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达仁河
文章字数:1669
年轻人总是淌漾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中,充满奋斗的活力;老年人却生活在对过去经历的回忆之中,满怀留恋的乡愁。
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哪里艰苦到哪里去,自愿来到了镇安县最偏远、最落后、最艰苦的达仁河工作。我年迈的奶奶为了照顾我和年幼的妹妹及弟弟,从大老远的河南邓州奔波到镇安,护着我们一家随父亲由县城迁徙到达仁河生活,这一晃就是十多年光景过去了。其间,我们举家碾转三次,先后落脚于象园、双河、兰家坡,租住在当地农民的土屋子里面。我的童年也便定格在达仁河那条狭长而又贫脊的大山深处,那山、那水、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在我的记忆里打下了一串串深深的烙印,时近花甲,我心灵深处不时泛起一朵朵多彩的浪花,浓浓的乡情,缕缕的乡愁,让我魂牵梦绕,无限惆怅,难以释怀。
初到达仁河,虽居深山,做饭烤火用的柴禾却是来之不易。虽有大片的集体山林,但却封了山,是不允许任何人上山砍柴的。只有生产队指定到户的那点很有限的自留山上生长的毛毛林,才是我们家做饭烤火的生活能源。每年秋天,我这个已是家里主要劳力的半桩子小伙子,便在腰里捌个砍刀上山,只需半天功夫,一大片小树梢子便倒在山坡之上,待晾干之后,再上山捆好柴禾扛回来,整整齐齐码在门前柴场子上,看着那高高的柴禾垛,心里着实有一种满足。当然,这些柴禾是不够烧的,带着弟妹到附近山脚下割些杂草引火,也是很好的补充。最惬意的还是山里发洪水的时候,洪水浪尖不时漂来大树小枝,被村里那些身强力壮的大人用带着铁钩的长竹竿钩到岸边,让人煞是羡慕。不过也有人不慎被洪水卷走的事情发生,为了发点“洪财”,丢了命的。我们这些小人物捞不着大柴,也有小小的收获,落到河边沙滩上的浪渣子,都是一些光皮小树枝和碎木屑,捡些堆在河边,天晴了,揽回去可好烧了。到了冬季,我会带上十字镐和斧头上山打圪蔸,那山坡上干枯的木桩和树根,被我用十字镐和斧头连挖带劈,装到背笼里背回家,一冬的土火炉子便旺旺的有了火苗,温暖了一家人。如今看到城里人,动不动把山里的柏树根雕刻成手串之类的艺术品,价比黄金。可当年,乡里点不起煤油灯时,我们就用油油的柏树“亮子”点灯照明,烧掉了不少这样的宝贝疙瘩,这些东西当时如果也像现在这么值钱,我可就发大财了,还用得着那么艰难的维持生计?世事就这么折腾人啊!山里不通班车,也没有通电。收获的麦子和玉米要变成细面,只有靠石磨子加工。在山里,多数家中都有手拐石磨子,住户集中的大院子也有大石磨子,既可用牛拉磨,也可以人推磨。在河道可利用到水资源的地方,有少量的水磨子,靠水的动力带动磨面,这在农村可是最先进的粮食加工方法了,当然,磨过面之后,给大石磨的主人一点加工费是必不可少的。有件事,我至今不可理解。父亲先后在双河、红庙两个人民公社当社长,自己家中却始终没有置办一台石磨子,家里要磨面,全靠母亲找邻家借用石磨子,而且只能利用晚上或别人家不用的空闲时间磨面,磨面完毕,还总要给磨子的主家留些细面作为酬谢。母亲体弱,我是姊妹四人的长兄,十岁左右就推石磨子,这种简单重复单调的劳动,磨练了我坚韧的耐力和意志,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良多的收益。
我们是外来户,生产队按各户成年人口划分自留地,父亲是脱产干部没有分地,只有母亲和奶奶一人一分自留地。我们一家七口人就用这两分自留地种菜。奶奶是种田人,挖地、抬粪、浇水,播种、锄草、采摘,样样在行。我也跟着奶奶学习,成了种菜的行家里手。我们种的菜,长的特别茂盛,采回来的四季豆、洋芋、南瓜、包谷棒子一锅煮了,吃得又香又甜,直到今天,好像再也没有尝到过那种乡村味道了。时过景迁,物是人非。近日受儿时玩伴牛娃子的邀请,到达仁河故地重游。虽旧居尚存,但村容村貌已大为改观,硬化的通村公路已伸进沟垴,山坡上到处是绿色的茶园,寄托着乡亲们的致富梦想;村民用电动“钢磨子”磨面,石磨子被弃在柴场边成了老古董;村民做饭大多已不用柴禾,使用电饭锅、煤气罐几乎达到普及。达仁镇街上也有了超市,货架上还有反季节蔬菜。在朋友家的饭桌上,自酿包谷酒的醇香和着主人家的热情,让我再次禁不住醉卧达仁河!
