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镇安农业局“四个工作法”打开五福村“脱贫锁”
通讯员 陈维智
文章字数:1011
  “如果不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党员干部就是水面上的浮萍。”从镇安县茅坪回族镇五福村结对的几户“穷亲戚”家走出来的第一书记马斌深有感触地说,待在办公室找找资料,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精准扶贫是找不到答案的。
  从去年5月份以来,镇安县农业局从县直单位抽调45名干部深入五福村访困问需、访贫问计,帮助他们查找致贫的“病根”,为贫困户脱贫“支招”,创新“四法”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像钥匙一样打开了五福村的“脱贫锁”。
  收入核查鉴别法。驻村工作队在村镇干部的协助下,多次深入农户家中调查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一看住房,二看牛羊,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全面掌握全村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基本信息。从全村4个村民小组265户1038人中,以最贫困户为起点,逐一核查收入情况,并与低保户、残疾人条件互相比对验证,最终确定急需帮扶对象64户190人。
  挂图作战靶向法。如何把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既能满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又有利于贫困村未来长远发展,这成了考量局班子能否扛起攻坚拔寨历史使命的实践命题。在衔接、比对、统筹、使用好扶贫、民政、农村信用社等部门的建档立卡数据的基础上,将精准扶贫的“靶”指向64个贫困户,修订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采取科级领导包2户、一般干部包1户的办法,制定帮扶任务路线图与时间表,实行堡垒推进、挂图作战。
  梳理排序点穴法。针对农户提出的各种困难,包扶干部积极出点子、想路子,采取“点穴针灸法”,哪里最痛针就扎向哪里。找准穴位、补齐短板,帮助村上制定2016-2019年扶贫攻坚三年规划,确立了以种植甘蔗、甘蔗酿酒、畜禽水产养殖为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合作社+基地+精准扶贫对象”为依托,筹措产业发展资金11万元,发展合作社3个,购买甘蔗良种3000斤,引进西门达尔良种肉牛15头,扶持10户贫困户购进基础母羊20只,修建引水管道3000米,投放冷水鱼1.5万尾,带动种养大户37户,使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项目支撑保障法。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这个村的一个“坎”,解决立地条件是百姓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农业局驻村工作队深入包扶村调研,梳理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清单,并以急缓轻重程度进行排序,确定项目建设储备库。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对接,用足用好相关政策,织好精准扶贫“保障网”,解决村民发展的后顾之忧。他们多方争取筹集资金27万元,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修缮村级活动场地,拓宽茅坪至旬阳公路,安装50台太阳能……招招直击扶贫工作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