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书籍引领回汉农民致富奔小康
文章字数:2050
由文光 辛恒卫 安明海 田厚武
“农家书屋就是好,科技信息来得早,教你知识换头脑;文化活动经常搞,耍钱酗酒杜绝了;尊老爱幼传家宝,教你学乖走正道……”这是镇安县西口回族镇上河村的村民为村上的农家书屋编的快板。
目前,像上河村这样的农家书屋,在陕西省镇安县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20个行政村里,已经实现了“一村一屋”。有了农家书屋,村民们不仅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改进生产方式,移风易俗,还可以依托农家书屋举办各种学习、娱乐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用科技书籍引领回汉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家书屋是一块磁石,将村里的人心聚到了一起
镇安县西口回族镇青树村经济条件较好,以往农闲时,大家喜欢“喝杯小酒、打场麻将”,如今,“阅读致富书籍,参与文化活动”成了村民的新追求。这个变化,源于村上有了农家书屋。
青树村农家书屋的主人是回族妇女马银霞。她是一个热心人,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每年马银霞都要组织一次读书比赛,比比谁读得多,谁理解得好,极大地调动了村民读书的积极性。马银霞在管理好书屋的基础上,还联合村民捐款购置了乐器和服装,成立了青树村群众文化联谊会,组织村上的文艺爱好者开展社火秧歌、威风锣鼓等文艺活动。
青树村村民张旗政以前是个懒汉,既不好好过日子,也不关心集体的事,自从在农家书屋“淘”到粘玉米种植技术的书籍后,边学习边试种,摸索出“科学种植粘玉米,产量高收入多”的路子。尝到甜头的张旗政也改变了以往的习气,投入到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中来了。
在镇安县茅坪回族镇五星村农家书屋里,笔者看到,20多位村民争相阅览新购进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等书籍。书屋管理员谢小宝告诉笔者:“现在是农忙季节,来这看书借书的人少了,要是农闲时节,往往中午都关不了门。”
从西安汽车运输总公司修理工岗位退休回到茅坪回族镇五星村老家的刘正华是个“空巢”老人,农家书屋几乎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他对农家书屋带来的变化颇为感慨: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各家各户只顾着过自己的日子,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少了,村子也冷清了。有了农家书屋,村子里又变得热闹了。老人形象地说:“农家书屋就是一块磁铁石,吸引着村里的男女老少。”
农家书屋是一个平台,为群众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机会
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聂家沟村有很多“名人”:班伟是“读书大王”、王绣娟是“刺绣能手”、李小虎是“象棋冠军”、陈自占是“书法家”……这些名号的由来,都源于村上的农家书屋开展的各项活动。
聂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兼农家书屋管理员陈绪利认为,农家书屋不光传播知识,利用好了还可以弘扬正气,改变村风。基于这一认识,陈绪利借助农家书屋这一平台,以活动为载体,让群众唱主角。过段时间就搞一次读书评比,农闲就组织一场家庭运动会,遇上节日就搞社火或文艺演出。现在,聂家沟村每年的“农民家庭运动会”,都要开设排球、乒乓球、象棋、拔河等比赛项目,吸引200多名回汉族群众踊跃参与。村里的体育冠军不断涌现,各项纪录被不断刷新。聂家沟村一组农民李小虎性格内向,在人堆里不愿说话,他告诉笔者,以前,各种场合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除了一组,其他组的群众几乎都不认识他。由于酷爱象棋,自从农家书屋开展活动后,李小虎几乎每次都报名参加象棋比赛,而且回回都当冠军,成了村上的“名人”。
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农家书屋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催化剂”。笔者从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的一些农家书屋管理员那里了解到,目前,农业实用科技书籍约占农家书屋存书的三分之一,这些书籍成了群众的最爱。通过学习,大家在种植和养殖方面都掌握了不少科技知识。西口回族镇农丰村是个蔬菜种植大村,菜农在农家书屋学习科学种植,不但提高了蔬菜产量,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实现了既富脑袋、也富口袋的愿望。
农家书屋是一个阵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镇安县民族宗教局局长王富晋告诉笔者,在工程规划中,镇安县委、县政府将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的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加快民族镇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坚持立足镇情村情、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建设。
为了让农家书屋能够最大限度地惠民、便民,在建设中,镇安县为整合民族镇的各种资源,推行了三种模式。一是将书屋与村委会大院合并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大院、党员远程教育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场所;二是将书屋建在回族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行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生产生活等“一条龙”综合服务,为回汉族农民提供便利;三是将书屋建在有一定藏书规模,确定能引领农村文化先进方向的人担任书屋管理员。通过多样化的农家书屋建设,既充分利用了现有设施,也扩大了便民服务的阵地。
在回族镇农家书屋的运营上,镇安县着力推广了“六个结合”,即农家书屋读书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文明行为养成结合、与科技培训结合、与法律普及结合、与婚育新风结合、与和谐邻里关系结合。西口回族镇党委书记杨俊形象地说:“就是将各种面向回族镇的工作任务进行打包、策划成一些内容积极向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来引导回汉族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