上世纪六十年代,年轻的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哪里艰苦到哪里去,自愿来到了镇安县最偏远、最落后、最艰苦的达仁河工作。我年迈的奶奶为了照顾我和年幼的妹妹及弟弟,从大老远的河南邓州奔波到镇安,护着我们一家随父亲由县城迁徙到达仁河生活,这一晃就是十多年光景过去了。其间,我们举家碾转三次,先后落脚于象园、双河、兰家坡,租住在当地农民的土屋子里面。我的童年也便定格在达仁河那条狭长而又贫脊的大山深处,那山、那水、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在我的记忆里打下了一串串深深的烙印,时近花甲,我心灵深处不时泛起一朵朵多彩的浪花,浓浓的乡情,缕缕的乡愁,让我魂牵梦绕,无限惆怅,难以释怀。
初到达仁河,虽居深山,做饭烤火用的柴禾却是来之不易。虽有大片的集体山林,但却封了山,是不允许任何人上山砍柴的。只有生产队指定到户的那点很有限的自留山上生长的毛毛林,才是我们家做饭烤火的生活能源。每年秋天,我这个已是家里主要劳力的半桩子小伙子,便在腰里捌个砍刀上山,只需半天功夫,一大片小树梢子便倒在山坡之上,待晾干之后,再上山捆好柴禾扛回来,整整齐齐码在门前柴场子上,看着那高高的柴禾垛,心里着实有一种满足。当然,这些柴禾是不够烧的,带着弟妹到附近山脚下割些杂草引火,也是很好的补充。最惬意的还是山里发洪水的时候,洪水浪尖不时漂来大树小枝,被村里那些身强力壮的大人用带着铁钩的长竹竿钩到岸边,让人煞是羡慕。不过也有人不慎被洪水卷走的事情发生,为了发点“洪财”,丢了命的。我们这些小人物捞不着大柴,也有小小的收获,落到河边沙滩上的浪渣子,都是一些光皮小树枝和碎木屑,捡些堆在河边,天晴了,揽回去可好烧了。到了冬季,我会带上十字镐和斧头上山打圪蔸,那山坡上干枯的木桩和树根,被我用十字镐和斧头连挖带劈,装到背笼里背回家,一冬的土火炉子便旺旺的有了火苗,温暖了一家人。如今看到城里人,动不动把山里的柏树根雕刻成手串之类的艺术品,价比黄金。可当年,乡里点不起煤油灯时,我们就用油油的柏树“亮子”点灯照明,烧掉了不少这样的宝贝疙瘩,这些东西当时如果也像现在这么值钱,我可就发大财了,还用得着那么艰难的维持生计?世事就这么折腾人啊!山里不通班车,也没有通电。收获的麦子和玉米要变成细面,只有靠石磨子加工。在山里,多数家中都有手拐石磨子,住户集中的大院子也有大石磨子,既可用牛拉磨,也可以人推磨。在河道可利用到水资源的地方,有少量的水磨子,靠水的动力带动磨面,这在农村可是最先进的粮食加工方法了,当然,磨过面之后,给大石磨的主人一点加工费是必不可少的。有件事,我至今不可理解。父亲先后在双河、红庙两个人民公社当社长,自己家中却始终没有置办一台石磨子,家里要磨面,全靠母亲找邻家借用石磨子,而且只能利用晚上或别人家不用的空闲时间磨面,磨面完毕,还总要给磨子的主家留些细面作为酬谢。母亲体弱,我是姊妹四人的长兄,十岁左右就推石磨子,这种简单重复单调的劳动,磨练了我坚韧的耐力和意志,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良多的收益。
我们是外来户,生产队按各户成年人口划分自留地,父亲是脱产干部没有分地,只有母亲和奶奶一人一分自留地。我们一家七口人就用这两分自留地种菜。奶奶是种田人,挖地、抬粪、浇水,播种、锄草、采摘,样样在行。我也跟着奶奶学习,成了种菜的行家里手。我们种的菜,长的特别茂盛,采回来的四季豆、洋芋、南瓜、包谷棒子一锅煮了,吃得又香又甜,直到今天,好像再也没有尝到过那种乡村味道了。时过景迁,物是人非。近日受儿时玩伴牛娃子的邀请,到达仁河故地重游。虽旧居尚存,但村容村貌已大为改观,硬化的通村公路已伸进沟垴,山坡上到处是绿色的茶园,寄托着乡亲们的致富梦想;村民用电动“钢磨子”磨面,石磨子被弃在柴场边成了老古董;村民做饭大多已不用柴禾,使用电饭锅、煤气罐几乎达到普及。达仁镇街上也有了超市,货架上还有反季节蔬菜。在朋友家的饭桌上,自酿包谷酒的醇香和着主人家的热情,让我再次禁不住醉卧达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