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丹凤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文章字数:4894
王舒 胡根 樊利仁 冯永发 彭刚军 杨威
走进丹凤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展现在眼前的是:工业集中区一排排整齐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旅游景区人头攒动、乡村旅游“六大人家”生意火爆;边远山区平整通畅的公路两旁是成片的核桃林、药材基地、养殖大棚……
丹凤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千百年来与贫困相伴。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打出的“一切围绕脱贫、一切为了脱贫、一切服从脱贫、一切服务脱贫”的大旗下,丹凤从城区到乡村,处处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丹凤县将财力、物力、人力顶到了脱贫攻坚的最前沿,誓以决绝恒心和坚定毅力“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日前,记者深入丹凤县探寻脱贫攻坚壮举,目睹了该县城乡的新变化新气象,感受到了干群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的豪迈气势。
决策“引路”:
群策群力合力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
丹凤县提出“2018年8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9年6138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摘帽’”这是丹凤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丹凤县为了实现全县脱贫人口如期脱贫这一总目标,打牢贫困户识别和脱贫规划制定“两个基础”,结合县情量身订制了产业脱贫、搬迁脱贫、就业脱贫、能力脱贫、生态脱贫、教育脱贫、救助兜底脱贫、包村联户脱贫“八大举措”全面发起对贫困的“总攻”。加强村级道路畅通、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乡村旅游扶贫、农村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基本农田建设、电商扶贫等“八项重点”工作。并建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机制、政策支持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动态管理机制、行业部门联动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六项机制”,这就是丹凤正在风生水起地推行的脱贫攻坚“12886”工作总思路。该县今年围绕这一思路,策划包装了产业扶持、生态补偿、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兜底保障、基础设施等十大类扶贫项目83个,年度投资46亿元,已开工71个,完成投资7.72亿元。
该县从机关单位选派驻村工作队148个,抽调干部3060名驻村包户,全县干部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普通干部,按照县级干部包5户、科级干部包3户、一般干部包2户的要求,包扶干部与贫困户签订承诺书,实行“双向承诺”机制,明确干部包扶职责,同步落实贫困户配合责任,实现了驻村工作队和包扶干部对贫困村、贫困户帮扶的全覆盖,做到“人换户不换、任务变目标不变、不脱贫队伍不散”。
同时,县镇机关选派了89名优秀后备干部以“第一书记”身份派驻村当“村官”,以更好发挥各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明确了党政第一责任人职责,实行四套班子“一把手”和县委常委包镇办、县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脱贫制度。做到每个村“一名领导包抓、一支工作队落实、一名科技特派员和一名“第一书记”指导协助的“四有”联合攻坚团队,对包扶情况实行月督查汇总、季排名通报、半年和年终考核奖惩机制。县委、县政府和各镇办、各部门层层签订了脱贫“军令状”,把脱贫攻坚列为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及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将精准脱贫作为磨练干部的“试金石”和干部选用任免的“赛马场”。
产业“造血”:
多形式扶持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增收
丹凤县把培育地方优势产业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着力点”,做强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品,推进规模经营,突出产业脱贫核心,使每个贫困村都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体系,全县85%以上的贫困户(社保兜底类型除外)都有致富产业或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脱贫。
围绕商洛特色农产品“八大件”,依托龙头企业、大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带动载体,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该县通过建设肉鸡、核桃、中药材、劳务等十大产业基地,探索“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互助资金、电子商务”+贫困户五种推进模式,实现产业脱贫8344户29595人,占脱贫人口的43.9%。以新型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园区建设为承载,吸纳贫困户就业增收,并引导贫困户参股经营,实现利益分红增收,通过园区链接和辐射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今年来,该县着力提升华茂、民乐、万湾等8个省市级园区,新建核桃、药业、茶叶、大鲵4个特色园区,示范引领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带动全县产业脱贫项目化。在民乐集团公司大力推行“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等途径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该企业已带动688户在其产业链上就业,总带动就业人数450人,其中贫困户人数110人,残疾人34人。
该县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试点县以来,依托华茂公司肉鸡全产业链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争取省上300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支持,找准政府、企业、贫困户三方利益结合点,推行“政府(省供销集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发挥华茂公司全产业链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带动作用,确定了利用3年时间、用好3000万扶贫资金、扶持900户贫困户、带动3000名贫困人口在肉鸡养殖产业链脱贫致富的“3393”工作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新建标准化养鸡大棚44个,建成散养鸡合作社3个,已有72户305人在养殖基地就业、57户100人在产业链上就业,人均增收2800至3500元。落实214户691人进入散养鸡专业合作社,203户贫困户与华茂公司达成散养鸡养殖合作协议。丹凤现代农业产业扶贫的“华茂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的充分肯定。
该县实行“工农联盟”两线进攻方式,合力向贫困宣战。通过工业产业发展助推贫困群众在工业产业链就业和创业。今年以来该县已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1亿元,棣花秀苑、祥瑞物联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丹凤。并与西部机场集团就丹凤通用机场签署PPP项目合作协议,将结合秦岭飞行小镇开发,在丹凤建设商洛的第一个通用机场,这些项目的成功落地为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产业扶贫中实行“三联三带三创”模式,让每名县级领导联系包抓一个镇办产业脱贫工作或是联系一个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名科级领导联系包抓一个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是大场大户,每名干部至少联系帮扶3户以上贫困户依托产业增收,让除了社保兜底以外的贫困户都要有致富产业或在产业链上就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支部带动,让贫困户通过自主创业、联合创业、组织创业等形式实现增收。
