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设施树旗 民企联动 产业升级
省委办公厅:扶贫扶出商州样本
——来自牧护关镇香铺村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文章字数:3941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
  早晨6点,李宏升穿着早就准备好的羊毛衫和夹克,但还是难以抵挡秦岭高海拔的寒气。他紧裹着衣服,挨家挨户地敲门叫人,不停地拨打施工队电话。
  李宏升是陕西省委办公厅驻商州区牧护关镇香铺村包扶干部,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他是“总司令”,1000多村民都跟在他后面,他把“枪”指到哪,群众就往哪里“打”。
  香铺村的底子太差,全村的“留守”人员靠天吃饭,传统耕作。截至2015年底,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98户1065人,其中贫困户115户418人,人均收入2600元。经过脱贫攻坚工作队夜以继日的科学规划、筛选产业、统筹推进,香铺村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致富产业如雨后春笋,群众的精气神提到了空前程度。据测算,到2016年底,全村人均收入达3600元以上,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
  识别精准寻根“治病”
  扶贫先要强基础
  巍巍秦岭划分了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牧护关镇是商州区唯一黄河流域的乡镇,香铺村地处该镇高寒边远的一个山村。全村6个村民小组,298户1065人,耕地1100亩,贫困户占115户41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94户372人,低保贫困户16户41人,五保贫困户5户5人。提起这里过去的贫困状况,所有的人都摇头叹息:“石板房,烂土墙,泥泞小路如羊肠。四季溜的稀糊汤,房前屋后乱又脏。春夏耕种秋冬荒,收入全凭猪牛羊。娶不上媳妇难配郎,改变贫穷没指望!”
  香铺贫穷,人所皆知。“扶贫先要弄清原因,找准病根,不能忙抓瞎,扶就扶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商州区委书记张盈安的一席话,说到了贫困户的心坎上,更为扶贫工作队干部指明了方向:“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有无病残躺在床,六看圈里猪鸡和牛羊。”识别贫困户,“六看”更精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对于两年前初来乍到的李宏升来说,香铺村的状况令他吃惊:“没想到这里的条件这么差,底子这么薄,农民这么苦!”怎么办?这么扶?开会一开就是通宵,所有良策记录在案,方案一套比一套科学。“香铺村就像一个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开什么药方,必须得把准脉,下准药。”他说。
  按照商州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工作队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种渠道”“四个施策”和“基础设施保障、特色产业支撑、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转变、旅游产业形成、集体经济发展、精准帮扶聚力”的脱贫攻坚发展思路,成立了省、区、镇、村四级包扶工作领导小组,随时研究和处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就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商州区持续给力,再次提出了“三创三联三带动”扶贫工作模式。“三创”即创新思维:“经济经得起算,房屋经得起见,项目经得起验,资料经得起看”;创新机制:“脱贫长效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生活与工作机制,民主协商机制”;创新举措:“纵向用力,横向用力,同向用力”。“三联三带动”即“联企业带动贫困村产业升级”;“联产业带动贫困村脱贫摘帽”;“联新生产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
  创新扶贫思路,决定着群众脱贫出路。去年以来,工作队协调市、区交通部门争取资金70万元,硬化3条通组路3.5公里,争取43万元用于4.5公里通组路拓宽延伸。投资5万元对通村主干道河渠、通组河渠6公里栽植垂柳。申请国开行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675.25万元,实施了通村道路、人畜饮水、河道治理、污水处理和危房改造。积极协调工信部门,解决通讯网络信号差问题。立项申报交通厅该村7公里主干道通村水泥路拓宽硬化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风生水起,香铺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宽阔的通村、通组、通户水泥路相互连接,贯通村庄;昔日石板土墙的破旧老屋,被鳞次栉比的楼房和改造的红顶白墙新居取代;村民们不再挖井取水,清澈的山泉变成了家中的自来水;无线网络信号全覆盖,使深山里的群众随时连接世界。
  扶持精准授人以“渔”
  “输血”转身变“造血”
  贫困户发生贫困的原因很多,要实现脱贫目标,扶持上必须精准。为此,工作队将全村贫困户划分为有资源、有技术、有劳力等类型,根据贫困户的家庭实际,进行精准扶持。
  据了解,自省委办公厅包扶以来,累计筹集各方资金535万元,对贫困户进行“输血”,在基础设施、科学种植、规模养殖、劳务输出、光伏发电、培育新经营主体等加大投入,搭建致富平台,使贫困户借风扬帆,借船出海。
  38岁的李红良是香铺村五组人,全家四口就他一个青壮劳力,母亲常年有病,老的老,少的少,日子很艰苦。扶贫工作队来了以后,他家的日子发生了变化。“工作队帮我建起了标准化猪舍,免费给我送了4头猪,并提供防疫药品、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李红良说,“今年我养了28头猪,6月份已出栏10头,每头纯利润400元,还有18头预计春节后出栏,今年仅养猪一项,增收1万元不成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队发挥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不断为贫困户开辟致富项目,按照“三联三带动”扶贫发展思路,为贫困户提供和创造了更宽广的脱贫舞台。
