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红二十五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袁家沟口“布袋战”
文章字数:4308
袁家沟口村旧貌换新颜
位于村子中间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小河口镇党委书记申俊峰介绍袁家沟口红色旅游建设规划
矗立在袁家沟口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纪念碑
84 岁的何长学老人向我们讲述感人肺腑的红军故事

  袁家沟口的红色印记
  在小河口镇袁家沟口村入口处,一座高6米、底座边长11米、刻有镰刀斧头党徽标志和“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字样的纪念碑高高耸立。据介绍,1935年1月,红二十五军派干部夏云廷、王义庆到山阳袁家沟等地开展群众工作,于2月17日在袁家沟口村“逢元和”商号成立了山阳县西区区委;2月18日成立了袁家沟口苏维埃政府,主席程家盛、副主席阮英豪。同日,将当地抗粮、抗捐、进行革命行动的阮英臣的“大刀会”收编为鄂陕第四路游击师,阮英臣任师长,夏云廷任政委,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据史料记载,1935年4月上旬,在鄂豫陕省委的领导下,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在袁家沟口正式成立,省委颁发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3厘米见方印章一枚,统一领导鄂陕边区各级苏维埃政府,政府下设保卫处、法庭等。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辐射湖北郧西,陕西山阳、镇安、柞水等区县,下辖鄂陕边区7县区47个乡的苏维埃政府,根据地人口8万余人,区域面积3600平方公里,一个由边区到县、区、乡、村的五级红色政权体系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鄂陕边区的地方武装得到蓬勃发展,先后组建了豫陕边的陕南抗捐第一军,豫陕游击师所属的一、二、三、四大队,还组建了鄂陕游击司令部所属第三、四、五、六、七、九路游击师等,根据地内边区人民在中共鄂豫陕省委、鄂陕特委和各级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组建地方游击队,大量青壮年农民参加了红军,直接开展针对地主劣绅的土地革命斗争,同时为红军筹集军费、粮秣、布匹,积极承担养护伤病战士等工作,同国民党展开顽强的斗争。
  “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最高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鄂陕边区的各级苏维埃政府,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铜质印章由主席程家胜妻子倪世莲保管,1952年上交由省民政厅保存。”山阳县委党史办主任李刚说。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尽管只存在一年多时间,但为红军提供了固定的大后方,红军的军需物资、伤病员也有了安置点,红二十五军作战后缴获的武器弹药等也都运到袁家沟的东沟、苍房沟等地储存,负伤的红军战士曾在庙脑沟、李家沟等地养护治疗,军需仓库、后方医院分散隐蔽在袁家沟口的各个角落,仅庙脑沟一个村就住过红军伤员90多人。
  巧设“布袋阵”俘虏敌旅长
  河南境内,敌人屡设包围圈,妄图歼灭红军。踏入秦岭深山,红军也给敌人摆下了布袋阵。在奇袭荆紫关镇后,红二十五军经过了五六百里路的艰苦行军,赶到山阳县袁家沟口村,然后埋伏在四周山上,静静等待身后紧追不舍的敌人。
  奇袭荆紫关后,红二十五军路过漫川关附近的时候,正巧遇上向荆紫关前进的国民党陕军警备一旅,红军故意派出部队暴露一下,便又急行军几天,在小河口、袁家沟口一带停下,等待敌人上钩。
  敌人合围扑了空,又被抄了荆紫关,正憋着一肚子气,发现红军后,便跟踪而来。敌人接受了以往几次失败的教训,行动很慎重,行军、宿营和经过山区,都要先派出部队进行搜索,怕中埋伏,并且沿途还向群众打听红军是主力还是游击队。但红军早已赢得了民心,群众哪有实话告诉他们,都说是游击队。这样,敌人就渐渐地麻痹起来。
  1935年6月29日下午,唐嗣桐率领的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一旅追红军到黑山街附近,为诱敌深入,红二十五军稍与其接触后即向小河口撤退。经实地勘察,发现小河口地形较开阔不便设伏,遂向西退到袁家沟口。袁家沟口及其以西的桃园岭一带是一条长约5公里的深沟,两侧山高林密,便于部队隐蔽,利于伏击,这一带也是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群众基础很好,军首长当即决定以这里为战场。
