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我市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十三五”合作备忘录》,同时建立商洛市开发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个月前,市政府与国开行陕西分行在西安签署《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合作协议》,国开行陕西分行将为商洛市提供70亿元贷款,为洛南县提供16亿元贷款。今年年初,市政府与省供销合作总社签订创建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市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确定企业作为产业脱贫的主体,通过加强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合作,配合支持、补齐短板、实现共赢。
产业精准扶贫是把资源变资本、把投资变股金、把农民变股民,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资本化、企业市场化的根本途径,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路径,是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户“一举多赢”的关键环节。目前,商洛701个贫困村16.13万户49.05万名贫困群众,其中产业扶持脱贫8万户27.69万人,占贫困户和人口的49%和56%。实施产业精准扶贫脱贫,对于确保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实体经济
产业精准扶贫的牢靠基础
2014年以来,商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思路,依托现代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经营大场大户、金融扶贫贷款创新等新型实体经济,形成了具有商洛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促使脱贫攻坚始终建立在实体经济的牢靠基础之上。
依托工业园区,推行“政府+企业+基地+贫困户”,增加就业收入。近年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和10个省级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集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六成以上。市、县区政府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园区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同等用工条件下优先聘用贫困家庭劳动力,想法设法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收入。譬如,商南县域工业集中区5家规模企业和49家小微企业提供了4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356人是城关街道办的贫困户。企业领导机构成员主动包抓联系,承诺贫困户务工人员每年至少2万元左右工资性收入。商州荆河生态工业园区内的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北宽坪、腰市、大荆等镇建立了3000多亩的万寿菊、油葵种植基地,带动贫困户500户,户均增收800元。
依托农业园区,推行“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贫困户”,增加分红、就业、销售收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通过流转农户土地,农户获得土地出让收益;吸纳农户务工,农户获得工资收入;帮助农户销售特色农产品,农户获得销售收入。我市筛选丹凤华茂、洛南天玉、坤元3家企业作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企业,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500万元,带动2500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和收益分红实现脱贫。丹凤县民乐现代农业园区,依托设施蔬菜基地、果蔬贮藏配送、农副产品深加工、食用菌种植加工,与360多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实现了园区带动、互促双赢。商州佳骞现代农业园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流转土地2180亩,辐射带动周边1500多户贫困户从事果蔬种植和生猪养殖,贫困户户均增收1.2万元。
依托专业合作社,推行“政府(扶贫开发公司)+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增加产业经营收入。我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资金扶持、专业合作社带动”的思路,着力培育扶贫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村级经济组织,通过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促使企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参股分红、流转土地,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洛南广汇兔业合作社在保安镇杨庄村牵头成立了合作分社,为社员提供断奶仔兔、全价饲料、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产业化服务,带动全村15户贫困户发展肉兔产业,贫困户饲养200只肉兔,当年出栏10茬即可实现脱贫。商州区牧护关镇香铺村香菇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村级经济组织+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靠村建香菇大棚吸纳40户贫困户发展香菇20万袋,帮助他们发展产业稳定脱贫。
依托新型职业农民,推行“政府(扶贫开发公司)+能人产业大户+贫困户”,增加产业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目前,全市1736名职业农民中,高级职业农民21人,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产销大户、合作社带头人,极少数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领办者。像丹凤民乐现代农业园区创办人魏万林、洛南宏泰金银花合作社理事长郭夏锋,他们的辐射带动功能很强。商州区银明村生态养鸡能手任福山,借助产业化扶贫项目扶持,养鸡规模由最初的300多只发展到散养5000多只、笼养1万多只,辐射带动村上40多户贫困户发展生态养鸡,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保价回收。洛南县合兴村苦参种植大户李虎民,流转土地105亩,常年聘用30多名贫困劳动力除草、采种、挖药材,支付工资20多万元。
依托金融创新,推行“政府(财政)+金融机构+产业协会+贫困户”,增加产业营销收入。针对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我市先后出台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指导意见》《脱贫攻坚金融扶持办法》,由县区财政出资或整合涉农资金,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由金融机构按不超过1:10的比例扩大贷款投放,为贫困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扶贫贴息贷款,探索建立了财政扶贫资金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的新型扶贫融资机制和金融扶贫新模式。目前,全市共建立扶贫贷款储备金2.3亿元,可撬动金融信贷资金22亿元,可为4.4万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全额贴息”的扶贫贷款。
同时,各县区还创造性地探索创新了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多种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共同汇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融合联动
产业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
商洛推行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基本思路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本途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经营主体为依托,以产业扶贫资金为支撑,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稳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基本原则是坚持产业脱贫主体责任、坚持资金保值增值、坚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根本保证是始终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坚持科学领导体制和高效运行机制,把握主要脱贫途径和重点攻坚举措,特别是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进一步筑牢了基层堡垒、凝聚了攻坚合力、加快了追赶超越。