按照计划,丹凤县“十三五”期间计划通过产业脱贫8344户29595人。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县共投入各类产业扶贫资金26824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06个,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7000人、劳务输出6000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000人。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608个,新发展微型企业18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金融“支援”:
增强脱贫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没有资金保障,产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丹凤县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扶贫政策,有效破解了贫困户缺乏致富“第一桶金”的难题。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丹凤县下发了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信贷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金融扶贫政策。将金融扶贫作为新阶段推进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撬动金融资本。通过创新抵押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互助资金投融资机制,对有发展条件和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户提供小额、短期、免担保免抵押的担保贷款,并全额贴息,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户收入,激发贫困人口内在活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立足县情实际、充分发挥政策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落实惠农政策,整合涉农资金,精准输送产业资金。组建了县扶贫开发有限公司,通过担保贷款、PPP模式等形式搭建脱贫产业发展融资平台。策划了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涉农项目,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有效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中资金瓶颈制约。
在政策支持方面,出台了《丹凤县脱贫攻坚保障措施》等扶持措施。在资金扶持方面,设立了3000万元脱贫攻坚储备金,撬动3亿元贷款规模,设立了1000万元产业贷款贴息资金,设立了500万元涉农保险补助资金,扶贫切块资金中,25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在机制保障方面,制定了督查办法、考核办法、问责办法。让扶贫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富民产业走。积极探索产业扶贫融资新途径,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电商+贫困户”产业脱贫模式,在50个贫困村实现了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对贫困户的全覆盖。通过农村淘宝拓展了产品销路,丹凤县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开业运营并成功进入全国350个亿元淘宝县之列。县农商银行发挥金融扶贫杠杆作用,推出了扶贫贷款“产业贷”,通过金融向精准扶贫领域倾斜。截至目前,丹凤农商银行发放扶贫贴息贷款2338万元,并与陕西华茂牧业公司和陕西未来绿色农牧公司签订“产业贷”协议1100万元,带动贫困户550户。
脱贫“齐步”:
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今年国庆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大型直播系列报道《江山多娇》播出了丹凤县移民搬迁工作,竹林关江北移民新区作为反映新时期通过移民搬迁脱贫致富的全国唯一代表性拍摄点着实让丹凤人自豪不已。片中的采访对象刘祖俊,就是通过移民搬迁致富的丹凤贫困户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丹凤县抓住国家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机遇,将其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与推进城镇化工作“接轨”,让贫困户下山入川直接进城镇,县上按照“移民安置点+工业园区”的配置格局,将移民集中安置点与工业集中区就近规划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办企业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以移民搬迁户为主培育产业工人,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形成互补双赢的“利益共同体”。2016年,该县围绕2403户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目标,按照靠城、靠镇、靠园区的思路,坚持“五保户”民政共建安置、“两困户”小户型和“交钥匙工程”中心镇安置、一般搬迁户自由选择的安置原则,全面落实易地扶贫移民安置任务,在建集中安置点12个。目前,该县建成了商镇老君、竹林关镇江北2个5000户和龙驹街道办赵沟村3000户大型集中安置点,在峦庄镇、棣花镇、武关镇、寺坪镇等中心城镇还建设了小户型集中安置点。在竹林关镇江北和商镇老君集中安置点建设中,按照陕南移民搬迁、产业园区、脱贫攻坚、小城镇建设、消费市场培育“五位一体”模式,让广大贫困户放下锄头进工厂或者从事三产服务,实现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三五”期间,该县计划易地搬迁脱贫7334户25553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41.8%。
丹凤县将精准脱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全县155个村按照靠近骨干道路、靠近城镇的原则,划分为5个精品村、10个特色村和140个宜居村,实现了扶贫由点到面的延伸,“修通”了贫困村与美丽乡村的路径,使贫困户直接“进入”美丽乡村。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依托棣花古镇、竹林关美丽乡村、丹江漂流等重点景区,抓好冠山、棣花、贾塬、州河北等村改造,做精“龙驹、冠山、万湾、商山、月亮湾、竹林关”等“六大人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品牌,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吸纳贫困户从事劳务、建筑施工、装饰装修、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三产增收,或是在景区和城镇、社区从事环卫保洁、公共服务管理等公益性岗位服务增收。
该县在脱贫攻坚中突出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用足惠民政策,着力推进从学前直至就业的“一条龙”帮困机制建设,全面推行贫困户子女学前和高中免费教育。整合培训资源扶智,促进贫困户向职业农民转型。将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向公益性岗位就业,进一步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力度,足额发放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等措施,让贫困人口分享到改革的生态红利。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由政府全额出资参加合疗,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就医。同时,采取新合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四个渠道,分担贫困人员的医疗负担。对于没有自救能力的城乡贫困群众全部纳入低保、“五保”供养范围,加大敬老院、幸福院、光荣院和失能老人公寓楼等设施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对孤、残贫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确保应保尽保、全覆盖。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在党中央吹响的脱贫攻坚冲锋号声中,丹凤县已全面打响了变穷貌、换穷业、拔穷根的脱贫攻坚战,该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勤劳勇敢的30万老区人民,抢抓机遇,与时间赛跑,与穷魔做顽强抗争,正全力以赴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