  30日,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一旅追到小河口,红二十五军为诱敌全部进入预设的“布袋”战场,遂向西北红岩寺转移。
  7月1日,陕军警备第一旅追到袁家沟口。红二十五军首长查明这一情况后,即率部队连夜轻装返回桃园岭,军部立即命令第二二三团占领袁家沟北面高地,第二二五团两个营占领袁家沟口西南的东沟、李家沟高地,另一营占领桃园岭及其以东地区;第三、第四路游击师在袁家沟口以南两处高地控制沟口、沟垴,断敌退路,并且担任战场警戒。部队全部于第二天凌晨进入阵地。
  7月2日拂晓,晨雾弥漫中,红军发现敌人正在袁家沟口村西集合,尖兵已出发向西前进。军首长当机立断,发出总攻击命令。红军向敌密集队形突然开火,猝不及防的枪炮声,让敌人立即乱作一团。10时左右,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一旅通过庙梁子进入伏击圈。骄阳似火,空旷的河谷回响着聒噪的蝉鸣,埋伏在山沟两岸密林中的红二十五军和游击师战士虽然被毒辣的日头晒得嗓子冒烟,但看着山脚下的敌人队伍,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潜伏在树木、草丛和山石的后面,严阵以待。11时许,敌军全部进入伏击圈,隐蔽在庙梁子的第三、第四路游击师按照预先计划悄悄移动,截断了敌军退路,扎紧了“布袋口”。
  这时,设在袁家沟口西北凤凰山的红二十五军指挥部吹响了嘹亮的冲锋号,各种武器一齐朝敌人开火,红军战士怒吼着冲出树林,直奔河沟。敌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枪声、吼声惊呆了,有的滚鞍下马,四处逃窜;有的拼命向山上爬,企图夺路逃跑。红二十五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士气高昂、英勇冲杀,迅速把敌人分割包围于河沟之中,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原中央委员、时任二二五团一营政委的刘震将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十一时,军指挥所响起了冲锋号,沟两旁的大山上,迫击炮、轻重机枪、步枪如同台风卷着海浪一齐吼叫起来,大小山岭都响起急促的军号,数不清的红旗,带着无数支喊着杀声的人流,冲出树林直向山沟奔去。我同一连冲到河沟的时候,迎头遇上了一伙一律使用驳壳枪的家伙,战士们劈头盖顶就是一顿手榴弹,把敌人压回到河里。忽然,我看到河沟里有一个军官模样的家伙手持二十响自动驳壳枪,身上背着几条子弹带,正下河拼命往对面山上跑,我便向他追去。这家伙发现我在追他,躲到河里一个大石头后面向我射击。我把匣枪里的三发子弹打光了也没有打倒他。正在这时候,他枪里的子弹也打光了,我趁他向枪里压子弹的一刹那,一个箭步上去,一下子把他拿枪的那只手抓住,两个人便扭打在一起。当我用尽全身力气把他摔倒后,敌人向我打了一枪,子弹穿透了我的右臂。正在我感到全身无力,难以支撑的时候,我营掌旗兵从后面飞跑过来,他举起旗杆对准敌人的脑门,猛戳下去,敌人号叫了一声……”
  在红二十五军的猛烈打击下,敌一部被歼,其余敌人仓皇向西南山上逃窜,到午后,终于将敌人全部歼灭。袁家沟口伏击战,红二十五军获得了全胜,毙敌300余人,俘获包括旅长唐嗣桐在内的14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0挺、长短枪1600余支,是红二十五军反围剿斗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红二十五军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斗。
  “袁家沟是一条长约几十里的山沟,沟两旁山高林密,沟中间有一条小路沿着小溪而行,整个山沟像一条长长的布口袋,当年红二十五军和游击师战士就是在这里埋伏打败敌人的。”当地的干部指着四周的山岭,给我们介绍袁家沟口的特殊地理位置。袁家沟口两山夹一沟的有利地形,为红二十五军创造了绝佳的地理环境;加上红二十五军初到此地严格执行纪律,镇压土豪劣绅,很快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创建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赢得了“人和”的优势。最终,红二十五军在袁家沟口创造了战史上的经典一战。
  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在袁家沟口村采访时,84岁的老人何长学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红军故事。
