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
文章字数:3383
初秋时节,在丹凤县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处处闪现着党员及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为民解困、帮民致富的感人场面。
走进丹凤,一排排整齐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旅游景区人头攒动,“六大人家”农家乐生意火爆;边远山区平整通畅的公路两旁核桃基地、药材基地、养殖大棚从车窗边闪过……
在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丹凤县将财力、物力、人力顶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前沿,誓以决绝恒心和坚定毅力“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日前,记者深入丹凤探寻脱贫攻坚壮举,目睹了城乡的的新变化、新气象,感受到了干群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的豪迈气势。
“十指抱拳”:合力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
丹凤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千百年来与贫困相伴。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打出的“一切围绕脱贫、一切为了脱贫、一切服从脱贫、一切服务脱贫”的大旗下,丹凤从城区到乡村,处处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该县提出:“2018年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6138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贫困县‘摘帽’。”这是丹凤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丹凤县结合县情量身定制了产业脱贫、搬迁脱贫、就业脱贫、能力脱贫、生态脱贫、教育脱贫、救助兜底脱贫、包村联户脱贫“八大举措”全面发起对贫困的“总攻”。加强村级道路畅通、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乡村旅游扶贫、农村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基本农田建设、电商扶贫等“八项重点”工作。并建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机制、脱贫攻坚政策支持机制、脱贫攻坚资金保障机制、脱贫攻坚动态管理机制、脱贫攻坚行业部门联动机制、脱贫攻坚督查考核机制“六项机制”,加上前面所提的一个总目标和打牢贫困户识别和脱贫规划制定“两个基础”,这就是在丹凤扎实推进的脱贫攻坚“12886”模式。该县今年围绕这一模式,策划包装了产业扶持、生态补偿、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兜底保障、基础设施等十大类扶贫项目83个,年度投资46亿元,已开工71个,完成投资7.72亿元。
该县从机关单位选派驻村工作队148个,抽调干部3060名驻村包户,全县干部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普通干部,按照县级干部包5户、科级干部包3户、一般干部包1户的要求,包扶干部与贫困户签订承诺书,实行“双向承诺”机制,明确干部包扶职责,同步落实贫困户配合责任,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和包扶干部对贫困村、贫困户帮扶的全覆盖,做到“人换户不换、任务变目标不变、不脱贫队伍不散”。同时,县镇机关机关选派了89名优秀后备干部以“第一书记”身份派驻村上当“村官”,以更好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明确了党政第一责任人职责,实行四套班子“一把手”和县委常委包镇办、县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脱贫制度。做到每个村“一名领导包抓、一支工作队落实、一名科技特派员和一名“第一书记”指导协助的“四有”联合攻坚,实行月督查汇总、季排名通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机制,并层层签订了脱贫“军令状”,把脱贫攻坚列为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及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干部选拔任用与脱贫攻坚实绩挂勾,以此促进脱贫攻坚打开新局面。
“精准施策”:产业为贫困户有效“造血”
丹凤县把培育地方优势产业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着力点”,做强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品,推进规模经营,以产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产、增收。
在产业脱贫中,该县通过建设肉鸡、核桃、中药材、劳务等十大产业基地,探索“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电子商务”+贫困户五种推进模式,实现产业脱贫8344户29595人,占脱贫人口的43.9%。今年,该县着力提升华茂、民乐、万湾等8个省市级园区,新建核桃、药业、茶叶、大鲵4个特色园区,示范引领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带动全县产业脱贫项目化。特别该县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试点县以来,依托陕西华茂牧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肉鸡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争取省300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支持,找准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利益结合点,推行“政府(省供销集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发挥华茂公司全产业链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带动作用,确定了利用3年时间、用好3000万扶贫资金、扶持900户贫困户、带动3000名贫困人口在肉鸡养殖产业链脱贫致富的“3393”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新建标准化养鸡大棚44个,建成散养鸡合作社3个,已有72户305人在养殖基地就业、57户100人在产业链上就业,人均增收2800至3500元;落实214户691人进入散养鸡专业合作社,203户贫困户与华茂公司达成散养鸡养殖合作协议。丹凤的民乐集团公司大力推行“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等途径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该企业已带动688户在其产业链上就业,其中贫困户341户,残疾人83户,总带动就业人数450人,其中贫困户110人,残疾人34人。
丹凤县配套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扶贫政策,通过创新抵押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互助资金投融资机制,对有发展条件和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户提供小额、短期、免担保免抵押的担保贷款,并全额贴息。鼓励贫困村推行“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将贫困户吸纳为互助资金协会会员,由专业合作社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方向问题,由互助资金协会解决贫困户的资金周转问题。
该县“十三五”计划发展产业脱贫8344户29595人。截至今年6月底,该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6824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06个,发放扶贫信贷资金12633万元,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7000人、劳务输出6000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000人。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608个,新发展微型企业18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精准发力”:确保每个贫困户如期脱贫
在丹凤县竹林关村江北新移民新区,家住该镇石槽沟的陈平通过移民搬迁彻底摆脱了世代居住的大山沟,并在移民点一期的一楼自家的门面房开了一家小超市,日子过得安静祥和。
丹凤县抓住国家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机遇,将其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实行与推进城镇化工作“接轨”,让贫困户下山入川直接进城镇,确保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十三五”期间,该县计划易地搬迁脱贫7334户25553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41.8%。2016年,该县围绕2403户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目标,按照靠城、靠镇、靠园区和集中搬迁、大点搬迁、上楼搬迁以及统规统建集中安置、城镇化安置、楼房安置为主、避灾安置优先的工作思路,坚持“五保户”民政共建安置、“两困户”小户型和“交钥匙工程”中心镇安置、一般搬迁户自由选择的安置原则,全面落实易地扶贫移民安置任务,在建集中安置点12个。目前,该县建成了商镇老君、竹林关镇江北2个5000户和龙驹寨街办赵沟村3000户大型集中安置点,在峦庄、棣花、武关、寺坪等中心城镇还建设了小户型集中安置点。在竹林关镇江北省级易地移民搬迁示范点和商镇老君大型集中安置点建设中,按照陕南移民搬迁、产业园区、脱贫攻坚、小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五位一体”模式,让广大贫困户放下锄头进工厂或者从事三产服务,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该县顺应中省建设美丽乡村新的战略要求,按照靠近骨干道路、靠近城镇的原则,将全县155个村划分为5个精品村、10个特色村和140个宜居村,实现了扶贫由点到面的延伸,“修通”贫困村与美丽乡村的路径,使贫困户直接“进入”美丽乡村。
在脱贫攻坚中,突出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用足中央惠民政策,着力推进从学前直至就业的“一条龙”帮困机制建设,全面推行贫困户子女学前和高中免费教育。整合培训资源扶智,促进贫困户向职业农民转型。通过利用生态保护工程资金将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发放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力度等举措,让贫困人口分享到改革的红利。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政府全额出资参加合疗,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采取新合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四个渠道,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免费医疗。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行兜底救助。对于没有自救能力的城乡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五保”供养范围,加大敬老院、幸福院、光荣院和失能老人公寓楼等设施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对孤、残贫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确保应保尽保、全覆盖。
精准脱贫的嘹亮号角响彻丹水凤山,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强劲活力在这里升级迸发,一项项攻坚克难的有力举措,一个个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极大地提振了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