豪迈,苦涩而甜美,清晰而温暖。
有洛惠渠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流的古楼河水库、辛岳水库以及供应洛南县城10多万人口用水的李村水库,如一面面镜子,静静地铺在辽阔的梁塬,一条条密密的、四通八达的水渠又把水送到城市、乡村。洛惠渠的流水犹如血脉般渗入洛南原野的肌肤。
现在,生活在梁塬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房前屋后洛河哗啦啦的流水声,习惯了在宽宽的大渠里取水,习惯了洛河水轻轻地流向自己的田地和果园。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惬意,那么从容,仿佛这40里梁塬就没有过干涸,没有过被火烤焦了的颜色,它本来就是泉水奔涌的水乡,就是草长莺飞的原野,就是最适于他们生活的家园。
这是一座丰碑的力量,这是对一座丰碑最好的诠释。
洛惠渠精神的高地
虽然在陕西乃至全国的水利建设当中,洛惠渠只是一个中小型的水利工程,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洛南干部群众排除千难万险,能够用双手建起这样一个工程,无疑具有典范意义。
王建杰说:“洛惠渠的修建,对于建国后我国小型灌区的发展和农田人畜饮水具有典范意义,它为洛南乃至商洛地区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洛惠渠也为现代水利发展积累了经验,在陕西水利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为建国60多年来我们在传承老祖先治水传统、弘扬中华民族治水文化当中,同样留下重重的一笔。”
在1958年极端困难条件下,洛惠渠水利工程成功修建,创造了洛南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
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走过洛惠渠时说,洛惠渠在那样一个年代成功建起来,在全国罕见。
今天,在仓颉创造了28个汉字的地方,承载着洛南人们情感的洛惠渠已经不仅仅是滋润着广袤大地的一座水利工程,她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她是洛南儿女承袭仓颉伟大的首创精神的见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朱育帆教授说:“洛惠渠具有时代特征。洛惠渠其实是一个精神矿藏,显示了一种智慧和魄力,它所体现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红旗渠是并驾齐驱的。”
清华大学研究生韩思羽在走访洛惠渠后说,“洛惠渠这一令人震惊的工程,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所以,洛惠渠值得我们每一个洛南人、每一个中国人去好好面对她、保护她、传承她。”
同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常湘琦说:“看到洛惠渠,就看到了一段绵延的历史,看到了我们民族一种宝贵精神的传承。”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洛惠渠精神是一种愚公精神,是陕西人“狠透铁”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精神汇聚,无论对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着恒久的意义与价值。他说:“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应该看到一种悖论,那就是人办事越来越便利,人们的富裕时间越来越多,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愈来愈少,在这样一种趋势下,提倡洛惠渠精神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他说,“洛惠渠,不仅灌溉我们的土地,而且灌溉我们的心灵。”
王建杰说:“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水利发展史。由于有了洛惠渠,才有了我们洛南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所以,我们要弘扬洛惠渠精神,秉承修建洛惠渠的文化特质。”
是的,承载着洛南人民生命情感的洛惠渠,放大的是勤劳勇敢的洛南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牺牲、勇于创造的伟大精神。洛惠渠是洛南人民用钢钎铁锤和血肉建起的一个水利工程,是洛南儿女留下的一份不老的记忆。洛惠渠的历史及其内涵,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她都将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是一笔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珍视的宝贵遗产,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矿藏,一份永远也不会褪色的记忆。
穿越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洛惠渠,现在是如此的安详,如同这些当年生龙活虎现在已经都是白发苍苍、步履艰难的洛惠渠建设的英雄们——现在,这些老人们,每天都在看着点点升起的晨曦,看着烂漫着的夕阳,捕捉着空气里带着花香的潮湿的味道,品味着杯子里一缕缕淡淡的茶香,咀嚼着一天天都在流逝的时光碎片……
但是,有谁知道这安详背后依然在沸腾着的汗水与热血、艰苦与困顿、痛苦与死亡?它们只不过隐没于时间的背面,流淌在心灵……
一切,都不能够被忘却。忘却,意味着背叛。
不要。
不要忘记那一张张苍老的脸,那一条条曾经落满尘土和硝烟的皱纹;不要忘记那一双双粗糙的、被山石钢钎刺穿的手,不要忘记那一副副曾经顶天立地现在已老态龙钟的身板,如同不能忘记我们的父亲和母亲,给我们带来了福祉的亲人……
张生福曾经说:“过多少年,不知道的话,看着洛惠渠,人们会以为那洛惠渠是神仙修的。”
是的,今天,看着穿过崇山峻岭、悬崖绝壁的洛惠渠,常常会有一种疑问:那是58年前在极端困难的日子里,普通的人能够建起来的吗?