  新经营主体“供热”,贫困户抱团取暖,催生了脱贫共赢新模式。该村以公司、合作社、产业大户为依托,辐射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商洛众诚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刘兴武,投资建起了养猪场,吸纳10户群众为社员,带动贫困户64户养猪,以1000元作为原始股金,出栏后每户每年分红500元。据介绍,该养殖场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养猪400多头,二期项目建成后,饲养规模可达3000头,能繁母猪达到300头以上。
  绿香缘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借场还仔”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王贤仓、王福民、王贤龙三人创办的养殖场带动,将30头关中黑猪分别寄养,带动30户贫困户脱贫。农户代养的母猪,与养殖场的野猪杂交,产仔后以每户发放两头猪仔入股,集中饲养,出栏后每户贫困户不少于2000元分红。
  农民变“股民”,一份土地,多份收益。三组村民王贤龙在家务农时缺衣少食,日子实在过不下去。1992年,他依依不舍地离开家乡外出创业,在西安学得一手栽培蘑菇的技术,3年前,带着积蓄回乡创业,成立了牧香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亩,建起15个大棚,栽植蘑菇12万袋,带动全村28户贫困户参与经营。本村二组吕竹英就地打工,一年挣了8000多元。同组王贤军7分地,流转后每年收益700元,夫妻两人抽空在自己地里打零工,一年下来还能挣上1万多元。
  “输血”奠定了产业基础,“造血”才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源泉。入股、分红、带动,这些成功的模式在不断复制,产业链条无限延伸,集体经济日益壮大,使香铺村在脱贫的道路上发生一次次蜕变。
  “过去村民穷日子过不下去,跑到关中落户。现在条件好了,一些人就想尽一切办法要迁居回来。”村支部书记王贤哲一脸欣喜,“党和政府扶持我们群众,驻村工作队创造了发展条件,日子会越过越好,按照目前的态势,今年全村贫困户100%脱贫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施策精准培育产业
  脱贫摘帽开新篇
  产业兴则民富。种植、养殖、劳务、光伏、旅游、电商,六大脱贫产业,不是闭门造车而来,而是工作队在吃透村情、号准脉搏、瞄准“靶心”下开的“处方”,脱贫措施直击要害。
  根据香铺村气候与传统,今年规划良种玉米、土豆650亩,大麻示范种植20亩,到2017年,规模将扩大到800亩和200亩,户均实现增收1000元以上。
  食用菌快速发展,让山里的群众看到了致富希望。省委办公厅投资建设的18个大棚,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袋料香菇15万袋,解决贫困户务工40人,贫困户年务工收入2800元。同时,香铺村以淳朴的民风和良好的生态招商引资,吸引湖南客商程锦军投资创业,建起40亩蘑菇基地,带动贫困户居家就业80人,贫困户土地流转收益和务工收入年人均达3500元以上。
  在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的情况下,该村加大扶持新经营主体,借助陕西金秋农林科技实业公司和众旺生态养殖场的优势,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统一指导培训,强化免疫,实施代养,集中销售,年底分红,降低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实现了“抱团取暖”。
  针对一些贫困户缺劳力,短期脱贫长期无产业支撑的实际,开发光伏发电增收项目,由商州区城投公司负责贷款并实施,流转本村一组10亩土地,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建设装机400KM光伏发电设施,吸纳115户贫困户入股,每户投资1.5万元,装机并网后每户年收入3000到5000元,连续收益期25年。
  “过去人闲在家里没事干,现在家里有活缺人手。”王贤哲的这句话,正好反映出香铺村劳务产业的兴盛。该村成立了劳务协会,分为外出劳务和居家劳务,长期实行定向、订单技能培训,使每一个务工人员都能掌握一门技术。该村四组王来运在本村成立了一个工程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余人。
  四大“精准”产业开启贫困户增收大门,两大后续产业积极跟进。在该村规划中,电子商务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届时,将代表秦岭地域特色的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
  此外,依据该村独特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已在六组开工建设4000平方米鱼塘,形成集休闲、垂钓、成品鱼销售为一体的集体经济项目,采取产业扶持资金变股金模式,每户每年不少于1000元分红。同时,结合陕西映山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迷魂阵”生态旅游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增加农家乐和农特产品等销售收入。
  五组村民王海珍是搬迁户,过去种庄稼被野猪吃了,住的石板房子早就成危房。今年他与弟弟同时搬离老屋,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共建了四间二层楼房,村上无偿给了5吨水泥,5000块砖和10方沙子,工作队协调有关部门发放5万元贴息贷款,并免费发放黑猪1头、鸡50只、养羊12头。他表示,用扶持资金购买种猪种羊,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实现脱贫摘帽,明年达到小康水平。
  “红顶白墙改新居,水泥路面宽又平;衣食丰足干劲大,摩托汽车代步行;规模养殖增效益,土地流转建大棚;精准扶贫产业兴,阔步踏上康庄道。”这句顺口溜,是旧貌换新颜的真实写照。
  香铺在变!一幅美丽乡村新图景,在省委办公厅扶贫工作队齐心聚力下绘就而成。多重“精准”发力的效果,叠加成商州扶贫新样本。(陕西科技报记者 张宏 本报特约记者 雷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