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到骨子里的往事
文章字数:1755
过完年,山村的日子依旧清贫寒酸。春天如约而至,天气一天天暖和起来了。时令就像精明的邻家大嫂一样,一年到头三百六十天,哪一天该穿啥样的衣裳,什么时候该是咋样的装扮,是淡妆还是浓抹,大嫂心平气和地接受着大自然的赏赐,从来没有一丝的惊诧和慌乱。
山青了,草绿了,燕子飞回来了,寂寞了一冬的原野又活泛了。交上三月,日头倒是一天比一天长了,麦苗拉长了身子,翠生生地,该锄麦了。
吃过早饭,队长安排男劳力进山挖地,妇道人家去涧底下锄麦。生产队长虽然是个芝麻小官,但分粮的秤杆子掌握在队长手里,人家决定着你一家人碗里糊汤饭的稀稠,也算得上这一方的土皇帝了。用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话说,生产队长掌握着一村人碗里的粮食安全哩。
锄头上挑着小板凳,手里拎着草笼去涧底下锄麦的,除了村里的妇女外,还有村子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生产队里一般不给老人们安排活路,锄麦的活路轻省一点,老头老太干一天能挣五分工。那年月,家家户户日子都紧紧巴巴地,隔上几天就能听到村里婆媳吵架的哭闹声。张家那个麻糜不分的麻糊蛋媳妇,每次看见老人端起饭碗时就翻白眼给脸色。张家老人也知道儿子家生活拮据,媳妇给脸色时头一埋,装作没看见就过去了。那时候,村里像张家媳妇这样的麻糊蛋可不少,老人如果能自食其力的话,才不愿吃媳妇家的下眼食呢。
跟着妇女和老人屁股后面来到涧底下的,还有我们这些没心没肺的学龄前儿童。那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大人打场种地的地方就是农村娃的幼儿园。农村娃长大了,身上的土腥气老远就能闻得到。小屁孩一个比一个能耐大,手里摇着新折的嫩柳枝,脆生生地唱着“燕雀燕,双柯杈,你骑骡子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争先恐后地在麦地里跑着笑着,黑水汗流地做着娶媳妇的游戏。玩累了,玩渴了,就去涧底边挖“荬麦”,挖“菅草”。根茎紫红色的“荬麦”,吃起来脆生生的有一点涩;白生生的“菅草”根甜津津的,味道比甘草要淡一点。只是这样原生态的草根味道,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体验过了。
那一天我的奶奶也没能去涧底下锄麦草。奶奶刚过六十岁,是我们村出了名的麻利女人。奶奶的胸脯已经疼了好几年了,只是那时家里穷的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闲钱给奶奶看病啊。前两天奶奶在地里干活时,先是虚汗出个不停像水泼一样,接着就晕过去了。父亲借遍了全村,只凑合了二十块钱。父亲给生产队长请了假,天没亮,就和二叔拉着生产队里的架子车,拉着奶奶去县医院看病去了。
天黑时,父亲又拉着奶奶回家了。医生说奶奶得了乳腺癌,需要住院做手术。住院就要交住院费,家里哪有奶奶住院看病的钱啊。父亲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一个人圪蹴在医院楼道里嚎啕大哭,就差没把自己卖给医院了,也没有想出给奶奶治病的好办法。父亲和二叔商量了大半天,万般无奈后,在医院里简单地买了几样药,狠着心拉着奶奶回家了。
收麦时,奶奶的胸脯已经溃烂了。一分钱一片的止痛片吃了根本不管用,就这奶奶仍然舍不得多吃一片止痛药。暑假时,奶奶的胸脯上已经生蛆了,血肉模糊的,穿衣服时只好在胸脯上遮上一层塑料纸将就。塑料纸上沾满了脓血,屋子里臭烘烘的,蚊蝇飞舞。奶奶是个贤惠人,知道父亲养活一大家子人不容易,在父亲面前忍着疼痛一声不吭。父亲看着奶奶受罪时,心里就像刀戳一样。奶奶就这样苦熬苦挣了四个多月,黑不得明,明不得黑,最后油尽灯枯,没吃上秋庄稼就咽气了。这样悲惨的一幕让父亲伤心了一辈子,一说起来就伤心掉眼泪。
奶奶没享过一天福,就这样活活地疼死了。我知道奶奶最后的日子有多么难熬,也知道在奶奶病床前父亲是怎样的伤心无奈。我理解父辈的艰难,只是希望这样的人间惨剧不要再发生了。文章写到这里时,我依然悲痛得泪流满面,难受地在屋子里转了几圈后,心情仍然无法平静。我不知道奶奶、父亲那一代人的血泪换来了什么,只是觉得不管执政者的调子怎样华丽好听,首先要让老百姓吃得饱饭,看得起病,活着不受罪,死后有尊严。从这一点看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大人真是功德无量啊。
这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日渐宽裕,城乡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老百姓看得起病了。医院里人满为患,连医院路道里也住满了加床的病人,再也没有病人被活活疼死了。走在新农村建成的水泥路上,两旁绿树成荫,农民的楼房盖得富丽堂皇,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山间里空气干净清新,村里人一个个神仙似的悠闲自在。现在的庄稼人,可赶上好年景了。(赵仓安)
