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6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守护生命
——记商州区杨峪河镇民主村党员、地质灾害监测员邵汉民
文章字数:5519
大地位移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搞监测。
向国土干部介绍当地地质灾害遗迹“醉汉林”情况
十多年,记录记了一本本。
水位监测,记录数据。
邵汉民每年都在墙上贴上白纸搞监测


  

记者 吕丽霞

  6月23日下午4点多,因轻度脑梗在城里住院的邵汉民挂完吊瓶,喊来护士拔掉针,就急匆匆骑着摩托车往家里赶。
  从22日晚上开始,阵雨时断时续,到现在空中仍飘散着雨点,回到家时邵汉民的衣服已经半湿,他换上雨鞋,拿上尺子、记录本,撑开雨伞,来到村民王立志家门口的记录点,测量了水泥监测桩之间的距离,“5.955米,两天走了5毫米!”他叹息一声,做好记录。在村民王小志门前,他查看墙壁上的裂缝,又到几处监测点及危房户家里,测量、记录,再三叮嘱群众:“这两天有雷阵雨,夜里都警醒点,要是雨大的话听我指挥,按原定线路撤离,千万不敢耽搁!”巡逻了一大圈后,时近晚上7点,邵汉民回到家里吃了碗面,打开喇叭将雨情向群众作了通知,又拿起手电筒奔向11组的李胜家。李胜是个盲人,他家又是重要监测点,这样的雨夜他不放心……
  民主村9组至11组三个组小名叫做王洼,在这个四面环山、植被茂密,方圆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居住着102户人家356名群众。看似风光旖旎宁静秀美的小山村,其实在它的地表下暗藏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走进村落,到处都可以看见东倒西歪的树木、坍塌的民房和地面墙壁上长长的裂缝。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遇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经国土资源部门实地勘察论证,这里为大面积滑坡区域,需要进行重点监测,以防自然灾害发生,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对这里的滑坡体进行实时监测,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做出预警,灾害发生时迅速反应,组织群众疏散撤离,就必须在当地挑选一名责任心强,能吃苦的人员来胜任此项工作。几经筛选,2002年,商洛市国土资源部门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村党支部书记邵汉民。虽是国土资源部门选定的地质灾害监督员,但却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纯属义务。邵汉民二话没说,爽快答应了。从此,这位土生土长的村官肩上又多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测桩法、白纸糊墙法、测水位法,他成了土发明家
  当上监测员,就要在雨季进行实时监测,随时向上级部门汇报监测情况,提供有力数据供上级部门分析研判,可整天和泥巴打交道、只懂得简单的监测知识的他,却不知道如何上手。
  一次,邻居家墙上裂开了缝,慌忙叫他去看,他知道这是滑坡体的下滑造成的,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羞愧。之后几天,他一有空就到邻居家外墙边,盯着那条弯弯曲曲的细缝,看着一群蚂蚁爬出爬进,冥思苦想,希望能找到监测方法。有天,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如果滑坡体滑动,墙体就会裂开,给裂缝上糊上一张纸,如果纸裂开了,就说明墙缝大了,而且能据此测到裂缝变大的数据。他急忙从家里拿来白纸,糊在几户群众家的裂缝处。虽然大家都笑他的办法“笨”,却不得不佩服,这个方法也实实在在的起到了效果。后来,他如法炮制,又在村里几处滑坡体的裂缝两旁地上栽上两根木桩,经常测量两桩之间的距离,记录滑坡体变化,为上级部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大家把这种测试法称作“测桩法”。
