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灵魂的洗礼
文章字数:3944
蒋正治,男,35岁,中共党员,博士,商洛学院团委书记。2013年7月到2016年7月参加陕西省第七批援藏工作。援藏期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西藏自治区优秀援藏干部等荣誉称号,充分展示了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8月28日下午,在商洛学院团委办公室,我见到了刚刚从西藏回来的蒋正治。当时,他刚给妻子过完生日宴,因为在西藏待久了造成心肺肿大,不敢喝酒,才借机回到了办公室。
1981年出生的蒋正治,虽然年纪不大,却在学生中拥有极好的声誉。除了文学素养深厚、古典文学功底扎实之外,学生们还普遍认为他认真负责,能把古代文学故事揉合在生活事件里,如同说相声“抖包袱”一样讲得趣味盎然。
一讲起在西藏的经历,他眼镜后面的眼神却一下子飘得很远,仿佛在遥望一个超越生命的神圣的地方。
报名援藏
2013年的一个机缘,让蒋正治得知了援藏这件事。作为一个刚刚三十岁出头,已经来陕十年,觉得自己急需锻炼的年轻人,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西藏的条件艰苦,这他知道,但他觉得自己来自湖南农村,再大的苦也抵不过村里的苦。
去西藏之前,蒋正治给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因为2012年,第六批援藏干部里,陕西宝鸡的张宇同志在担任阿里地区噶尔县县委书记期间,刚刚因公殉职。妻子那时候整天哭,闹死闹活不让他去,但自己既然作出了决定,就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担任团委副书记的他,把经常在一起聚会、文笔比较好的几个学生干部召集起来,像写遗嘱一样和他们聊,希望他们能够写文章“悼念”一下“万一出了事的老师”。谈起那个时候的自己,刚刚从西藏回来的蒋正治丝毫没有觉得可笑,因为阿里真的“太苦了”,是“视觉上的天堂,身体上的炼狱”。
生命的挑战
蒋正治给笔者翻看他手机里的照片。图片里的阿里特别美,干净、旷远,有巍峨的神山冈仁波齐、雄伟的古格王朝遗址,有碧波荡漾的圣湖玛旁雍错、水草丰美的班公湖,有鬼斧神工的土林奇观、如林耸立的积雪壮景,还有与之最和谐的生命藏羚羊和野驴。这就是“藏西秘境,天上阿里”,美好的自然风光、永远湛蓝的天空给予我们对于西藏最神秘的想往。
然而,身处其境的时候,“援友”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西藏。经过严格体检,还需要20多天的适应,每天什么都不干却如同背着40多斤沙袋的体能重负,让每一个刚到这里的人意识到,光是努力地活着,就已经是在积极地奉献了。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氧气稀薄、气候恶劣、大风大雪,人们戏谑地称其“晚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每年仅6月到9月温暖一些。而在蒋正治给笔者看的照片里,阿里的6月还下着大雪。和蒋正治一批前往西藏的44个“援友”,先克服巨大的高原反应,再征服严寒。除了由于西藏污水处理系统的不完善造成饮用水污染,要自己买矿泉水喝之外,蒋正治还要每天步行几里路去提生活用水,提一次必须休息好几回。房间里没有暖气,就买回“小太阳”取暖,但阿里电费昂贵又经常停电,“小太阳”其实是经常不舍得用的。蒋正治又买了电热毯,把床暖热之后盖三四床被子取暖。
蒋正治说,到了西藏,他最害怕的是野狗。因为藏民特别善良从不打狗的缘故,阿里遍街遍野都是野狗,它们特别放肆,时不时地攻击人。他买了伸缩棍和强光手电筒随身带着,像防狼一样防野狗。
阿里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不是没有理由的。“援友”们在赶赴阿里之前,在西安接受了3天的培训,“老援”(上批援藏的同志)们向大家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蒋正治说,当时没有被讲轻松,反而更害怕了,而自己一再进行的心理建设到了阿里之后更是遭受了新一轮的挑战。“援友”们一次次地听到噩耗:在拉萨工作20多年的某教授来阿里不到3天就因为脑水肿引发脑出血死亡,某单位40几岁的工作人员去趟卫生间便再也没有站起来……
在氧气稀薄、经常八级大风、10月15日以后就结冰的酷寒天气之下,“援友”的身体有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免疫力下降却又不敢感冒,感冒颗粒和心血管疾病药物随身携带;低气压造成视网膜病变,视力模糊;因为嘌呤代谢障碍引发不同程度的痛风;长期缺氧引发的头疼耳鸣、鼻出血、失眠等等。蒋正治除了一次额头上的深度晒伤之外,情况还算好,但还是患上了心肺肿大的毛病,并伴有至今不愈的失眠。在阿里援藏的每个人,都尽可能地保护自己身体不受更大程度的病痛,以躲避死亡之灾。
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援友”之间更加拧成了一条绳。同批次奔赴阿里的44人里,有30多个聚集在一个镇上。和蒋正治较近的四五个人,变成了一个浓情厚谊的小“家庭”。大家在工作之余,时不时地聚在一起做陕西菜,因为藏民的饮食基本就是低气压条件下不能煮透的泛着血腥的牛羊肉和“援友”们大多喝不惯的酥油茶,仅有的蔬菜也是在政府的高额补贴下少量栽种的非常昂贵的大棚蔬菜。所以,每当大家吃到少有的青蔬,都特别开心。普通的陕西包子和蔬菜,成了大家聚在一起的理由和“礼物”。