“农家书屋就是好,科技信息来得早,教你知识换头脑;文化活动经常搞,耍钱酗酒杜绝了;尊老爱幼传家宝,教你学乖走正道……”这是镇安县西口回族镇上河村的村民为村上的农家书屋编的快板。
目前,像上河村这样的农家书屋,在陕西省镇安县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20个行政村里,已经实现了“一村一屋”。有了农家书屋,村民们不仅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改进生产方式,移风易俗,还可以依托农家书屋举办各种学习、娱乐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用科技书籍引领回汉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家书屋是一块磁石,将村里的人心聚到了一起
镇安县西口回族镇青树村经济条件较好,以往农闲时,大家喜欢“喝杯小酒、打场麻将”,如今,“阅读致富书籍,参与文化活动”成了村民的新追求。这个变化,源于村上有了农家书屋。
青树村农家书屋的主人是回族妇女马银霞。她是一个热心人,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每年马银霞都要组织一次读书比赛,比比谁读得多,谁理解得好,极大地调动了村民读书的积极性。马银霞在管理好书屋的基础上,还联合村民捐款购置了乐器和服装,成立了青树村群众文化联谊会,组织村上的文艺爱好者开展社火秧歌、威风锣鼓等文艺活动。
青树村村民张旗政以前是个懒汉,既不好好过日子,也不关心集体的事,自从在农家书屋“淘”到粘玉米种植技术的书籍后,边学习边试种,摸索出“科学种植粘玉米,产量高收入多”的路子。尝到甜头的张旗政也改变了以往的习气,投入到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中来了。
在镇安县茅坪回族镇五星村农家书屋里,笔者看到,20多位村民争相阅览新购进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等书籍。书屋管理员谢小宝告诉笔者:“现在是农忙季节,来这看书借书的人少了,要是农闲时节,往往中午都关不了门。”
从西安汽车运输总公司修理工岗位退休回到茅坪回族镇五星村老家的刘正华是个“空巢”老人,农家书屋几乎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他对农家书屋带来的变化颇为感慨: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各家各户只顾着过自己的日子,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少了,村子也冷清了。有了农家书屋,村子里又变得热闹了。老人形象地说:“农家书屋就是一块磁铁石,吸引着村里的男女老少。”
农家书屋是一个平台,为群众提供了交流和展示的机会
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聂家沟村有很多“名人”:班伟是“读书大王”、王绣娟是“刺绣能手”、李小虎是“象棋冠军”、陈自占是“书法家”……这些名号的由来,都源于村上的农家书屋开展的各项活动。
聂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兼农家书屋管理员陈绪利认为,农家书屋不光传播知识,利用好了还可以弘扬正气,改变村风。基于这一认识,陈绪利借助农家书屋这一平台,以活动为载体,让群众唱主角。过段时间就搞一次读书评比,农闲就组织一场家庭运动会,遇上节日就搞社火或文艺演出。现在,聂家沟村每年的“农民家庭运动会”,都要开设排球、乒乓球、象棋、拔河等比赛项目,吸引200多名回汉族群众踊跃参与。村里的体育冠军不断涌现,各项纪录被不断刷新。聂家沟村一组农民李小虎性格内向,在人堆里不愿说话,他告诉笔者,以前,各种场合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除了一组,其他组的群众几乎都不认识他。由于酷爱象棋,自从农家书屋开展活动后,李小虎几乎每次都报名参加象棋比赛,而且回回都当冠军,成了村上的“名人”。
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农家书屋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催化剂”。笔者从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的一些农家书屋管理员那里了解到,目前,农业实用科技书籍约占农家书屋存书的三分之一,这些书籍成了群众的最爱。通过学习,大家在种植和养殖方面都掌握了不少科技知识。西口回族镇农丰村是个蔬菜种植大村,菜农在农家书屋学习科学种植,不但提高了蔬菜产量,还大大降低了成本,实现了既富脑袋、也富口袋的愿望。
农家书屋是一个阵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镇安县民族宗教局局长王富晋告诉笔者,在工程规划中,镇安县委、县政府将西口、茅坪两个回族镇的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加快民族镇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坚持立足镇情村情、因地制宜的原则去建设。
为了让农家书屋能够最大限度地惠民、便民,在建设中,镇安县为整合民族镇的各种资源,推行了三种模式。一是将书屋与村委会大院合并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大院、党员远程教育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场所;二是将书屋建在回族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行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生产生活等“一条龙”综合服务,为回汉族农民提供便利;三是将书屋建在有一定藏书规模,确定能引领农村文化先进方向的人担任书屋管理员。通过多样化的农家书屋建设,既充分利用了现有设施,也扩大了便民服务的阵地。
在回族镇农家书屋的运营上,镇安县着力推广了“六个结合”,即农家书屋读书活动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文明行为养成结合、与科技培训结合、与法律普及结合、与婚育新风结合、与和谐邻里关系结合。西口回族镇党委书记杨俊形象地说:“就是将各种面向回族镇的工作任务进行打包、策划成一些内容积极向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来引导回汉族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