  聪明的人往往都善于思考。2003年,国土资源局领导来检查工作,当时正是雨季,路上积水成河,一位干部谈到,之所以出现滑坡,说明地下水饱和了,储满了水的土壤重力加大就会下滑。干部检查完工作回去了,他却在不停地琢磨,如果我能监测到地下水饱和,那是不是就能提前预测到滑坡?可怎么才能知道地下水饱和呢?看着自家院子里那口用了几十年的老井,他有了主意。老人们总说,下雨多了,井里的水就会上涨,原来是土壤里的水跑到了井里,如果记下井水的深度,在下雨天经常测量水位,不是就能通过井水的变化知道地下水的情况?他为自己的这个发明兴奋不已,当天就找来两根细长的木板,接起来后画上刻度做成尺子,放在井里一试,哈哈,还真好用。镇上国土所同志来一看,惊奇不已,笑着夸他:“老邵,你这发明太实用了!”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邵汉民渐渐意识到雨量监测的重要性,可在当时,国土部门也没有专业的器具,无法收集雨水、掌握雨量情况,邵汉民就自己琢磨开了。那两三个月,他反复试验,用塑料管、铁皮漏斗和阀门做成了一个土法“雨量监测器”,放在自家厨房顶上,管子直通厨房,夏天下大雨时,每隔一小时就打开阀门,将漏斗中的水放到厨房的容器中,这样就测到了雨量。同时,他还制定金字塔式管理体系,由他管3个小组长,3个小组长又安排3名户长,分别管理几户重点监测户,一旦遇到险情,他向组长通知,组长联络户长,保证群众在第一时间安全撤离。
  实践证明,他的这些土发明起到了作用,他也通过这些辅助工具,向市、区部门提供了最翔实的数据。
  建石堰、修排水渠,群众生命安全面前他是黑包公
  邵汉民平时性格爽朗,爱和人开玩笑,但他心里时刻装着百十户人的安危,谁在这种事情上和他杠上劲,他就变成了黑脸包公。
  2003年冬,他看到村后滑坡体下滑严重,就向镇上汇报情况,争取了8000元钱,计划在后坡修个斗子,阻挡缓坡下滑。钱少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工程刚开始,他就看出了猫腻,施工队用的水泥量太轻。他当时就吊了脸子,现场让加重水泥,把负责人叫到当面说:“就尽这些钱修,宁可修短些,但一定要保证质量,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儿,可开不起玩笑。”一席话,负责人连连点头。从那以后,他整天守在工地上,工人干活他监督,工人吃饭他看场子,有空了才匆匆回家吃口冷饭。不到十天,一个长8米、高3米的斗子完工。十多年来,这个斗子对守护村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家都感慨,要是没这个斗子,我们这儿不知道都被冲成啥样了!
  长期以来,3个组的排水渠破旧,下雨时雨水不能及时流走,就会对群众房屋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2009年,邵汉民争取到一笔资金,准备修一条排水渠。修渠要从一户人家阳沟经过,那户群众借机想要点钱,他一下子就火了:“修水渠关系到每一户的利益,大家都应该给水渠让路,凭啥给你钱?”双方僵持不下,因为这件事,平时友好的关系一下子降到冰点。对方绝不让步,邵汉民让施工队改了修渠方案,不从这户人家阳沟经过,下面的渠顺利修通,没有一人再敢要钱。
  2011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水渠里到处都是柴沫子、树梢,邵汉民叫来了一位村民组长,让他组织村民清理,以防下次下雨堵住水路,给下游造成人为的灾害。谁知这位组长却浑然不在意,不愿组织人,还和他吵了起来,“几十年了,从没出过事,也没见把人冲了!”他火冒三丈:“没冲过?78年的水灾你知道不?以前的溜坡你见过没有?出了事那就是几十条人命,你担得起吗?”就这样,平时相处得很好的朋友争吵起来,他咬着牙下了死命令,不管咋样,必须得弄。说完之后气咻咻地回家,坐在屋檐下默默流眼泪。等积压的委屈释放殆尽,他又扛着铁锨和群众一块清理。
  就这样,他以“黑脸包公”的方式维护了群众的安全,大家也渐渐理解了他的一片苦心。面对记者采访,群众笑着说:“别看他发火哩,都是为了大家,人家不管这还过的是好日子,风里来雨里去的,就是为了守护群众安全!”