不想让人们以为那是神仙修的,只想让人们知道,它是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担当的洛南人修的。如果真的有神仙的话,面对洛惠渠,我们要说:神仙,就是那些给我们捧起了一道洛惠渠的普普通通的人们。
他们捧起了洛惠渠,也就捧起了草长莺飞,捧起了春华秋实,捧起了富庶甘美,捧起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他们把洛惠渠捧在山上,我们就应该把洛惠渠捧在指尖。
现在,85岁的张明哲老人继续语重心长地告诉后生们:要珍惜你们手中的每一滴水,那是用血换来的啊,你们喝的不仅仅是水啊……
向在洛惠渠建设中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向建设洛惠渠的所有英雄们致敬!
向各个历史时期为人民福祉而奋斗不息的人们致敬!
当年《洛南日报》刊登洛惠渠建设者英雄榜
洛惠渠劈开的龙山崖
洛惠渠取水源头
洛惠渠劈开的悬崖
死亡热血的记忆
匮乏的物资供应,艰苦的生活条件,原始的施工手段,伤残和死亡是洛惠渠建设者躲不开的阴影。每个人可能把鲜血与生命永远地留在那里。
是的,当3300多名洛南儿女走进洛河岸边崇山峻岭之中的时候,他们必须做好死的准备。
许多洛南儿女永远地留在这里。
张明哲记得,有个退伍兵,排哑炮时被炸死;龙山崖工程中他们连死了3个。
韩永昌记得,一个叫姚生盛的,撬石头,掉下悬崖,牺牲了。周村的一个人,喊肚子疼,倒下就断了气。官桥河一个人,工地上塌方,被压死了。
何宏飞记得,有两个人被洞子里的水淹死;山上的石渣子滚落下来,砸死了一个工人。
殷延富记得,山上到处是冰雪,一个来自石门的工人,脚下打滑,从山坡上滚落,摔死了。
雷显法记得,有一个工人,去装炮眼,身上背的炸药炸了,被炸死。
梅礼华记得,一个工人挖石头,从山崖掉下,身子摔成两半。
75岁的高生娃记得,来自保安镇的一个工人,在打一号井时,绳没拴好,人摔下去死了……
“那时候,人死了,就往工地旁边荒草里一放,待到晚上,再送回老家埋葬。尸体拉回去,家里人哭的啊,那个把人心疼的,给人家说不下去话,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张生福含着眼泪说。
“人死了就死了,最多给一点粮食,还有的啥啥没有……不是国家不给,国家穷,国家可怜……”董林贵说。
张明哲也流下了眼泪:“就是死了那些娃可怜啊,大多都没有后代……”
在这个秦岭深处举世瞩目的浩大工程中,有16位建设者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留在了这里,有6位建设者终身残疾。
这是应该被时间永远记住的名字。
在洛惠渠水利工程建设中,洛南百姓会永远记住这样一个名字:张东。他是洛惠渠工程的策划者、勘测者、指挥者,又是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建设者。
在修建洛惠渠的日日夜夜,张东县长从来没有离开过他所亲手勘测设计的洛惠渠工地。让洛河水造福子孙后代,是世世代代洛南人的梦,更是他的梦。为了这个梦,这个16岁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可以付出他的所有。
张东县长的女儿张林英记得,自从开始修建洛惠渠,父亲基本上就没有在家里住过。
对于历史来说,洛惠渠是洛南儿女留下的一座水利工程,一个传奇,而对张东来说,洛惠渠则是他短暂一生的最大欣慰。
据张东县长的女婿聂生林说,岳父最感到欣慰的是,因为有了洛惠渠,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洛南没有饿死过人。
聂生林说,岳父是个雷厉风行、敢说敢干的人,他带领洛南人民干了三件事情,一是修了西湖水库,二是修了水电站,三是修了一个洛惠渠。“这三件事当时在商洛都是第一。”
而作为洛惠渠工程的总工程师、原洛南县水电局副局长曹建民,这个20多岁从关中来到洛南,为洛惠渠以及洛南水利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的水利人,同样是应该被永远记住的名字。
曹建民的儿子曹毓敏从宁夏农科院退休后,就一直陪着父亲。就在父亲去世前几年,父亲还和他一起去看了洛惠渠。曹毓敏说:“父亲没读多少书,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爱学习,爱钻研,成了土工程师。父亲既是洛惠渠工程的工程师,又是洛惠渠工地普通的工人,什么苦活累活他都干。”
