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07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发展大格局——商南县基层党建引领产业精准脱贫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刘少鸿贾鹏里王涛
文章字数:3066
  综观各地的致贫原因和脱贫实践,虽说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但最大的共性,都是发展滞后、发展差异造成,都要通过追赶超越、区域均衡实现。惟有加快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贫困的根源;惟有加快发展,才有能力扶持更多“掉队”的人们;惟有加快发展,才能建成惠及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始终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渠道。只有贫困人群最大限度消减之后,救济式扶贫才能真正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商南县现有14806户43718名贫困群众,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产业扶持脱贫对象占到六成以上。商南县委、县政府决策层深入研究新时期新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特点和规律,果断提出了“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围绕“党建+产业+贫困户”这一核心模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增强自主脱贫、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党建、经济、脱贫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保障,服务业是延伸。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我们就要多个领域、多个措施、多个方法,长枪短炮、钢刀铁矛一起上,开发、参与、救济一起用,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弥漫的脱贫攻坚战。”商南县委副书记、县长崔华锋认为,一个地方的快速发展,一定伴随着产业崛起。没有产业实体支撑的区域经济,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只有突出产业链条的利益联结,提高产业开发发展水平,才能让特色产业兴旺起来,让贫困群众跟着脱贫增收。
  7月6日,沿着溪水潺潺、风光旖旎的清油河迤逦而上,我们来到碾子沟村兴源天麻合作社生产基地,几户贫困群众正在忙着点种天麻。碾子沟村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是典型的高寒偏远山区。2016年初,村党支部经过外出考察、结合群众意愿,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动贫困群众规模种植天麻。在这个最早由5名党员和村干部发起成立的兴源合作社,贫困群众可以用土地、资金入股,也可以在天麻生产基地务工,多种渠道实现增收。半年时间,碾子沟村180多户群众种植天麻20多万窝。
  “天麻不仅是传统药材,也是上好食材,市场前景相当广阔。一窝天麻去除成本,保守估算纯利润也有20元。”碾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周吴成算了这样一本账。51岁的贫困群众方忠琴,丈夫早些年去世,有3个孩子相依为命。今年,她在已经废弃的原村办小学教室种植了500窝天麻,还在合作社里入了5000元股份。
  作为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试验田”,三次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连通器”,试马现代农业园区在脱贫攻坚中先行先试,创造了诸多新鲜经验。田野瓜果飘香、厂房错落有致、车间机器旋转,田园牧歌与工业文明水乳交融,产业大户与贫困群众无缝对接,初级生产与广袤市场瞬息相通,不由得让人遐想:城乡一体、工农互补、三产联动的道路,就从我们脚下开始,一直通向远方。
  沁园春公司总经理、春雨合作社理事长王超,同时兼任产业惠农帮扶组组长。王超告诉我们,公司一直推行土地流转、配股分红、基地务工、扶持带动、技术服务这种产业惠农帮扶模式:由村级党组织负责茶叶基地土地流转和规划建设,公司按每亩每年720元付给租金;农户自愿量力出资入股,合作社按出租土地配发股金,按股分红,直至租赁期满付本;村党支部和企业安排优先贫困家庭劳力到到基地务工,公司向农户无偿提供茶苗及相关物资和技术服务,支付整地、栽植和管护补助费用。同时,对项目区群众生产的茶叶进行加工包装。据统计,目前沁园春公司流转群众土地6800亩,其中涉及185户贫困户的982亩土地,去年支付流转金707041元。2015年共提供基地务工10.2万个,群众务工收入612万元,其中240户300名贫困群众务工收入10.5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扶持412户群众新建茶园623亩,其中92户贫困户新建茶园146亩。今年年初,贫困群众吴振刚用15亩土地经营权作为资本,折合1.05万元在沁园春公司入了股,6月份茶叶采收时节,就拿到了4200元的利润分红。今年年底,他还将得到1万元的分红。
  商南县域工业集中区包括县城和富水两大片区,重点发展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深加工、高新科技和新能源四大核心产业,集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大半。县财政出资建立中小企业孵化园,连续三年减免租金、水电费,支持企业孵化做大,对符合政策的脱贫攻坚龙头企业,给予200万元额度的全额贴息贷款。同时,在政府牵线搭桥之下,已有1407名经过培训的贫困群众在园区企业就业。在支撑县域经济追赶超越发展同时,5家规模企业和49家小微企业直接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扶持周边乡村贫困群众通过就业快速脱贫。以生产建筑石材为主打产品的华瑞建材公司为例,企业现有员工57人,其中18人是当地贫困群众。公司总经理王家有负责包扶刘成旺、刘承录两户贫困群众,承诺他们每年务工收入不少于2万元。
  7月9日,过风楼镇电商脱贫示范街隆重“开街”,18户贫困户开办的电商实体店喜庆开业走进过风楼镇龙山小区。过风楼镇推行“党建+电商+扶贫”模式,借助龙山创业基地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平台,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有志于从事电子商务的贫困户参与进来,以此带动923户贫困户从事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和电子商务经营。当地出产的土蜂蜜、红薯粉条、腊肉等农特产品,将通过电商渠道走向大山外面的市场,直接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实现生产经营增收。
  在龙山创业基地返乡创业青年朱伟创办的鞋厂,200多名工人正在忙着进行鞋材加工,他们大部分是是从偏远地方搬迁过来的移民,其中不少是贫困户。通过务工,每人每月可以挣到2000多元工钱。过风楼镇驻西安流动党支部委员张丰华,今年回乡开办灯具厂,当地政府承诺为他提供为期两年的免费门店,同时帮他招工、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目前,灯具厂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再过几天便可投入生产,届时将有60多名贫困群众前来务工。
  商南县城现有3家大型超市、7家星级酒店、4个大型市场、5家建筑公司、3800多家零售门店、500多家餐饮小店,可带动1.8万人就业。再算上各个重点集镇,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将会更多。扶贫等有关部门通过提供创业基金、培训技能等劳动办法,激励倡导投资创业;企业主动担当社会扶贫责任,在同等岗位优先聘用贫困家庭劳动力。在试马农业园区阳光生态餐厅,我们看到这样一则招工启事:“本餐厅现招厨师若干名,月工资3000元,优先录用试马籍贫困户。”这个餐厅的服务员、洗碗工,大多来自周边村组的贫困家庭,人均每月工资收入近2000元。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快速崛起,应运而生的乡村生态旅游日益火爆,在变革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发展结构同时,也为农民群众脱贫增收拓展了新的思路空间。在后湾美丽乡村,55岁的单身贫困户任家满的生活,今年以来变得忙碌而又充实。经过村党支部出面联系,“七碟八碗”农家乐业主吸纳任家满在菜园务工。加上采挖野菜、饲养生猪,任家满一年少说也能挣到两万多元。在金福湾社区附近的歪歪农庄,新兴休闲观光农业带来了丰厚利润,也以出让土地、管护菜畦、栽种林果、餐厅服务等多种渠道,促使移民群众更快融入城市生活、贫困群众更多增加家庭收入,加快形成了融合发展加快脱贫的宽广格局。采取“党组织+旅游公司+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目前全县发展了489家农家乐,两万多人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全域、全链旅游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精准扶贫脱贫模式,县上有统一指导模式,镇村、单位、企业有特色运作形式,包扶干部和贫困群众则有具体操作方式。不强求一律,但注重效果。除了发展生产、易地搬迁,我们也很重视生态补偿、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工作。总之,就是要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眼光、发展的办法,让所有贫困群众都投身发展、通过发展、依靠发展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商南县扶贫局局长王绪海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