  一次战斗中,红二十五军著名的“猴子营长”李学先左腿受伤,后来严重感染,首长安排他就地养伤,隐蔽在深山老林里。李学先先是在最偏僻、地形最复杂的张家养伤,张家婶子将他安置在一个洞穴里,把坡地上收获的一点粮食全部给李学先吃,每天由女儿张秀英负责送饭,而张家婶子和3个女儿依靠野菜野果过日子。这期间,李学先和张秀英结下了深厚的兄妹之情。三个月后,李学先伤好痊愈,离开了袁家沟口,回归红军部队。让李学先没想到的是,这一别就是六十多年。
  1997年,李学先跟随中央电视台《北上先锋》拍摄组再次踏上这片结下深厚友谊的土地,当年懂事乖巧的小妹子也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相拥而泣,感人的场面被记录在电视里,也被记录在《红军哥哥回来啦》的文章里。
  在袁家沟口村,红军的故事还有很多。位于村子中央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遗址上,展厅中央上方高悬着“工农专政”的红色牌匾,那是山阳县瓦沟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张智仁代表瓦沟群众专为边区政府献的。而张智仁一家,因为父子4人为革命捐躯,在当地被称为“满门忠烈”。袁家沟口战斗结束当天,全村老少都上了山,帮红军抬弹匣,运伤员,战斗结束后还在村里建了一个医院,专给伤员疗养。后来红军离开袁家沟口,敌人疯狂搜寻,查到谁家有人参加了红军,就全家杀光,许多村民藏进了深山……“当时受了大难了,可我们的父母不后悔,为咱穷人的队伍做出牺牲,值!”在袁家沟口村,许多村民谈起红军,仍感慨万千。
  袁家沟口村的曾兆文、曾兆祥兄弟二人,带着3个儿子一起参加了红军,仅袁家沟口村就先后有300多人参加红军。当年,整个鄂陕边区参加红军的人数超过了2000人。红二十五军创建了根据地,根据地则补充和发展了红军队伍。主力离开根据地前整编时,已经发展到4000人,而开始长征时仅2900多人。
  长征中,其他红军部队都有减员,唯独红二十五军得以发展壮大,这绝对是个奇迹。
  红色资源成致富源泉
  “吃不上,穿不上,数九寒天睡光炕,穿的裤子没裤裆,住的房子见月亮。”这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流传在山阳袁家沟村的一首歌谣,形象地表述了当年袁家沟的贫穷面貌。如今的袁家沟口,一片祥和富裕的景象,当年的石板房已被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洋楼代替,房檐下一串串金黄的玉米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山坡上的板栗树被丰硕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袁家沟口村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不畅,经济一直比较落后。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革命老区建设,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在袁家沟口村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等林果产业,另外,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小河口镇党委书记申俊峰说,在上级的指导帮扶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袁家沟口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村组道路进行了硬化,水电全部到户,改厕、改圈、村容整治基本完成。丹参、板栗、核桃等主导产业基本形成,通过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等,村民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小河口镇将依托红色文化基础,全面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目前,计划投资两个多亿元的袁家沟口红色旅游建设规划已经出台,相关的项目申报设计也在进行中。我们将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向脱贫攻坚做最后冲刺。未来,我们将把袁家沟口村打造成为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基地,早日建成陕南的‘小延安’。”(文/图 记者 赵有良 汪瑛 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