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增收才是硬道理
——丹凤县实施精准脱贫系列报道之三
文章字数:2604
  深秋的丹凤县武关镇段湾村,层林尽染,五彩斑斓。9月27日,踏着秋雨过后的泥泞山路,不时听到母鸡产蛋后得意的鸣唱。在县委宣传部的帮扶下,沈庄组女青年唐秀梅今年4月规划建设了占地500多亩的良质原生态乌鸡养殖场,注册了专业合作社,吸纳2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扶贫贴息贷款和“借鸡还鸡”的方式入股入社,形成了产、供、蓄、销和分红一整套运作办法。唐秀梅,这个倔强而又能干的湘妹子,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计划尽快将产业规模提高到饲养乌鸡5万只,每年经济效益将达到50万元以上,将会带动更多乡亲一道增收。”
  9月28日,商镇北坪村党支部书记周敏,带领我们参观了他家楼顶的光伏发电设施。一米见方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一字排开,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周敏介绍说,近段时间天气不算很好,今年已有上万度电并网销售,平均每月增收近千元。在周敏等人的带动下,北坪村16户群众在市发改委包村扶贫干部的指导下搞起了光伏发电。村上还成立了龙江水果专业合作社、香王核桃专业种植合作社,贫困人口家家都有稳定可靠的增收项目。
  蔡川镇太子庙村掩映在大山深处,全村104户贫困群众。包扶单位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协助村上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特色苗木、扩大特色种养。在党员干部的直接扶持和指导帮助下,贫困户何根喜引进了200多只飞鼠,阮建军栽种了21亩白皮松,雷雪峰饲养了80多头生猪,成为发展脱贫产业实现稳定增收的身边典型。在太子庙村,320名青壮年劳力常年外出务工,贫困群众致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按照“五个一批”精准脱贫要求,丹凤县根据全县贫困户分布情况,以及历年来脱贫返贫实际,提出提前一年实现全县脱贫目标,逐年度分解6.1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县上规划今年实现2.11万人稳定脱贫,其中通过产业发展脱贫10957人,通过易地搬迁脱贫9334人,通过生态补偿脱贫3355人,通过教育助学脱贫7498人,通过政策兜底脱贫6684人。
  目标任务明晰之后,丹凤县委系统总结了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求广大基层干部把思想摆正,准确把握扶贫开发工作规律和方法,坚决克服盲目冒进,妄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症”和无所作为,幻想让时间去脱贫的“拖延症”;把责任分清,坚持党建领航、书记主抓,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干部主战、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把工作做实,逐镇逐村逐组逐户建立帮扶台账,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工作要求,落实具体帮扶措施并取得实效;把作风抓硬,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督促检查,努力锻造一支拉得出、留得住、敢担当、能奉献的干部队伍,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确保脱贫的良好氛围。
  丹凤县扶贫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共选派89名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抽调3060名干部组建了148支驻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同时,华茂牧业、东兴药厂等18家企业积极参与包村扶户工作。在龙驹寨街道办事处和庾岭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也主动包扶一定数量的贫困户,包扶效果十分明显。县总工会在返乡农民工中实施养蜂项目,目前全县养蜂2200多箱;县经贸局和团县委依托农村淘宝项目,积极开展电商扶贫;市国税局在庾岭镇塔尔坪村探索“互联网+”扶贫模式,建成了信息扶贫光网工程……
  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视角来看,扶贫、脱贫,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扶贫效果、脱贫效果,最终都统一于贫困群众的具体增收实践。数据表明,截至8月底,丹凤县共投入扶贫资金6.64亿元,实施113个扶贫项目,先后有1.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在丹凤县委书记郑晓燕包抓的武关镇毛坪村毛垴组,我们见到了正在屋旁的蜂箱边忙活的贫困户明安福。明安福一家5口,子女外出务工,老人家经营着8亩茶园,还养了35箱蜂,今年至少增收两万多元。“就说这些蜂吧,都是这两三年上山收养、滚动繁育的。我摊的,就是这些蜂箱,还有功夫。只要勤快肯干,蜜蜂也愿眷顾。挣钱、增收,才是我们摆脱穷困的硬道理。”明安福的话语朴素之极,却说出了大多数贫困群众的共同感悟。
  “十三五”期间,丹凤县规划易地搬迁脱贫7210户26856人,占到农村贫困人口的43.9%。今以以来,县上按照靠城、靠镇、靠园区“三靠近”,集中搬迁、大点搬迁、上楼搬迁,统规统建集中安置、城镇化安置、楼房安置为主、避灾安置优先,坚持“五保户”民政共建安置、“两困户”小户型和“交钥匙工程”中心镇安置、一般搬迁户自由选择的安置原则,按照同步设计、同步招标、同步施工、同步决算的“四同步”要求,全面启动了12个集中安置点建设,竹林关江北新区、商镇老君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探索走出了一条陕南移民搬迁、产业园区、脱贫攻坚、小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五位一体”模式的新路子。
  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初步实现了贫困户增收产业化。在每栋安置房一楼配套建设商业门店,供搬迁群众发展个体经营。依托桃花谷景区、中国秦岭飞行小镇、恒大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保证每户贫困移民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依托华茂现代农业产业园、凯农魔芋精粉加工等龙头企业,有效解决了贫困搬迁户土地流转及务工问题。在各个易地搬迁移民小区,人居环境实现了便利化。通过完善移民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医院(卫生室)、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设施,广大贫困户转变了生活方式,华丽转身成为市民。移民小区还实现了公共服务社区化,丹水社区成立了党支部,集社区管理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图书阅览室、体育健身室、警务室等功能一体,探索“迁入地管人和房、迁出地管林和地”管理模式,让移民户享受到优质的社会化服务而加快融入城镇;成立了社区物业公司,解决移民户日常用水、用电、小区保洁、公共设施维修等生产生活需求。
  在丹水社区十字绣协会,我们看到十几名妇女正在刺绣。社区干部告诉我们,每件绣品的市场价格都在300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这个协会出售了115件绣品,销售收入38万元。随着大批移民群众搬迁入住,丹水社区不少男性劳力都在附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计,为了发挥农村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长处,社区组织成立十字绣协会,指导帮助600多名妇女掌握了一技之长。目前,已有228名妇女加入十字绣协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编织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据了解,丹凤县已经组建了15个类似丹水社区十字绣协会的移民家庭妇女参加的产业协会,2000多名妇女群众通过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餐饮门店和种植、养殖业,有效增加了家庭经营收入。她们不仅搬了出去、住了下来,而且还能增收、还能发展。对于未来,她们想得更多的,是新的希冀、新的憧憬。(本报记者 刘少鸿 贾鹏里 通讯员 周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