组织领导精准,创建规划到位。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既有工作基础上,我市另外成立了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充分发挥省供销集团和市扶贫、供销、财政、审计及试点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有关县区、企业开展调研,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听取县区、部门、企业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夯实相关责任。洛南、丹凤两个试点县抽调业务人员,充实工作力量,专门负责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3家试点企业抽调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精准扶贫、与贫困户对接等工作,目前已与1559户贫困户签订了精准扶贫协议,确定了“一户一策、一人一法”扶持措施。
产业定位精准,注重因地制宜。我市始终将产业开发作为群众脱贫的基础,做到产业扶贫与县域经济实力相结合、与群众意愿相结合、与企业主营产品相结合。丹凤县依托华茂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养殖业,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养鸡、到企业就业、发展运输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洛南县依托天玉公司、坤元公司,动员贫困户种植核桃、万寿菊。市政府先后下发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管理办法》等,从资金、环境、政策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扶持内容。目前,7500万元省级精准扶贫资金全部以入股方式注入3户试点企业,试点企业股权确认全部完成,丹凤、洛南县政府分别给予了资金扶持。
市场主体精准,带动作用凸显。丹凤华茂公司依托散养鸡养殖基地建设,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规划用3年时间,带动贫困户900户3000人从事肉鸡养殖、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86万元。目前已落实到华茂公司就业57户189人、养殖基地就业72户216人,达成养殖协议203户712人。洛南天玉公司主要发展核桃加工项目,计划建成良种核桃示范基地1万亩,带动贫困户808户,预计可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安排贫困户进企业务工60人。洛南坤元万寿菊公司计划发展万寿菊7000亩,建成万寿菊颗粒生产线3条,收购加工万寿菊3500吨。预计带动580户贫困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元,吸纳50多名贫困户劳动力务工,人均年增收两万元以上。
保障措施精准,多方联动推进。根据全市《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扶贫、供销、农业、林业、水务、民政等部门力量,不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研判,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保措施对路、路径正确。市上建立脱贫攻坚信息监测中心,县区建立脱贫攻坚作战平台,镇办建立脱贫攻坚指挥所,村(社区)建立脱贫攻坚工作室,逐级绘制脱贫攻坚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按图销号”,形成了覆盖7个区县、98个镇办、701个贫困村的市县镇村四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脱贫攻坚信息平台,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
责任落实精准,行政推动有力。按照“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要求,建立了“市县镇村户”五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抽调3300名干部成立1009个脱贫攻坚工作队,驻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从市直单位选派10名副县级干部到县区挂任党政副职,选派100名副县级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科级干部到98个镇办挂任党政副职,选派1280名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专技特长的优秀党员干部挂任第一书记,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格局。
利益联结
产业扶贫脱贫的实现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商洛产业精准脱贫工作,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大资金集中投放,精准产业扶贫措施,重点扶持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扶贫资金为权益,赋予其帮扶贫困户脱贫的主体责任,强化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持带动到户”为“效益受益到户”,建立贫困群众多途径、多渠道的稳定收入来源。
完善实施模式。按照省政府关于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要求和市政府、省供销总社创建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市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完善“政府(省扶贫办)+省供销总社(省供销集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政府(县区扶贫开发公司)+市场经营主体(市域内各类企业、扶贫产业园区、扶贫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政府(县区扶贫局)+扶贫开发公司+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重点遴选产业经营主体、筹措精准扶贫资金、明确收益分配方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创新脱贫实践。除了全市“三带一创”农业产业精准脱贫模式,鼓励各县区继续创新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脱贫实践,共同丰富产业精准扶贫的时代内涵,始终彰显脱贫攻的最终价值效果。譬如,商南县在部分涉农企业推行的“四借四还”产业精准模式,商州区在广大农村普及推广的淘宝电商扶贫模式,镇安县尝试创新的金融扶贫模式,均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应当继续加以扶持、完善,在具备相似条件的地方予以推广。
鼓励跨界脱贫。实施产业精准脱贫,不能眼光仅限于农业和农村领域。工商企业、三产服务、精品景区、线上线下,只要是发展产业实体经济的地方,都可以是产业精准脱贫的第二战场。动员社会、企业提供脱贫攻坚阵地,鼓励贫困群众根据自身特长跨界创业,跳出农村实现脱贫,通过务工实现脱贫,同样是产业精准脱贫的趋势和方向。
凸显扶贫效果。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核心是产业化经营方向、市场化运作方式,政府通过提供扶贫资金重新调整参与各方的利益分配,必须注重依靠市场手段形成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有效机制,通过法治手段强化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既要避免简单的“分钱到户”,又要防止新的“叠垒大户”。要在保证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带动贫困群众的数量和效果。
注重党建引领。党建导航、支部引领,是商洛多年来的所有扶贫模式和脱贫实践的核心要义。要更加重视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在产业脱贫中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完善“牵头有力、分工科学、权责匹配、考核驱动”的产业脱贫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十百千”下派挂职干部在产业精准脱贫的推进能量,坚决依靠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产业精准脱贫的职能作用,确保所有产业脱贫对象如期稳定脱贫,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追赶超越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