肖民生说:“洛惠渠上的桥梁基本上都是曹建民设计的。他设计,工人照着施工。”
原洛惠渠管理处主任梁振忠说:“梁塬上的人没有不知道曹建民的,他为洛南的水利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虽然洛南儿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做着一件史无前例、惠及洛南子孙的伟大工程,他们人生最灿烂的岁月献给了洛南的山山水水,献给了洛南的子孙后代,他们,有足够的理由骄傲和自豪。
如今,当年建设洛惠渠的英雄们大多已经作古。而依然健在的,都是七八十岁的古稀老人。
时光是多么残酷,夺走了他们的青春,老去了他们的容颜,但是,那段曾经的岁月,却成为他们如洛河水一样甘甜的记忆,成为如洛惠渠上每天到来的晨曦般灿烂的生命印记。
离开人世的,背影远去;而活着的,一天天地老去。但是,没有人以为他们会老。他们的心,他们曾经付出的血肉之躯,永远年轻,如同永远年轻的、依然滋润着洛南大地的洛惠渠。
渠水柔软的丰碑
位于保安镇张坪村的洛惠渠取水源头,是一座简陋的房子。
1959年冬日,当房子里那道粗糙的人工的闸门轻轻抬起的时候,洛惠渠的历史使命就这样启动了。
一泓清甜的洛河水,在洛惠渠里奔涌而来。
对千古干旱的人来说,这是洛惠渠的流水竖起的一座柔软而温暖的丰碑。
1959年12月16日,这是洛南世世代代人的梦落地开花的日子,这是40里梁塬焦黄的颜色消失的日子,这是无数人热泪盈眶的日子,这是洛河边的这座丰碑初现雏形的日子——洛惠渠水利工程通水典礼,在梁塬72洼之一的席洼举行。
当汩汩的洛河水流进梁塬,流进千古干旱的田地,流进农家院落,多少人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聂生林清楚地记得,当时群众自发组织,为县政府送来“人民公仆,心系群众”的锦旗。
1959年12月17日的《洛南日报》专刊,报道了洛惠渠举行通水典礼的盛况。报道说,中共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参加典礼并讲话,商洛公署专员郭茂生为通水典礼剪彩。商洛地委、商洛公署发来贺信并赠送锦旗,贺信说:“洛惠渠的建成,为商洛人民征服穷山恶水,改造自然,树立了榜样。”
县委书记冯培智在通水典礼的讲话中说:“在工程进展中,没有火药自己造,没有钢钎自己接,陡山不得上去使吊桥,小炮工效不高创造了大爆破,真是:英雄面前没困难,困难挡不住英雄汉。”
“洛惠渠的修建为1960年河南修建红旗渠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陕西省水利厅教授级总工王建杰说,“在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河南的建设者除了向历史上的水利工程学习之外,也千里迢迢来到洛南县,进行学习。”
洛惠渠工程建设及顺利竣工,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
1959年12月18日的《洛南日报》第二版的右下角,刊载了一篇50多字的图片消息《洛惠渠上了银幕》,消息说:“12月2日。洛惠渠试行放水的时候,西安电影制片厂派来了摄影师,拍摄了洛惠渠工程,这是摄影师正在老虎崖前摄影。”
洛惠渠建成通水的消息刊登在1959年12月25日《陕西日报》头版的右下角。这条消息不到千字,但是《治山水心雄气又壮,四十里旱塬变水乡——洛南胜利建成洛惠渠》的标题却是那么的醒目和鲜亮。报道说:“一条能灌溉6万多亩土地的中型水利工程——洛惠渠,已在洛南县胜利建成了。这条水渠是把南洛河的水引上30多丈高的40里旱塬,使这个原来缺水的地方成了水乡……这条渠全长110多华里,要跨过26个山头,开山劈石的地方有50多华里长,共有土石方116万立方米,投入劳动日95万个……”
虽然这篇报道只占据报纸的一角,但是,它却占据了洛南几十万百姓的心,占据了这个寒冷的冬季。它让多姿多彩的春天提前到来。
一道彩虹般的生命线飞落在洛河岸边的群山和40里梁塬。
洛河上游的一座丰碑就这样被竖了起来。
这是洛南儿女在洛河源头用血肉之躯托起的一个伟大壮举。
洛惠渠主渠工程完工后,又分别于1960年、1976年、1979年和1993年进行续建,开凿2761.4米隧道;裁弯取直,缩短渠道10多公里,剪掉了渗漏干渠;修筑了排洪桥等配套工程,使古楼河水库的死水变成活水;扩建了近20公里的干渠,使洛惠渠的干渠布局合理,让洛河水遍布72洼。
