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百年黄家大院
文/图 黄开峰 肖云
文章字数:1324
木架房板柸
中院走廊
大院俯瞰
大门
院旁古树


木雕花门

  在距离商南县原魏家台政府驻地约2公里的黄家坡上,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古院落——黄家大院,该院落呈典型的古代四合院风格,青砖灰瓦、飞檐微翘,虽历经百年风雨飘摇,却依然能从建筑的大气中找寻到往日的盛景。
  据黄家祖辈的碑文记载,黄氏一族是清朝嘉庆年间从湖北郧阳白桑关战马沟迁徙而来,距今已有207年的历史。当时迁来仅4人,为黄泽发、黄泽祥弟兄,黄泽祥育有黄光组、黄光裕二子,后来不断繁衍生息,便有了黄家大院的繁盛。听老人说,先辈外迁的原因是因为黄家门户大了,便顺着汉江而上来到这里。因此地居住的全是黄姓人家,无一外姓,便取名黄家坡并一直沿用至今。
  黄家坡地域面积3000平方米,房屋60余间,平均一家住1间半或2间房屋,最多时住了20户110余人,院前还有公共道场、两侧有竹园。据说,黄氏先辈们来了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建房兴舍,从前门至后堂设有九重门,两重院子,均沿中轴线而建。整个院落以纯木架构为主,功能齐全,除房屋、小院外,还设有祠堂,门窗户扇上雕刻着龙、凤、蝙蝠等,全是手工刻制,青砖地板、石台阶、石门墩、石门槛等更是古香古色。为了分清方位,建造者还在院落外围的东西南北各栽一株大树。那个年代,没有机械设备,建造房屋全靠人力,这样精致典雅的设计,着实让人惊叹。在黄家坡,相传还曾遗留有黄飞虎的檀香木轿子,但是据说文革期间被烧毁了。
  在一位30多岁黄氏后人的记忆里,黄家坡曾是古树参天,竹林幽幽,流水潺潺。所有的黄姓人家都挤在这个院子里,或分散在周围,团结和睦,相敬如宾。每当过年的时候,人们都要到黄家大院的祠堂祭拜先祖,大年初一早晨出行,到前门道场祭财神、喜神。这位黄氏后人在一篇名为《乡恋》的文章中写道:记得孩提时,有一年正月,听大人说要玩灯了,我惊喜万分。那时每家至少有一个人去扎灯,到了扎灯处,有雕花的、剪纸的、做油灯的、编狮子的,每个人都各尽所能,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劳作,元宵灯会正式上演,偌大的道场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各式各样的花灯让人眼花缭乱。灯会就这样持续了三天三夜,我挤在人群的缝隙里,探头观看,随人流涌动,虽然已是午夜时分,我却毫无睡意。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随着移民搬迁政策的实施,很多黄氏后人都搬出了这个古老的院落,在交通更为便利的镇上或城里重新扎根。如今,黄家大院里仅住着4位老人,听说,政府在移民小区也给他们安排了住房,但老人只是在汛期或恶劣天气时搬到山下住,其余时间都在老房生活,不愿离开此地。因年长日久,又无人看护,黄家大院逐渐衰败,门楼亭台坍塌不全,处处可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保留下来的40多间房屋,也是十分破旧。那时,一家炊烟起,十家闻酒香。而今,参天古树没了生机,涓涓山泉已然干涸,广袤的竹园也大面积死亡,这样的情形让黄氏后人无不惋惜感叹。“以前一家都是分一间半间的住,既不便修缮,也没那么高的手艺,后来有的人就用土墙代替木墙。”一位黄姓后人说,当地的政府、文化部门曾来黄家坡考察过,感觉修复价值不大而作罢。
  时间的长河蜿蜒向前,黄家大院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无言,也许只有在风雨敲打的夜晚,它会入到黄氏后人的梦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欢快的农家歌谣飘荡在空中,那么悦耳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