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的伟举
文章字数:6605
盛夏的傍晚,洛南县景村镇景苑移民安置点广场上,和城里一样灯火通明,前来跳舞、健身、纳凉的群众络绎不绝。30多岁的黄金颜刚和丈夫在附近小区上班回来,吃过晚饭后也带着儿子来凑热闹。“搬进移民社区条件好日子当然好过呀,小区里学校、商店、健身器材等城里有的这里都有。”黄金颜乐呵呵地说。四年前她一家还住在深山里,电视看不到,手机没信号,挑水也要跑几公里。路不通,收庄稼只能靠扁担挑、背笼背,外出买东西或看病需要走半天的路程。一到夏秋暴雨季节,是黄金颜一家最提心吊胆的时候,公婆年轻时盖的几间土坯房因为下雨滑坡出现裂缝变成危房。而现在,她住进了124平方米的宽敞楼房,也找到了工作,小儿子上幼儿园就在家门口。
2011年,陕西省敢为人先,开启了敬畏生命的伟大创举——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商洛历届市委、市政府抢抓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先行先试,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克难攻坚,在全省率先掀起了一轮前所未有的移民搬迁工作热潮,结合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初步实现了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面貌大改观的建设目标。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61.5亿元,9万户和黄金颜一样的山区群众,作为政府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受益者,搬出大山,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瞄准“十三五”,商洛又将易地移民扶贫搬迁作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继续带领群众向中国梦绚丽的一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前进……
敬畏生命搬出大山天地宽
陕南的秦巴山区,自古以来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且易发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而地处秦岭腹地的商洛,境内山高坡陡、岩石风化,地理环境与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且分布点多面广,山洪危害极为严重,是全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商洛山区受山河特殊间布、地址构造以及局部异常小气候的影响,暴雨骤降、山沟泥石流、山洪、崩塌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的频繁侵扰,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与瓶颈。
“风突起,云重倾翻天水,狂掀巨浪千万里,洪流吞花蕊……”在商洛,夏秋季节,突发灾害时有发生——
2010年7月13日至18日,陕南发生特大洪涝、地质灾害,造成73人死亡,121人失踪。
仅一周之后商洛,灾情惊动中南海:7月23日,丹凤县竹林关镇打柴沟泥石流,造成2人死亡4人失踪,经济损失3.6亿元;同一天,山阳县高坝店镇高坝店村桥耳沟滑坡6人死亡,19人失踪,经济损失1亿元,10户53间房屋倒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土部和省市领导亲临一线参与救援。
时隔五年的2015年山阳县中村镇烟家沟“8·12”特大山体滑坡,造成8人死亡57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灾情再次引起中央领导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亲自作出批示,省市各级领导全力组织,展开生命大救援……
一边在扶贫,一边又不断上演受灾致贫,“受灾—贫困—扶贫—再受灾—再贫困—再扶贫”的恶性循环在商洛不断上演……
当一次次战天斗地,修路架桥,改善设施,但恶劣环境依然无法改变,在自然灾害面前群众生命财产那么弱不经风的时候,移民搬迁就成了彻底远离危险的治本之策。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00多年前,心系百姓安慰的政治家杜甫仰天长叹,只能成为心中无法实现的梦想。但是,新时期,贫困群众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安居梦却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201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庄严承诺,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扶贫避灾移民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对陕南三市居住在危险地段、生产生活困难的300万群众实施移民搬迁。
这是一项检验担当精神的德政工程。工程浩大,资金紧缺,怎样让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群众自愿搬出来,远离生命危险地段而且生计无忧?
这是一项惠及贫困群众的民生工程。贫困山区本身土地稀缺,如何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让困难群众尽早享受福祉?
这是一项着眼未来的生态工程。移民搬迁后的山地生态能否恢复,是否能如计划所想还一方水土以绿水青山,造福子孙后代?
所有这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一条已有的经验和成型的模式可用,这在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决心!