洛惠渠建成后,每年为古楼河、辛岳、李村3个水库总蓄水量达590万立方米和90个总蓄水量72万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时,在下游打机井27眼,建抽水站20处、流动喷灌站63处。
洛水上塬后,在梁塬上修建了辛岳、李村两座水库。随后,又建起了梁塬、县城水厂,解决了县城1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使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洛南县拥有了10万多亩的水浇地,成为商洛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县份。
洛惠渠通水后,粮食生产量显著增加,据《洛南县志》记载,50年代初,梁塬秋粮产量为54.4公斤,通水后的1960年,秋粮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92.5公斤。
洛河岸边的洛惠渠取水源头,将要淹没在水底。淹没它的是于公元2013年5月开工建设的张坪水库。
张坪水库总投资2.64亿元,总库容995万立方米,建成后将联合洛惠渠灌区现有3座水库调蓄,解决40多万人生产及生活的用水。
时光荏苒。
那段消失的日子艰难而豪迈,苦涩而甜美,清晰而温暖。
有洛惠渠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流的古楼河水库、辛岳水库以及供应洛南县城10多万人口用水的李村水库,如一面面镜子,静静地铺在辽阔的梁塬,一条条密密的、四通八达的水渠又把水送到城市、乡村。洛惠渠的流水犹如血脉般渗入洛南原野的肌肤。
现在,生活在梁塬的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房前屋后洛河哗啦啦的流水声,习惯了在宽宽的大渠里取水,习惯了洛河水轻轻地流向自己的田地和果园。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惬意,那么从容,仿佛这40里梁塬就没有过干涸,没有过被火烤焦了的颜色,它本来就是泉水奔涌的水乡,就是草长莺飞的原野,就是最适于他们生活的家园。
这是一座丰碑的力量,这是对一座丰碑最好的诠释。
洛惠渠精神的高地
虽然在陕西乃至全国的水利建设当中,洛惠渠只是一个中小型的水利工程,但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洛南干部群众排除千难万险,能够用双手建起这样一个工程,无疑具有典范意义。
王建杰说:“洛惠渠的修建,对于建国后我国小型灌区的发展和农田人畜饮水具有典范意义,它为洛南乃至商洛地区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洛惠渠也为现代水利发展积累了经验,在陕西水利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为建国60多年来我们在传承老祖先治水传统、弘扬中华民族治水文化当中,同样留下重重的一笔。”
在1958年极端困难条件下,洛惠渠水利工程成功修建,创造了洛南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
清华大学朱育帆教授走过洛惠渠时说,洛惠渠在那样一个年代成功建起来,在全国罕见。
今天,在仓颉创造了28个汉字的地方,承载着洛南人们情感的洛惠渠已经不仅仅是滋润着广袤大地的一座水利工程,她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她是洛南儿女承袭仓颉伟大的首创精神的见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朱育帆教授说:“洛惠渠具有时代特征。洛惠渠其实是一个精神矿藏,显示了一种智慧和魄力,它所体现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红旗渠是并驾齐驱的。”
清华大学研究生韩思羽在走访洛惠渠后说,“洛惠渠这一令人震惊的工程,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所以,洛惠渠值得我们每一个洛南人、每一个中国人去好好面对她、保护她、传承她。”