  测量、监督、安排撤离,关键时刻他动用“铁手腕”
  王洼监测点有3个大地位移桩监测点,2个水位监测点,3处糊墙监测点,邵锋利、王立志、李胜等10户重点监测户,一到雨季,邵汉民一天都往这些地方跑三五遍,如今他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这些监测点。监测户一看他来,就带着他到家中查看情况,按他的吩咐清理阳沟,或是准备撤离。十多年来,他把重点监测户当成亲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谁也没想到,一到关键时刻,平时对他们态度和蔼、嘘寒问暖的邵汉民,却一次又一次地让他们见识到他的“铁手腕”。
  2005年夏天,连续下了十多天的老淋雨,村里洪水四溢,水流成河,邵汉民整天四处查灾,唯恐一处不仔细让群众受灾。一次检查中,他发现村民李康志厦屋裂开了缝,第二天又去查看,裂缝更大了,房屋半高半低,眼看不能住人了。当时,李康志的母亲还住在里面,儿女们都不在家。他让老人搬往上房,老人别别扭扭不愿意,劝说了半天没效果。他急了,强行把老人扶出来,拿了一把铁锁锁了房门,把老人送进上房。几天后,儿子们回来,专门到家里感谢他,说:“好爷哩,幸亏你把我妈扶出来了,要不然还要出人命哩!”等天放睛,他和李康志商量着在村里叫了几个劳力,将他家的厦屋拆掉。
  从那以后,邵汉民就有了自己的“法宝”,他从街上购回10把锁,关键时刻谁不撤离就架出人直接上锁。村民邵锋利和李胜这些年多次被他架出门。邵锋利家的房和邻居的房屋连成一体,两家各3间,邻居家的房早成了危房,多年不住人,他家的房子墙壁上裂缝很深,门窗已倾斜,由于经济条件差,一家5口一直住在里面。李胜家是敞亮的3间砖瓦房,虽然几经修缮,依然是墙歪门扭,地上扭动着蛇一样的缝子。李胜眼睛看不见,年龄大了行动不便,每到下老淋雨,邵汉民就上门动员二人搬离,住到安全地方。两家都是出了名的“老顽固”,咋说都劝不动,尤其是李胜,还冲着他嚷嚷:“我在这住了一辈子了,也没见出人命,我不走,就是房塌了把我捂死到里边也和你没关系!”说完抱着房门不丢手。他二话不说,叫来两个年轻小伙子,把李胜抬了出去,对他说,“你吃住到我屋都行,就是不能在这屋里住。”说完“喀嚓”一声锁了门,李胜只得蔫蔫地跟着他走。锁了几次之后,两人也都习惯了,见到邵汉民来,就锁了门自己转移。后来,为了解决李胜的转移问题,他向镇民政申请了300元钱,请了几位群众,将李胜院子里的一间旧牛圈改成简易棚,让他雨季在那里躲躲。
  当时嚷得最凶,事后两人却对邵汉民心存道不尽的感激。邵锋利见人就说,这些年要不是支书,我早就捂死在里面了!李胜则满心羞愧,说:“我心想我一个孤老头子,对社会没有贡献,命不值钱,害你跑来跑去,还不如塌死算了!”邵汉民听了咧嘴一笑:“人家国土部门能把这一项事情交给咱,就是对咱的信任,我就必须把这个事情干好,不把你管好,我对不起国土局,对不起组织!”