移民搬迁路,悠悠安居梦……
2011年,商洛市委、市政府不等不靠,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先行先试,规划实施移民搬迁18万户68万人,总用地4.6万亩,总投资388亿元。全市出台《商洛市陕南移民搬迁十年规划》,在六县一区全面展开“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后,各县区党政部门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克难攻坚,扎实开展移民搬迁工作;乡镇干部进村入户,讲解政策,拆旧建新,与移民同吃同住、同悲同喜,用一片真心换取百姓对移民工作的最大支持;受灾害威胁群众不怕吃苦,告别深山,走进移民安置点,垒砖建房,筑起小康之梦……
五年创举筑就广厦千万间
距镇安县城17公里,镇安最大的陕南移民安置点花园移民社区已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了贫困群众生活的“后花园”。村民孙春旺借助移民安置政策,自己花了10万多元就从深山里的西华村搬迁到这里,从此,一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在丹凤竹林关镇江北新区移民安置点,在2010年“7·23”洪灾中被摧毁房子的贫困户卢江深一家5口在政府的扶持下,又通过贴息贷款举家搬迁到竹林关江北新区移民社区,在新区物业上班,由农民变成居民,生活更自信了。“房子整齐漂亮,道路宽畅,绿化也好,路灯、幼儿园等基础设施齐全,最重要的是淤泥充塞的破房,缺水、断路、断电的画面只能出现在我的梦里了。”卢江深激动地说。
以前,柞水县曹坪镇银碗村特困户周国银一家3口住在两间年久失修土坯危房里。政府修建了银碗村安置点,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这辈子不花一分钱竟然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成了该县陕南移民搬迁“交钥匙工程”的第一批受益者。
走进山阳县高坝店陕南移民安置点,楼群林立,整齐划一,现代化产业园区紧靠安置点,鳞次栉比。遭受“7·23”特大暴雨灾害,失去住房的桥耳沟村村民姜启勇,没想到一年之后就住上了81平方米的安置房。搬迁到安置点后,姜启勇最大的感受是,“安全了,心里踏实了,家庭收入高了,心情也好了,孩子就读方便了”。
夜幕时分,走进商南县清油河镇移民新区,广场热闹非凡,有的敲锣打鼓,有的翩翩起舞,还有人在健身器材上摩肩扭腰。搬迁户杨正全高兴地说:“小区附近有超市,洗澡用太阳能,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很多老年人做梦都没想到能有这样的大好事!”
……
走进商洛一处处漂亮大气、设施齐全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谈起“挪穷窝、改穷业、断穷根”,群众打心里说出朴素的话来:“党中央国务院政策就是好,扶持我们不仅能安居还能乐业,我们乡下人和城里人的生活差距缩小了,让我们活得更有尊严。”
从李克强总理视察镇安云盖寺花园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到央视报道丹凤竹林关镇江北移民搬迁社区新生活,商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不断创造着“商洛加速度”的新传奇。下面一组数据,则更直观呈现出“十二五”期间,陕南移民搬迁的发展之快:
2011年,商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着眼绘好十年蓝图、定好五年规划、干好当年任务。当年完成投资23.86亿元,实施搬迁1.6万户6.4万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07个,集中安置1.3万户4.9万人,集中安置率78%,城镇安置率0.6万户2.5万人,城镇安置率53%,分散安置0.4万户1.5万人,分散安置率22%。
2013年,全市完成投资31.9亿元,实施搬迁1.6万户6万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21个,集中安置1.5万户5.6万人,集中安置率90%;城镇安置1.2万户4.6万人,城镇安置率75%;分散安置0.15万户0.5万人,分散安置率10%。
2015年,全市完成投资35亿元,实施移民搬迁2万户7.74万人,建集中安置点87个,集中安置1.9万户7.2万人,集中安置率97%;城镇安置1.9万户6.8万人,城镇安置率97%;分散安置0.07万户0.27万人,分散安置率3%。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61.5亿元,实施移民搬迁8.9万户33.7万人,分别占十年总任务的49%、49.5%。共建集中安置点730个,安置7.8万户29.2万人,集中安置率88.5%;城镇安置6.4万户22.3万人,城镇安置率71%。其中地灾搬迁2万户7.3万人,占应搬任务的80.1%;洪灾搬迁1.4万户5万多人,占应搬任务的80.7%;贫困户搬迁4.8万户18万人,占应搬任务的41.4%;特困户搬迁8080户15352人,占应搬任务的65.9%。
2011年度考核获得一等奖,2012年度和2013年度考核获得二等奖,2014年年终考核位居陕南三市第一,2015年居陕南三市第一。
六项举措商洛样板出成效
