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为正能量传递而响起
文章字数:2451
七月,伏前的州城,热浪滚滚,酝酿许久的那场雷雨迟迟不能落下。由商州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商州戏剧大舞台,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惠民演出,于日前在商洛剧院拉开帷幕,消息一经传出,就像一股习习凉风把人们心田吹拂,燥热顿时消失。希冀和期待中的兴奋,集中到上演的那两个傍晚。于是,平日显得还较宽敞的剧院门前突然变得狭小和拥挤。不时有小面包、私家车上下来专程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的普通百姓,三五成群,仍像上辈人曾经看社戏一样穿着整齐,怀揣着喜庆,拿着矿泉水,笑谈风生的样儿,给中心广场凭添了一道风景。我被领导叮咛早早去了剧院门前,算作工作人员吧,亲临与目睹,不由几分感动。现在的商州人不为一羹一饭发愁。减肥已是时尚,不缺乏物质生活的营养。《大树西迁》惠民演出是为百姓送来的政治营养,以提高、促进大众教养,更进一步树立信仰。
剧院检票口在始进场前一个多小时就被观众拥的水泄不通。那几日老天确有些热,拥挤在门口的人各摇一把扇子,或红或绿,用“五彩纷呈”也不过分,打远处看,像一群蝴蝶在人群中飞舞。入场大门甫一打开,观众“哗”一下就占了剧场大半个池子。只有入场券,没有座位号,神色急切的观众忙着给自己找合适座位的同时又要给亲友占座位,渐渐涌入的人多了,就无选择座位的机会,有座位就行。距演出还半小时,已完全没有了座位,后来者只能站到墙角过道,几分沮丧,埋怨“老道失算”,自以为“不就是一场戏”。来迟了就像赶一次盛宴,只能站着或蹲着了。好在总算看戏了。这些,连主办方、演出方也不曾预料。
在悠扬的音乐中大幕徐徐开启,绿色的城市园林底幕下,欢快的器乐曲中,主人公和剧主人陆续上场。欢乐磅礴的腰鼓使观众由初进场时的嘈杂中安静下来。一出描写、叙述,歌颂当代一知识分子家庭祖孙几代人前赴后继、忍辱负重、热血担当的人格精神和报国情怀的大戏呈现在观众面前。
编剧陈彦先生,广大观众比较熟悉。他是镇安县走出去,在全国叫得响的剧作者。他的三部曲之《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曾在商州演出。这两部作品比较“百姓”,就生活的社会背景,与商州观众的确有许多共鸣之处。我记得当时连演几场,观者无不“啧啧”称赞。而正在上演的《大树西迁》其选材、生活原型来自于都市、来自于知识分子阶层,难免有“阳春白雪”之嫌,不成想,偌大的剧场上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入戏”超出想象。
剧作历史背景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和民族刚刚迎来一个全新的社会时期,百废待兴。以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从大都市西迁内地。跨时代叙事,主人公命运的“戏”透射出的“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正能量的生存理念,把那段历史故事用正剧,正面叙事,以舞台形式表现,紧扣观众心弦,全剧院剧场,除了舞台别无二声。
戏剧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常说的“高台教化”,必须有十分必要的、必有的艺术要求。每一个人物身上故事、正气、正能量,要进行艺术塑造。这塑造除了故事本身之外,舞台语言、唱腔、唱词、演艺人员艺术素质中的生活质地厚度亦不可缺。交大校园塑像,该戏的主要人物苏毅权授,开戏不久便隐身于幕后,观众却记住了舞台上的这个人物,至于现实生活中的苏教援如何,观众可以不去论,而全舞台的故事架构,命运脉线,各个舞台人物围绕的故事都交给了“一号”主人公孟冰茜。当然,一个优秀演员完全把“凉戏”能“演热”。孟冰茜扮演者李梅不愧屡屡获奖。她的演艺演技自不必说。
