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清风吹歌绕云飞
 ——记商洛花鼓传承人辛书善
文章字数:3858





  伴随着商洛花鼓《带灯》屡获大奖,即将赴全国巡演,其主题曲《指甲花》被无数手机用户下载为铃声,商洛花鼓又一次被省内外戏曲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热议追捧。明丽、婉约、融汇楚汉文化不同风韵的花鼓音乐的发扬光大,离不开《带灯》的曲作者、商洛剧团一级作曲、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商洛花鼓传承人辛书善。
  用音乐诠释人生
  清晨,水波潋滟、杨柳依依的丹江边,一位银发轻摆、脚步矫健的老人时急时缓,或深思,或轻吟,那是已经76岁的商洛花鼓传承人、作曲家辛书善正在为新戏构思主题音乐。
  1940年9月,辛书善出生在商州三贤乡一户贫穷人家,一岁时母亲病逝。为了躲避战乱,父亲把全家搬到了地隅偏僻的北宽坪,这里山大沟深,上学要跑十几里山路。为使孙子不成白丁,爷爷只好又把他接回了三贤老家。幼时,辛书善与村人一同进城看戏,唱的是《劈山救母》,他被戏里美妙的曲调深深地吸引着,演出结束了,他还沉浸在戏里,手上比划着,嘴里哼哼着,眼巴巴地望着舞台,直到邻居大叔大声吼叫了几声,他才回过神来。
  上小学时,辛书善一边念书,一边背着破背笼,或挑猪草,或捡柴禾,满满的背笼常常压得他立不起身。这时过路的人,不管陌生抑或孰悉,都会主动掺扶他挺直身子,这点滴的微不足道的善举,让少年辛书善早早认知人生。人活一辈子,不只遭遇凛洌寒冬,即便冰雪天,也有无私送柴薪的好人呀!
  1955年春,商洛剧团招生,叔父领着辛书善到剧团报了名,考试时竟顺利过关。次日天刚麻麻亮,爷爷就把他叫醒,打发他把已出嫁的姐姐叫回来,给他缝被褥。直到今天,辛书善还清楚地记得爷爷送他时那沧桑而无奈的面容和姐姐殷殷的叮咛:“既然到剧团去了,你就要安心把事情干好,把人做好,把戏唱好……”
  无疑,苦难的童年让辛书善早早体味到人生的艰辛、人性的悲悯。举凡伟大的能够久远传唱的音乐作品,一如贝多芬的《命运》、刘天华的《二泉映月》等等,无不浸润着曲作者的人生体验。辛书善作品中无论《六斤县长》里的牛六斤、《屠夫状员》里的胡山,还是《带灯》里的带灯等男女主角的唱段,无不再现着人物肢体行为的艰辛和精神世界的大善。正好对应他的名字:书写人生艰辛与善良。
  曲不惊人死不休
  进团后,辛书善先作演员后攻乐器。1961年初,辛书善正式进入剧团乐队,成了一名演奏员。6月,团里又送他到陕西乐团进修学习竹笛。为了不辜负领导的厚望,在西安进修竹笛时,他还千方百计借到了音乐学院的全套教材,如饥似渴地充实自己的乐理知识和音乐理论修养。半年后回到剧团,他便随剧团深入机关、厂矿、学校、乡村演出。
  1964年,辛书善在团里作曲老师的辅导下,开始学习作曲,从勋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开始,习研前苏联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编著的《传统作曲技法》等等。他还迷上了民间音乐,花鼓戏、道情戏、民歌都有涉猎。剧团请来民间老艺人,著名的“花鼓王”刘全兴老人脚扭了,他把老人背出背进,用中草药给老人烫脚疗伤,为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其生活起居,寸步不离地虚心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艺人们倾心教其真传。他还利用假期到商洛花鼓、道情流传地广泛收集素材,有的地方一去再去,那些民间艺人见他如此执着,都豪不保留地给他演唱,给他资料,把他当成朋友,至今他们还保持着联系。
  有一回,他利用下雨天到商州刘湾采访一位老艺人,谁知老人上山放牛去了,他冒着大雨找到老人,把身上的雨衣给老艺人披上,自己只戴了一顶草帽,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听老人演唱,两个人都忘记了天还在下雨,浑身淋得湿透……
  从事戏曲艺术几十年来,辛书善在搜集整理商洛花鼓曲谱、剧目的过程中,先后拜访了商洛7县区110多位花鼓老艺人,收集整理民间上演的花鼓戏抄本、口传剧目100多个、花鼓曲谱几百首。
  仅《商洛花鼓音乐集成》一书,就收录了他搜集整理的花鼓曲谱114首。在长期的戏曲音乐实践中,辛书善认识到,商洛花鼓与其它剧种相比较,除语言差别外,主要是音乐的区别。比如,男女对唱中,同一调式,男角唱时感觉调低,压抑;女角又有挣破嗓门的对高音区的怯怕等等。为了解决男、女声同腔同调不协合的难题,辛书善在多年的音乐创作实践中摸索出“辛门绝技”,得到湖北、四川等地音乐专家的好评与肯定。
  2016年入伏后一个闷热的下午,笔者如约来到商洛剧团辛书善老师家里,只见电脑桌旁摞着一尺多厚的手抄剧本。老人说:“这是几十年来同事们下乡搜集整理的商洛道情的剧本,不把它整理出来出版了,将来遗失了,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人呀!”他的老伴、原剧团扬琴师杨喜梅在灶房插话道:“几年前为出版《商洛花鼓音乐集成》,他累出了病,血糖高到16.5,这两年刚好点儿,又忙呢,不弄出点病心不甘!”辛书善嘿嘿一笑,悄声对笔者说:“她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我在电脑上作曲,哪一句不对了,她还给我帮忙纠正哩!”辛书善历时数年,迄今出版三卷本《商洛花鼓音乐集成》,计约64万字,不仅没有一分钱稿费,而且最初还是用自己的退休工资和借贷支付的印刷费。为了完成书稿,年过七旬的辛书善从零开始学电脑,跟着上二年级的小孙子倩倩“b、p、m、f”地学习汉语拼音。每天,当早霞在东龙山塔顶流红溢彩时,辛书善已早早为孙子备好早餐,严肃、认真地守候一边,等待“老师”餐后检查作业,校正发音……
  作为商洛花鼓的传承人,辛书善称,《带灯》的音乐,他前前后后改了8稿,曲子才定下来!