去年12月17日,《陕西日报》以《商洛: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移民搬迁战》为题,进行了深度报道;今年1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对商洛市移民搬迁进行专题报道;今年4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又以“移民搬迁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商洛移民搬迁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反复摸索,总结经验,成效显著,相继引起了中省各大媒体的关注,
今年年初,省上在商洛召开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观摩现场会,商洛市2015年度移民搬迁工作以100.5的高分位居第一,省政府通报表彰并奖励600万元。副省长庄长兴对商洛市移民搬迁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赞扬“商洛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移民搬迁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做法十分生动,经验弥足珍贵,体现了‘严和实’的工作态度,值得借鉴和学习”。
五年的探索实践,商洛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特别是“两灾两困户”搬迁、5000户大型县域集中安置区、精细化管理等工作都走在陕南三市前列,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位一体”,确保群众搬得出。围绕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移民搬迁“三位一体”目标,商洛坚定决心、坚持标准、坚定不移抓推进,高点起步、规范提高、破难攻坚抓创新。高起点编制完成《商洛市陕南移民搬迁十年规划》和《“十三五”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形成市县镇有规划蓝图、有数字沙盘、有总规详规。认真测算搬迁人口、资金、土地“三笔大账”和住房建设、设施配套、征地补偿“三项支出”,采取中省市县补助、农民自筹、项目整合、市场化运作“四条渠道”,足额筹措搬迁资金。围绕水电、道路、学校、医院、垃圾污水处理等大小配套设施,与安置房同步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舒适宜居的新社区。五年来,集中安置点新修道路192.3公里,架设电力线路361.8公里,铺设用水管网956.3公里,新建改造中小学校13个、幼儿园27个、卫生室82个,搬迁群众出行、用水、用电、通讯以及子女上学、医疗等问题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个靠近”确保群众稳得住。坚持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园区,和安全第一的原则,逐点进行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环境影响评估,科学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确保群众居住长久安全。积极推行城区以集中上楼安置为主、集镇以统规统建为主、山区以跨区域安置为主的“三为主”安置模式,实行“大点引领、小点做大”的原则,以竹林关等12个5000户大型县域集中安置区为引领,重点建设50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从严审批100户以下安置点,以搬迁拉动城镇发展。积极整合社会存量资源,探索推行商品房、镇村改革闲置房、棚改安置房和移民搬迁安置房“四房”打通模式,回购保障房、商品房7548套安置搬迁群众,缓解建房压力。
“三个着力”确保群众能致富。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和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着力发展致富产业、着力创造就业条件、着力强化技能培训,逐安置点、逐搬迁户制定产业计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1000余家,实现互利共赢。实施产业园区及企业用工安置一批、城镇经商安置一批、劳务输出安置一批、社区服务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的就业规划等“四个一批”安置,解决移民就业9.2万人,确保了户均一人就业目标。充分运用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等载体,逐对象开展种养殖、加工、建筑、电子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搬迁群众致富技能。从提高搬迁户家庭持续发展能力入手,以搬迁户家庭应届高中毕业生为重点,实施免费读职院项目,2015年全市89名搬迁户子女免费就读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三个严格”确保搬迁规范到位。严格执行政策、严格搬迁程序、严格工程管理,把占地面积、建房面积、单位成本、群众出资作为严格执行政策的四条红线,集中安置建房面积不突破125平方米、分散安置不突破140平方米,建安成本不突破1200元每平方米,户均占地不超过0.2亩,让群众少出钱、迁新居。严格“本人申请、三级评定、审批备案、协议搬迁”的工作程序,建立搬迁对象信息库,做到“市上有中心、县上有台账、镇上有名册、户有明白卡”。实行搬迁年度计划和轮候计划,优先搬迁受地质和洪涝灾害威胁的农户、优先搬迁特困户,对特困户按照50平方米标准建房,实行“交钥匙”工程。五年来,3.3万户彻底摆脱地质和洪涝灾害威胁,占应搬迁“两灾户”总数的80.5%;8080户特困群众免费迁入新居、占特困户总户数65.9%。统一实施主体、由县区政府主导,统一项目管理、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统一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账管理,统一建设时限、安置点建设必须在两年内建成入住,统一建设风格、打造各具特色的居民小区和新型社区,统一分配办法、确保公平公正。