蒋正治赴阿里之后,担任的援藏工作是中共阿里地委党校教员,负责中共阿里地委党校《“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发扬孔繁森精神,推动阿里快速发展》《曾国藩成功之道对领导干部的启示》《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改善党群关系》《学习焦裕禄、孔繁森精神,争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努力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专题的授课任务,并担任“2013年秋季第二期科级干部培训班”“2014年第二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2015年乡镇党委书记培训班”“2016年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专题培训班”等班级的班主任。
去阿里之前,蒋正治在商洛学院担任团委副书记,主要讲授古代文学方面的课程。从无比熟悉、苦心钻研的古典文学里抬起头,望向实实在在的党员教育培训,角色的转变很重要,授课之外的空余时间,蒋正治一直都在学习政治理论,大量阅读《人民日报》《求是》等党报党刊,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发表重要讲话汇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摘编》等书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授课之外,蒋正治还先后应邀给阿里地区地直部门科级以上干部和公安处、军分区、边防武警支队、老干局、交通局等十多个机关单位宣讲“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等。两千多人次的听众,昭示着他出众的授课能力。
抵抗孤独
“援友”的小家庭可以偶尔聚一聚,远在商洛的小家庭则是遥不可及的,每当寒风如野狼嚎叫般袭来,巨大的寂寞和孤独就如影随形。对蒋正治来说,其他困难过了一年多就基本克服了,唯一存在的就是孤独感。别的“援友”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搞摄影,没有这些喜好的蒋正治便时时形单影只。他给笔者看了自己在西藏时阅读的一整套《资治通鉴》,厚厚的18册古文,被他以每周一册的速度啃了下来,除此之外一起被攻克的,还有《史记》等古籍。然后就是练字,他先是在帖子上临,接着自己写。等从西藏回来的时候,蒋正治的毛笔字已经可以送给别人做礼物了。
援藏干部的岗位职责完成之后,党校里每个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维稳”。女同志值白班,男同志值夜班。阿里的漫漫长夜很难熬,蒋正治始终克服不了值班室里的腥膻气味,经常一夜不眠熬到天明。
藏民深情
援藏期间,蒋正治结对帮扶了孔繁森小学的学生扎西次仁,还资助了一户贫困家庭。在藏历新年的时候,他到噶尔县狮泉河镇森格居委会、藏布居委会走访慰问,代替党校给群众送去一份爱心。
由于很多藏民都不会讲普通话,党校公务人员与藏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经常靠“歌舞”。蒋正治给笔者看了一个视频,外表几乎看不出差异的藏民和援藏干部围成一个圈,在佛教意味浓厚的藏族舞曲里载歌载舞,互诉深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透明的微笑,那是在繁华的城市和觥筹交错的人际里看不到的坦诚和真情。
蒋正治还给笔者讲了一个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故事。有一天,住在二楼的蒋正治收到从内地邮寄过去的《资治通鉴》,在一楼签收时沉重的书籍散了一地。爱书的蒋正治正准备去捡,却被值班室的藏族大爷拉到一旁。满脸胡须的藏族大爷不说话,把掉在地上的书快速揽起装到袋子里,给他扛上了二楼。藏民大爷50多岁了,因为语言不通,平时没怎么和蒋正治说过话,这一次的意外帮助,让蒋正治感觉到了藏民大爷对自己的认可,并深深体会到了自己在阿里工作的价值。
最痛苦的日子
生存的难,孤独的苦,无时无刻不在蚕食着蒋正治的意志,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在阿里的冰河上单膝跪地拍过照片,喻示自己不会屈服,但后来家里发生的事情却让他近乎崩溃。父亲车祸、妻子动手术、孩子高烧……一系列的家庭困难纷至沓来,让远在阿里的他时时不得安宁。
向笔者讲述这些事情的时候,蒋正治平静的语调中饱含的情绪是低沉的,镜片后边的眼睛里,也能够看到他极力想要隐藏的泪花。他说,那个时候,他真真切切地想要放弃了,自己的苦可以忍,家人因为自己这样,他不忍心。那个时候,对于他来说,才是真正的度日如年。“好在最后,一切都挺过来了。”
载誉归来
在蒋正治援藏的这三年里,陕西省共派出长短期援藏干部160多名,在教育、医疗、水利、交通、旅游、工商、农牧、广电、国土等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对口支援工作。他们创造性地开展援藏工作,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普遍赞誉。蒋正治作为其中的一名普通教员,踏踏实实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能量,先后多次被授予“陕西省优秀援藏干部”“中共阿里地委党校优秀教师”“中共阿里地委党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共阿里地委党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受到隆重的表彰。
对于这些,蒋正治是这么说的:“很多人都认为援藏就是去镀金镀银,回来就能升官加爵,只有‘援友’自己知道,我们在阿里这片土地上的经历,是真正的灵魂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