  商洛花鼓戏唱腔音乐一般包括筒子、小调、八岔3种形式,但是在《带灯》这部戏中,为了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辛书善加入了商洛民间孝歌的精华,丰富了花鼓戏的唱腔。他撰写的理论文章《传统唱腔音乐结构特征》《陕西商洛花鼓〈月亮光光〉的音乐创作》《陕西商洛花鼓简介》等等先后在国家专业报刊发表。
  老人一边说,一边到电脑里寻找他用《作曲大师》软件制作的MD给我听。这是《带灯》的主题曲《莹火虫》和《指甲花》,伴随着深情明丽的旋律,辛书善唱道:“远方飞来小小的莹火虫,装点了田野照亮了夜空……指甲花,指甲花,不香不艳无芳华……”看着老人如痴如醉的表情,听着如同天籁之音的曲调,我想,辛书善不就像那万花丛中的一只辛劳的蜜蜂吗?正是他汲取着这块土地上丰富的营养,融汇了各种花鼓小调的精华,才使得今天的商洛花鼓如大山深处的指甲花,在戏曲百花园里绽放出独特的芳华。
  清风吹歌绕云飞
  1965年5月,商洛剧团分两个演出队分赴基层演出,辛书善所在的演出二队中途被抽调到洛南县参加社教。洛南县文化馆的文艺创作人员写了一个小戏叫《流水传情》,反映的是一个地方遭受旱灾,八方无私支援的故事,这是当时全国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辛书善接到为剧本谱曲的任务后,熬了一个通宵圆满完成任务,演唱后备受当地干部群众好评。此后,辛书善作曲的《六斤县长》在西安人民剧院连续演出50多场次,场场爆满。1983年3月8日,剧组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习仲勋、贺敬之、朱穆之等领导观看后十分高兴,接见演员并合影留念,习仲勋高兴地说:“这是一台好戏,牛县长是个好县长,我看这个戏就是学习,把我脑子里有些问题解决了。”2002年,《月亮光光》上演,辛书善呕心沥血、倾毕生艺术积累为该剧谱曲,省市领导观看演出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说:“《月亮光光》不但剧情感人,唱词优美,音乐更是天籁之音。”
  正是有了像辛书善这样一批默默奉献的文艺工作者,商洛花鼓才有了今天的辉煌。1985年,商洛地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戏剧之乡”。2006年,商洛花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剧团成立60年来,创作、改编、上演的120多部大、中、小型花鼓剧,获得国家级和省、市奖项无数。1979年,商洛花鼓《屠夫状元》作为国庆30周年献礼剧目,荣获陕西省剧本创作甲等奖,被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剧种移植上演;1982年,商洛花鼓《六斤县长》参加全国现代戏年会并获金奖;1992年,《山魂》参加省首届艺术节演出,获得了8个一等奖,并先后参加全国现代戏年会演出和戏曲“金三角”汇演,均荣获大奖;《小官、小贩、小教师》荣获省第二届艺术节铜奖;《情系鸳鸯楼》获得了戏曲“金三角”优秀剧目展演奖;《大云寺》获省第四届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商君商於行》获省建国五十周年展演优秀剧目奖;《月亮光光》先后荣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曹禺戏剧奖特别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中国田汉戏剧奖一等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国家级电视星光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还有《花嫂招郎》《山姑娘》《买时装》等几十部商洛花鼓戏,先后参加了省上数届艺术节以及各类艺术赛事,屡屡获奖。随着《带灯》即将全国巡演,商洛花鼓这个陕南山区的小剧种,必将又一次蜚声剧坛,享誉国内。
  不待扬鞭自奋蹄
  辛书善先生毕其一生钟情商洛花鼓,他笔下的花鼓音乐已进入李白诗句“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所描述的境界。“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刚完成大型花鼓现代戏《带灯》的音乐创作和排练,76岁的辛书善又开始为7场古典剧《紫荆树下》谱曲、配器。那是去年冬季,一个西北风呼呼作响的早晨,老人走出暖气氤氲的商洛剧团的家,在远离喧嚣的丹江边的一户农家小院安营扎寨,开始了新一轮音乐创作的“马拉松”。作为商洛花鼓传承人,就应该代表商洛花鼓音乐的最高水准,他力求出新,自己和自已“闹别扭”。据《紫荆树下》编剧郝忠锋先生介绍,该剧的导演由《带灯》的编剧、导演、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著名导演徐小强先生担纲,男一号则是中国戏剧“梅花奖”两度得主李东桥先生……辛老要尽平生所学,为名导、名演谱写商洛花鼓的新篇章。
  2016年8月,虽然立秋了,古城西安依旧热浪滚滚。辛书善已连续数日,在录音棚指导《紫荆树下》的演员们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