“三个推进”注重后续强管理。推进移民搬迁决算审计,推进专户管理,推进社区服务。严格执行移民搬迁各类资金专户归集、集中管理,建立完善县区、镇办集中安置点工作台账,明确搬迁类型、安置地点、资金补助标准等事项,按项目建设进度和时间节点及时拨付各类补助资金,切实保障资金规范安全使用。加强集中安置项目竣工验收、决算审计和建房成本核定,对各县区2011年—2014年度竣工项目进行清盘审计,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集中安置点建成社区服务中心73个,把搬迁群众纳入社区管理,探索组建移民搬迁物业服务公司,优化物业管理服务,促进居住集中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市化、农民市民化。
“三个强化”,全力推进移民搬迁。在移民搬迁工作中,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督查考评、强化奖惩兑现。全面落实“县区委书记担责、县区长挂帅、常务副县区长主抓”的强势推进机制,推动县区升格组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机构,明确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严格执行市纪委、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移民办“五部门”联合督查工作制度,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排名、一季度一通报一点评”,逐月在《商洛日报》、广播电视台公布县区进度和排名,实现督促检查高频率、全覆盖、常态化。实行“季度点评、专项视察、年底交账”的考评研判机制和“红旗奖励、黄牌警告、流动管理”的奖惩兑现机制。每季度召开全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点评会,对考核第一的县区奖励500万元,年度综合考核加5分,对排名最后的县区实施黄牌警告并全市通报批评,年度综合考核扣5分。季度移民搬迁点评会,极大地激发了各县区抓移民搬迁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
易地搬迁给力脱贫攻坚战
贫穷,是文明社会的顽疾。消除贫穷,是执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站在“十三五”这一新的历史节点上,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全面建成小康梦,而今正如地平线上跳动的朝阳,喷薄而出。
新时期,扶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怎么办?
“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包括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在内的扶贫攻坚计划,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将这部分人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上,多次指示,“要分类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脱贫措施。
新时期要有新思路。扶贫攻坚关键时刻,陕南移民搬迁唯有乘势而上,方可大有作为!
面对“十三五”,商洛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省上决策部署,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拔穷根”的主战场,将易地搬迁和推进新城镇建设以及现代产业园区结合起来,既注重“搬得出、稳得住”,也重视“能致富”和产业支撑,实现政策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维的预期成效,走出一条适合于商洛山区易地搬迁促群众脱贫的好路子。据悉,商洛以安置房和配套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后续管理、搬迁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力争在2016年到2020年,投资210.6亿元实施移民搬迁9.7万户34.5万
人,集中安置率、城镇安置率、上楼安置率分别达到85%、60%、85%以上,全面完成陕南移民搬迁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作为多年名列全省前列的商洛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先进市,将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真抓实干,谱写新时期商洛移民扶贫搬迁的新篇章,让美丽幸福小康商洛早日到来!
策划:章荣超 组稿:商洛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