  湿衣服、感冒药、晚收的庄稼,为了群众他甘愿吃亏
  当了14年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妻子任淑兰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里越忙他越跑得不见人影。这些年,她洗得最多的是丈夫的湿衣服。夏天一下雨,他往往连草帽也顾不上戴就跑了,回来就是半夜了,一身湿衣服,膝盖以下全是泥,弄得像个“泥猪”。最让她担心的是,丈夫一淋雨就感冒,还容易发高烧,现在家里的感冒药常年不断。为了给丈夫治病,她学会了肌肉注射,成了他的“专职医生”。
  这些都是小事,让任淑兰最心疼的是眼睁睁地看着糟蹋在地里的庄稼。有一年,地里的小麦成熟了,他们正在割麦子,天上突然黑云密布,狂风大作,硬硬的雨点直砸地面。因为之前下过几天雨,地下水几近饱和,怕重点监测户出事,邵汉民扔下镰刀就跑,任淑兰看着割了5分多地的麦子,欲哭无泪,这么高的山,她咋拿得回去?最后,麦子一根也没拿回家。两三天之后天晴了,她来到地里一看,麦子全被雨点打落了,成了光秆秆。她气得吃不下饭,不想出门,怕人笑话。邵汉民安慰她说:“你别难受了,咱干了这事就得操这份心,吃点亏没啥。”2007年秋,拉了两个月的老淋雨,眼看着苞谷成熟了,村民们都趁空抢收,邵汉民却整天忙着监测,带领群众清阳沟、改水,有时饭吃到一半碗一扔就跑了,根本顾不上管地里的庄稼。此时任淑兰又得了糖尿病,吃不下饭,也干不了地里活。就这样,2亩地的苞谷硬是耽搁在地里,等雨晴了收回家时,苞谷穗上已长出了芽子。这次,妻子真的生气了,好几天不给他好脸色,想起烂了的庄稼就心疼得直哭。他给妻子解释:“遇到这种事,宁叫庄稼烂了,也不能让群众有生命之忧。屋里的啥都能丢,但人命不能丢,我豁出去了!”一句“豁出去了”,让妻子再也不忍心数落他。
  为了群众的安危,邵汉民甘愿做任何事。村民李小平家房子成了危房,邵汉民一直没让他在家里住。2013年,李小平父亲去世,按照农村习俗,李小平要把父亲停放在自己家中。邵汉民听说后连忙去劝他:“这房是危房,你父亲过世后要办丧事,人来人往的,万一房塌了咋办?还是不能在屋里停!”李小平一听怒了:“我爸老了,不停在我屋停在哪?”邵汉民说:“你停在我屋都行,就是不能停在这危房里!”农村有个规矩,新孝子都不能进别人家的门,以免给别人家染上晦气,在别人家穿白带孝是一大忌。他这样一说,李小平反而不好意思了,说:“咋样也不能进你家的门。”最后,几经商量,他帮李小平在山墙边搭了一个灵棚,将老人停放在那儿。
  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湿衣一身泥,以喇叭为伍,以铜锣为伴,十几年来,穿坏了5双雨靴,用坏了十几把手电筒,记满了十五本监测记录本,邵汉民默默无闻地坚守岗位,尽最大努力做好地质安全隐患监测工作。儿子邵喜锋至今还记得父亲雨夜对他们弟兄的吼声:“下雨哩还不出去看,坐在家里干啥啊?”妻子任淑兰至今还记得村人的嘲讽:“整天忙滑坡体,连庄稼都不收,咋不吃滑坡体去?”但他们记得更多的是乡亲们雨夜惊慌的眼神、群众送来的牌匾,还有邻镇群众夸奖的话:“这个老邵长啥模样,咋人人都夸他?”
  从义务监测到每年270元的工资,再到现在每年1000元的工资,邵汉民依然故我地坚守着,无怨无悔。担任地质灾害监测员14年来,他用辛勤、用汗水和智慧守护着滑坡体,守护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邵汉民用他的辛勤付出,为群众撑起了一片平安的天空。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性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赞誉,同时也受到了组织的肯定。他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监测员。2015年,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把他所在的王洼滑坡体确定为省级地质灾害示范监测点,并配备了先进的监测设备。
  由于年龄的原因,2015年年初邵汉民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少了事务缠身,他便一门心事投入到滑坡体监测和群众的移民搬迁工作上来。邵汉民说,自己虽然从支书的位子上退了,但他并没有退党,工作还要继续。他会一直盯紧王洼的滑坡体,守护百姓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