戏剧艺术受舞台空间限制,有限的空间约定的艺术形式却给了无限艺术的空间。不需要日月星辰,只在幕启幕落间。观众带有几分看“戏流眼泪,为古人担忧”之后,第四次幕启竟在十年之后。道具式人物,杏花一次次出场,个性化语言和形象,挎个鸡蛋蓝子,使观众随着舞台人物自然的进行了时空转换,几分释然,几分欣慰。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终于过去了。观众与演员同呼吸,同苦乐,就连音乐也欢快起来。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把许多中老年观众带回一个时代。那是充满了希望和企盼的一个时期,苏教授的成果被保存了下来,整个校园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观众为人物长嘘了一口气时,剧情却发生了难以预料的反转,儿子小眠要去新疆,这对主人公孟冰茜教授而言,又是一个多么不能接受的事实。一代一代西迁、西迁,这父子们是怎么了?难道这一家就是西迁的命吗?拦不住,为了“国家”的这个大义,孟冰茜没有决意的阻拦。心理冲突达到极限时,小眠随着隆隆西去的火车而去。主人公那段杜鹃啼血般的唱段,观众不由得同情、叹息,却没有忘把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
该剧运用了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进行整块叙事,把人物性格刻画,内心世界的独白,情感历程用独特的戏剧唱词手段进行表现,“冷暖共勺”“苦难同巢”,感染和打动着观众。诗一般的唱词和舞台语言克服了秦腔唱词中“七字句”或其它有额定字数的传统唱词,把秦腔传统美学,用时尚、用时代审美演绎之后,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得到艺术享受,并从中得到教育。
隐隐的爱情线贯穿全剧,这是所有艺术作品惯用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土生土长的陕西教授周长安对孟冰茜教授的情愫,着重刻画两人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彼此相互支撑的精神力量。两人没有卿卿我我的台词,从最开始的板胡曲,到剧情结尾时的板胡秦腔曲牌相照应,以及都成了双鬓斑白的老人时,周长安赴上海与她相见,彼此无语时的潜台词,到二人相视而开怀大笑,把“情丝织经纬”饰演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绝佳的境界,再次响起的久久不息的掌声就是有力的证明。
孟冰茜可以在黄浦江畔安度晚年,而编剧 这时仍放不下这打动编剧自己的人物形象,干脆一股作气又把她从上海“拽”回西北。观众一丝遗憾在第十次幕启的大团圆中得到弥补。大西北有她的事业、有丈夫的忠骨,有子孙奉献的土地,有“陕西楞娃”苦苦等待,剧情的发展合情合理。剧组谢幕,主角谢幕掌声一次次雷鸣般响起,满场观众徐徐走出来时,正值这个季节的第一次大雨落下,是那么清爽、惬意。
又是一阵夹着雨丝的风迎面拂过,五颜六色的雨具在夜幕雨帘中撑起,剧院广场片刻的熙攘后归于宁静。走进各自家门的商州百姓观众轻轻自语感谢《迁》剧,感谢组织者给的这场戏。
剧院检票口在始进场前一个多小时就被观众拥的水泄不通。那几日老天确有些热,拥挤在门口的人各摇一把扇子,或红或绿,用“五彩纷呈”也不过分,打远处看,像一群蝴蝶在人群中飞舞。入场大门甫一打开,观众“哗”一下就占了剧场大半个池子。只有入场券,没有座位号,神色急切的观众忙着给自己找合适座位的同时又要给亲友占座位,渐渐涌入的人多了,就无选择座位的机会,有座位就行。距演出还半小时,已完全没有了座位,后来者只能站到墙角过道,几分沮丧,埋怨“老道失算”,自以为“不就是一场戏”。来迟了就像赶一次盛宴,只能站着或蹲着了。好在总算看戏了。这些,连主办方、演出方也不曾预料。
在悠扬的音乐中大幕徐徐开启,绿色的城市园林底幕下,欢快的器乐曲中,主人公和剧主人陆续上场。欢乐磅礴的腰鼓使观众由初进场时的嘈杂中安静下来。一出描写、叙述,歌颂当代一知识分子家庭祖孙几代人前赴后继、忍辱负重、热血担当的人格精神和报国情怀的大戏呈现在观众面前。
编剧陈彦先生,广大观众比较熟悉。他是镇安县走出去,在全国叫得响的剧作者。他的三部曲之《迟开的玫瑰》《西京故事》曾在商州演出。这两部作品比较“百姓”,就生活的社会背景,与商州观众的确有许多共鸣之处。我记得当时连演几场,观者无不“啧啧”称赞。而正在上演的《大树西迁》其选材、生活原型来自于都市、来自于知识分子阶层,难免有“阳春白雪”之嫌,不成想,偌大的剧场上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入戏”超出想象。
