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文章字数:1046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长征中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1932年10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原红二十五军随同主力经陕南到四川,在川陕边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重新组建了新的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长征的征途。12月8日进入洛南。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今丹凤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后吴焕先),创建以商洛为中心包括湖北郧县、郧西,河南卢氏、西峡、淅川,陕西洛南、商南、丹凤、商县(今商州区)、山阳、镇安、柞水、蓝田、长安、宁陕、佛坪、洋县、留坝、旬阳等的中心地带或边界地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此发展党员,先后建立了中共商洛、鄂陕、豫陕特委,宁佛周工委和镇安、五星县委以及红岩寺区工委、山阳西区工委;建立了鄂豫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镇安、五星两个县苏维埃政府及十三个区、四十六个乡、三百一十四个村基层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抗捐第一军,鄂陕游击总司令部及所辖六路游击师,豫陕游击师及其四个大队。苏区人口达五十余万人。
1935年7月,中共鄂豫陕省委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西北苏区,主动配合主力中央红军在西北的行动。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在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策应了中央红军和各路长征红军的胜利会师。
1935年9月,留在鄂豫陕根据地坚持斗争的中共鄂陕、豫陕两特委在商南县梁家坟村合并为中共陕南特委(亦称鄂豫陕特委),并将各路游击武装组成了红七十四师,坚持斗争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根据地人民群众在踊跃参加红军的同时,积极参加游击武装,承担战勤工作,慰劳红军,救护伤病员等,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配合红军作战,苏维埃政府组织担架队、救护队,帮助红军侦察敌情等。在后方勤务工作方面,则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来承担。在人民群众救助红军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尽管没有直接联系,但各自顽强斗争,英勇作战,实际上起到相互策应、配合的作用,打乱了国民党当局的“围剿”部署,有力配合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存在了二年又四个月,“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作出了重大贡献”。 (汤彦宜)
1932年10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原红二十五军随同主力经陕南到四川,在川陕边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重新组建了新的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长征的征途。12月8日进入洛南。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今丹凤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后吴焕先),创建以商洛为中心包括湖北郧县、郧西,河南卢氏、西峡、淅川,陕西洛南、商南、丹凤、商县(今商州区)、山阳、镇安、柞水、蓝田、长安、宁陕、佛坪、洋县、留坝、旬阳等的中心地带或边界地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此发展党员,先后建立了中共商洛、鄂陕、豫陕特委,宁佛周工委和镇安、五星县委以及红岩寺区工委、山阳西区工委;建立了鄂豫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镇安、五星两个县苏维埃政府及十三个区、四十六个乡、三百一十四个村基层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抗捐第一军,鄂陕游击总司令部及所辖六路游击师,豫陕游击师及其四个大队。苏区人口达五十余万人。
1935年7月,中共鄂豫陕省委得知中央红军北上的消息后,率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西北苏区,主动配合主力中央红军在西北的行动。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在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胜利会师,“乃偶然做成中央红军之向导”,策应了中央红军和各路长征红军的胜利会师。
1935年9月,留在鄂豫陕根据地坚持斗争的中共鄂陕、豫陕两特委在商南县梁家坟村合并为中共陕南特委(亦称鄂豫陕特委),并将各路游击武装组成了红七十四师,坚持斗争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根据地人民群众在踊跃参加红军的同时,积极参加游击武装,承担战勤工作,慰劳红军,救护伤病员等,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配合红军作战,苏维埃政府组织担架队、救护队,帮助红军侦察敌情等。在后方勤务工作方面,则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来承担。在人民群众救助红军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与川陕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尽管没有直接联系,但各自顽强斗争,英勇作战,实际上起到相互策应、配合的作用,打乱了国民党当局的“围剿”部署,有力配合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存在了二年又四个月,“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作出了重大贡献”。 (汤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