山青了,草绿了,燕子飞回来了,寂寞了一冬的原野又活泛了。交上三月,日头倒是一天比一天长了,麦苗拉长了身子,翠生生地,该锄麦了。
吃过早饭,队长安排男劳力进山挖地,妇道人家去涧底下锄麦。生产队长虽然是个芝麻小官,但分粮的秤杆子掌握在队长手里,人家决定着你一家人碗里糊汤饭的稀稠,也算得上这一方的土皇帝了。用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话说,生产队长掌握着一村人碗里的粮食安全哩。
锄头上挑着小板凳,手里拎着草笼去涧底下锄麦的,除了村里的妇女外,还有村子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生产队里一般不给老人们安排活路,锄麦的活路轻省一点,老头老太干一天能挣五分工。那年月,家家户户日子都紧紧巴巴地,隔上几天就能听到村里婆媳吵架的哭闹声。张家那个麻糜不分的麻糊蛋媳妇,每次看见老人端起饭碗时就翻白眼给脸色。张家老人也知道儿子家生活拮据,媳妇给脸色时头一埋,装作没看见就过去了。那时候,村里像张家媳妇这样的麻糊蛋可不少,老人如果能自食其力的话,才不愿吃媳妇家的下眼食呢。
跟着妇女和老人屁股后面来到涧底下的,还有我们这些没心没肺的学龄前儿童。那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大人打场种地的地方就是农村娃的幼儿园。农村娃长大了,身上的土腥气老远就能闻得到。小屁孩一个比一个能耐大,手里摇着新折的嫩柳枝,脆生生地唱着“燕雀燕,双柯杈,你骑骡子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争先恐后地在麦地里跑着笑着,黑水汗流地做着娶媳妇的游戏。玩累了,玩渴了,就去涧底边挖“荬麦”,挖“菅草”。根茎紫红色的“荬麦”,吃起来脆生生的有一点涩;白生生的“菅草”根甜津津的,味道比甘草要淡一点。只是这样原生态的草根味道,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体验过了。
那一天我的奶奶也没能去涧底下锄麦草。奶奶刚过六十岁,是我们村出了名的麻利女人。奶奶的胸脯已经疼了好几年了,只是那时家里穷的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闲钱给奶奶看病啊。前两天奶奶在地里干活时,先是虚汗出个不停像水泼一样,接着就晕过去了。父亲借遍了全村,只凑合了二十块钱。父亲给生产队长请了假,天没亮,就和二叔拉着生产队里的架子车,拉着奶奶去县医院看病去了。
天黑时,父亲又拉着奶奶回家了。医生说奶奶得了乳腺癌,需要住院做手术。住院就要交住院费,家里哪有奶奶住院看病的钱啊。父亲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一个人圪蹴在医院楼道里嚎啕大哭,就差没把自己卖给医院了,也没有想出给奶奶治病的好办法。父亲和二叔商量了大半天,万般无奈后,在医院里简单地买了几样药,狠着心拉着奶奶回家了。
收麦时,奶奶的胸脯已经溃烂了。一分钱一片的止痛片吃了根本不管用,就这奶奶仍然舍不得多吃一片止痛药。暑假时,奶奶的胸脯上已经生蛆了,血肉模糊的,穿衣服时只好在胸脯上遮上一层塑料纸将就。塑料纸上沾满了脓血,屋子里臭烘烘的,蚊蝇飞舞。奶奶是个贤惠人,知道父亲养活一大家子人不容易,在父亲面前忍着疼痛一声不吭。父亲看着奶奶受罪时,心里就像刀戳一样。奶奶就这样苦熬苦挣了四个多月,黑不得明,明不得黑,最后油尽灯枯,没吃上秋庄稼就咽气了。这样悲惨的一幕让父亲伤心了一辈子,一说起来就伤心掉眼泪。
奶奶没享过一天福,就这样活活地疼死了。我知道奶奶最后的日子有多么难熬,也知道在奶奶病床前父亲是怎样的伤心无奈。我理解父辈的艰难,只是希望这样的人间惨剧不要再发生了。文章写到这里时,我依然悲痛得泪流满面,难受地在屋子里转了几圈后,心情仍然无法平静。我不知道奶奶、父亲那一代人的血泪换来了什么,只是觉得不管执政者的调子怎样华丽好听,首先要让老百姓吃得饱饭,看得起病,活着不受罪,死后有尊严。从这一点看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大人真是功德无量啊。
这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日渐宽裕,城乡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老百姓看得起病了。医院里人满为患,连医院路道里也住满了加床的病人,再也没有病人被活活疼死了。走在新农村建成的水泥路上,两旁绿树成荫,农民的楼房盖得富丽堂皇,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山间里空气干净清新,村里人一个个神仙似的悠闲自在。现在的庄稼人,可赶上好年景了。(赵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