同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常湘琦说:“看到洛惠渠,就看到了一段绵延的历史,看到了我们民族一种宝贵精神的传承。”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洛惠渠精神是一种愚公精神,是陕西人“狠透铁”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精神汇聚,无论对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着恒久的意义与价值。他说:“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应该看到一种悖论,那就是人办事越来越便利,人们的富裕时间越来越多,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愈来愈少,在这样一种趋势下,提倡洛惠渠精神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他说,“洛惠渠,不仅灌溉我们的土地,而且灌溉我们的心灵。”
王建杰说:“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水利发展史。由于有了洛惠渠,才有了我们洛南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所以,我们要弘扬洛惠渠精神,秉承修建洛惠渠的文化特质。”
是的,承载着洛南人民生命情感的洛惠渠,放大的是勤劳勇敢的洛南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牺牲、勇于创造的伟大精神。洛惠渠是洛南人民用钢钎铁锤和血肉建起的一个水利工程,是洛南儿女留下的一份不老的记忆。洛惠渠的历史及其内涵,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她都将是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是一笔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珍视的宝贵遗产,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矿藏,一份永远也不会褪色的记忆。
穿越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洛惠渠,现在是如此的安详,如同这些当年生龙活虎现在已经都是白发苍苍、步履艰难的洛惠渠建设的英雄们——现在,这些老人们,每天都在看着点点升起的晨曦,看着烂漫着的夕阳,捕捉着空气里带着花香的潮湿的味道,品味着杯子里一缕缕淡淡的茶香,咀嚼着一天天都在流逝的时光碎片……
但是,有谁知道这安详背后依然在沸腾着的汗水与热血、艰苦与困顿、痛苦与死亡?它们只不过隐没于时间的背面,流淌在心灵……
一切,都不能够被忘却。忘却,意味着背叛。
不要。
不要忘记那一张张苍老的脸,那一条条曾经落满尘土和硝烟的皱纹;不要忘记那一双双粗糙的、被山石钢钎刺穿的手,不要忘记那一副副曾经顶天立地现在已老态龙钟的身板,如同不能忘记我们的父亲和母亲,给我们带来了福祉的亲人……
张生福曾经说:“过多少年,不知道的话,看着洛惠渠,人们会以为那洛惠渠是神仙修的。”
是的,今天,看着穿过崇山峻岭、悬崖绝壁的洛惠渠,常常会有一种疑问:那是58年前在极端困难的日子里,普通的人能够建起来的吗?
不想让人们以为那是神仙修的,只想让人们知道,它是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担当的洛南人修的。如果真的有神仙的话,面对洛惠渠,我们要说:神仙,就是那些给我们捧起了一道洛惠渠的普普通通的人们。
他们捧起了洛惠渠,也就捧起了草长莺飞,捧起了春华秋实,捧起了富庶甘美,捧起了子孙后代的福祉!
他们把洛惠渠捧在山上,我们就应该把洛惠渠捧在指尖。
现在,85岁的张明哲老人继续语重心长地告诉后生们:要珍惜你们手中的每一滴水,那是用血换来的啊,你们喝的不仅仅是水啊……
向在洛惠渠建设中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向建设洛惠渠的所有英雄们致敬!
向各个历史时期为人民福祉而奋斗不息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