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破茧成蝶奔富路
——记陕西省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经理共产党员赵郡明
文章字数:2342




    文/图 辛恒卫
    盛夏时节,笔者来到“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一排排标准化生产厂房整齐划一,水泥地面干净整洁,四周花坛郁郁葱葱,优美的环境让人感到特别的舒服。据镇安县供销合作联社的负责人介绍,镇安蚕桑产业的振兴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公司经理赵郡明注册的“唐丝路”牌高端丝制品开始销往国内外市场,生产的白厂丝已销往西安、湖北、江苏、广东、浙江及印度国,填补了镇安产品无出口的空白。而公司的正常运营也吸引了群众栽桑养蚕,发展蚕桑产业。
    “陕西青年创业带头人”“丝路中国诚信共建单位”“商洛市外贸工作先进企业”“商洛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赵郡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十几块奖牌。其中的“商洛市扶贫先进企业”奖牌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他在2015年商洛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获得的殊荣。
    “我的成功是县委、县政府、县供销合作联社和县农商行支持了我,是全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支持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党和政府又把我培养成了一名个体私营企业的负责人,我有责任以自己的公司为平台,带动乡亲们发展蚕桑产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赵郡明感慨地说。
    今年刚四十出头的赵郡明,出生在镇安县北阳山下的西口回族镇。少年时期由于家境贫寒,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就蒙生了长大后立志创业致富的种子。20年前,他进入供销系统工作,做过粮油、百货、砂石料生意,一路走来,生意红红火火。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困县,发展蚕桑产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早在乾隆年间,时任镇安知县的聂涛,就组织发动群众依山致富、兴桑养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镇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镇安的蚕桑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量达到1400吨,为了实现“产、供、销、加”服务一体化,解除蚕农的后顾之忧,县上办起了缫丝厂。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缫丝厂生产的白厂丝市场价格一路走低,企业利润逐年下降,致使企业于2005年停产,2007年破产倒闭,500名工人下岗失业。同时,因蚕茧、白厂丝价格的走低,缫丝厂的倒闭,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一部分蚕农开始毁桑还粮,蚕桑基地面积大幅度萎缩。
    2011年,国家开始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镇安“破茧”而出,振兴蚕桑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2011年7月,镇安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振兴蚕桑产业的意见》,提出了振兴蚕桑产业的总体要求、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发展措施等。同时,县上还从2011年开始,每年从财政扶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拿出200万元,用于蚕桑产业发展;从农民创业再就业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以每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扶持养蚕重点户建桑园、购置养蚕设施。
    面对机遇,敢闯敢干,头脑灵活时任镇安县青铜关供销合作社主任的赵郡明,不顾亲朋好友的苦心相劝,父母的坚决反对,毅然放弃自己已顺手的生意,凭着多年在商场上拼搏的成功经验,在县委、县资5600万元,征地50亩,在镇安县午峪沟工业园区注册成立了“陕西镇安百盛茧丝绸有限公司”。赵郡明十分注重企业的经营管理,先后制订完善了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等各项管理制度,在生产生活中严格依据制度办事。在抓产品质量上,从公司成立的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从技术和生产上入手,使自己成为缫丝企业的行家。无论工作怎么忙,他也要挤出时间研究有关资料或到车间学习,白天没时间,晚上加班,直至能熟练操作,顶班上岗。除了自己身体力行跟班学习生产技术外,还坚持定期分期分批组织公司员工到汉中、去安康、赴浙江等几家省内外缫丝厂跟班学习生产技术。关心体贴员工,更是赵郡明公司成功的主要秘诀。公司的130多名员工大都是贫困户家庭的子女,在员工工资的发放上,他总是尽可能地早发多发,从不拖欠。有的员工家庭平时遇事缺钱,向他借钱,从不打折扣,及时解决。员工们说:“跟着赵经理这样的领导干,我们越干越有劲。”由于赵郡明的严格管理和身体力行的示范带头作用,公司建成鲜茧烘干、选剥、缫丝、复整、副产品加工、制绒、丝绸车间7座,4组1600绪自动缫丝生产线和3组织复整生产绒。去年加干茧120吨,生产白厂丝40吨,实现产值3600万元。
    为了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蚕桑产业,走共同富裕之路,赵郡明以自己的公司为平台,在高锋、柴坪、米粮、青铜、达仁、东川等10个镇成立了养蚕专业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采取“四统一”的产销管理经营模式,即统一蚕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经过三年多的科学运作,已基本实现了“降低养殖成本、抵御市场风险、增加蚕农收入、实现蚕农与公司的互利双赢”目标。赵郡明向笔者介绍说,目前,养蚕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已发展到11个,拥有会员1810人,带动全县10镇43个村1.6万户农民从事蚕桑产业,蚕桑面积已达到2.391万亩,其中标准化丰产园1.6万亩,年养蚕已发展到1.5万张,每年户均收入都在4500元左右。帮扶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是赵郡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达仁镇玉泉村是全县的养蚕重点村之一,全村121户群众养蚕,其中有56户贫困户养蚕缺资金,今年3月,赵郡明拿出2万元送到玉泉村,解决了贫困户养蚕缺资金的困难。青铜关镇丰收村残疾人贫困户姚西位,看到赵郡明的公司与农民采用订单收购蚕茧,让利于民,价钱也好,一些农民靠养蚕过上了好日子,他也想养几张蚕,苦于没资金。赵郡明知道了他的难处,主动出资1000元扶持姚西位养蚕,而且考虑到姚西位腿残行走不方便,当蚕茧上市时,公司专门派员工上门收购他的蚕茧。如今,全县不仅贫困户养起了蚕,而且一些外出经商务工的党员、致富能人,也纷纷返乡,加入到兴桑养蚕的行列之中。庙沟镇五一村党员候佑彬,原来在外从事餐饮业,2014年返乡在村上成立了养蚕专业合作社,吸纳会员365名,当年养蚕1596张,创收319万元,户均收入达到8739元。高峰镇养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邢祥森,过去在外从事建筑业,2014年5月返乡流转土地640亩,栽植桑苗36.7万株,带动周边78户群众发展起了蚕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