剧作历史背景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和民族刚刚迎来一个全新的社会时期,百废待兴。以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从大都市西迁内地。跨时代叙事,主人公命运的“戏”透射出的“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正能量的生存理念,把那段历史故事用正剧,正面叙事,以舞台形式表现,紧扣观众心弦,全剧院剧场,除了舞台别无二声。
戏剧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常说的“高台教化”,必须有十分必要的、必有的艺术要求。每一个人物身上故事、正气、正能量,要进行艺术塑造。这塑造除了故事本身之外,舞台语言、唱腔、唱词、演艺人员艺术素质中的生活质地厚度亦不可缺。交大校园塑像,该戏的主要人物苏毅权授,开戏不久便隐身于幕后,观众却记住了舞台上的这个人物,至于现实生活中的苏教援如何,观众可以不去论,而全舞台的故事架构,命运脉线,各个舞台人物围绕的故事都交给了“一号”主人公孟冰茜。当然,一个优秀演员完全把“凉戏”能“演热”。孟冰茜扮演者李梅不愧屡屡获奖。她的演艺演技自不必说。
戏剧艺术受舞台空间限制,有限的空间约定的艺术形式却给了无限艺术的空间。不需要日月星辰,只在幕启幕落间。观众带有几分看“戏流眼泪,为古人担忧”之后,第四次幕启竟在十年之后。道具式人物,杏花一次次出场,个性化语言和形象,挎个鸡蛋蓝子,使观众随着舞台人物自然的进行了时空转换,几分释然,几分欣慰。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终于过去了。观众与演员同呼吸,同苦乐,就连音乐也欢快起来。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把许多中老年观众带回一个时代。那是充满了希望和企盼的一个时期,苏教授的成果被保存了下来,整个校园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观众为人物长嘘了一口气时,剧情却发生了难以预料的反转,儿子小眠要去新疆,这对主人公孟冰茜教授而言,又是一个多么不能接受的事实。一代一代西迁、西迁,这父子们是怎么了?难道这一家就是西迁的命吗?拦不住,为了“国家”的这个大义,孟冰茜没有决意的阻拦。心理冲突达到极限时,小眠随着隆隆西去的火车而去。主人公那段杜鹃啼血般的唱段,观众不由得同情、叹息,却没有忘把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
该剧运用了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进行整块叙事,把人物性格刻画,内心世界的独白,情感历程用独特的戏剧唱词手段进行表现,“冷暖共勺”“苦难同巢”,感染和打动着观众。诗一般的唱词和舞台语言克服了秦腔唱词中“七字句”或其它有额定字数的传统唱词,把秦腔传统美学,用时尚、用时代审美演绎之后,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观众都能得到艺术享受,并从中得到教育。
隐隐的爱情线贯穿全剧,这是所有艺术作品惯用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土生土长的陕西教授周长安对孟冰茜教授的情愫,着重刻画两人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彼此相互支撑的精神力量。两人没有卿卿我我的台词,从最开始的板胡曲,到剧情结尾时的板胡秦腔曲牌相照应,以及都成了双鬓斑白的老人时,周长安赴上海与她相见,彼此无语时的潜台词,到二人相视而开怀大笑,把“情丝织经纬”饰演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绝佳的境界,再次响起的久久不息的掌声就是有力的证明。
孟冰茜可以在黄浦江畔安度晚年,而编剧 这时仍放不下这打动编剧自己的人物形象,干脆一股作气又把她从上海“拽”回西北。观众一丝遗憾在第十次幕启的大团圆中得到弥补。大西北有她的事业、有丈夫的忠骨,有子孙奉献的土地,有“陕西楞娃”苦苦等待,剧情的发展合情合理。剧组谢幕,主角谢幕掌声一次次雷鸣般响起,满场观众徐徐走出来时,正值这个季节的第一次大雨落下,是那么清爽、惬意。
又是一阵夹着雨丝的风迎面拂过,五颜六色的雨具在夜幕雨帘中撑起,剧院广场片刻的熙攘后归于宁静。走进各自家门的商州百姓观众轻轻自语感谢《迁》剧,感谢组织者给的这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