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拓展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的新探索
——镇安县实施﹃三带四联﹄脱贫攻坚调查
文章字数:3343
龙头企业百胜茧丝绸公司
贫困户在益星村烤烟合作社就业
正河村兰花养植大户给农民工发工资,大户带动让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好路径。

    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编者按:自中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思路,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探索推出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能人大户带动和创新金融普惠产业扶贫机制的“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中省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我市各县区在积极实施“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根据县情、域情,又拓展出了不少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性的产业扶贫新路子,例如镇安的“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新路径,本报曾多次予以报道,近日该做法得到了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的关注,其撰写的《拓展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的新探索》被陕西日报在10月27日头版头条刊发。本报将此文转载,以供扶贫相关单位参考、借鉴。
    稳定持续促进农民增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近年来,镇安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四化”同步要求,紧扣域情实际,大胆改革探索,以培育发展壮大产业为主线,以稳定促进农民增收为轴心,创新推行“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新路径,为面上工作的有序有效深入推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找准症结破难题
    镇安县位于秦巴特困片区,境内山大沟深,九山半水半分田。“十二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由10.44万人减少到5.77万人。目前所剩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高寒边远地区,属“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县委一班人深入调研后认为,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着力破解目前存在的“五难”问题:一是弱势特困群体缺乏收入支撑脱贫难;二是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抵御市场风险难;三是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乏平台筹资难;四是贫困群众实现稳定持续长效增收难;五是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作用发挥难。
    县委提出,欲从根本上破解上述难题,就必须以更加超前的思路、更加超常规的举措、更加精准的方法,整合捆绑各类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全县合力,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稳定持续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上。
    “三带四联”创新路
    思想认识统一后,镇安县委一班人紧扣域情实际,打破思维定势,借鉴外地经验,以稳定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目的,创新走出了一条“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新路径。
    所谓“三带”,就是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主要是解决扶贫载体问题。
    大户带——发挥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引导农村致富能人和产业发展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企业带——选择有规模、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为利益共同体,一方面贫困户按照订单发展相关产业,另一方面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实现增收脱贫。
    “三社”带——通过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三社”带动,促进贫困户脱贫。专业合作社带动主要是解决贫困户单打独斗、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供销合作社带动主要是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自身优势,将贫困户与基地、企业、市场紧密联结在一起;信用社带动主要是完善金融扶贫模式,降低金融信贷审批门槛,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所谓“四联”,就是联产、联业、联股、联营,主要是解决联结机制问题。
    联产——激活贫困户土地、林地、房屋等资源要素,引导贫困户采取折价入股的方式,将资源交由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运作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东的转变,让贫困户获得相应的分红受益。
    联业——在产业发展经营链条上,按照统一的生产标准,由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贫困户参与具体生产,产品由企业保底回收,统一销售,以降低贫困户生产风险,让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联股——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项目资金、金融扶贫资金等整合量化,按照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集中投入到经营主体,形成村集体股权和农户股权,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得分红收入。
    联营——针对城市贫困户,政府通过停车场、广告牌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吸纳贫困户入股,获得经营性收入。鼓励企业按一定比例提供公益岗位,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总而言之,镇安县实施“三带四联”,就是要把贫困户牢牢地捆绑在产业链上,把产业链牢牢地捆绑在经济组织上,让贫困户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就业得薪金、资金扶持得股金、订单生产得定金、旅游服务得酬金,通过收益渠道的多元化,最终实现稳定增收、精准脱贫。
    多法并施强推进
    强化落实是“三带四联”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镇安县委在22个村和10家龙头企业先期试点、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靶向施策、整体推进,紧扣产业转、紧贴增收干,为拔掉穷根开出了“药方”,为精准施策提供了依据。
    一是精准摸底分类。围绕“扶持谁”的问题,县上组织力量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准确掌握贫困户土地、林地、房屋等资产情况,产业发展及家庭收入情况,将全县贫困人口划分为三带四联、自主发展、社会兜底三大类型,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可靠基础。
    二是精准带动主体。围绕“谁来扶”的问题,县上组织相关部门择优选定了47家龙头企业和36个专业合作社,作为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的经营主体;确定以专业大户、致富能人和村组干部投资为主体,吸纳贫困户参加,在试点的22个贫困村成立产业发展公司。
    三是精准联结方式。围绕“精准扶”的问题,对全县“三带四联”型贫困户,遵循企业合作社自愿选择贫困户、贫困户自愿选择企业合作社的“双向选择”原则,各尽所需,精准联结。其中联产的有8621户24140人,联业的有6198户17359人,联股的有9762户27335人,联营的有1257户3960人,实现了“三带四联”脱贫攻坚全覆盖。
    四是精准资金筹措。围绕“对症扶”的问题,县上整合财政扶贫资金1.6亿元,建立精准扶贫贷款储备金7500万元,由农商行按照1:10的比例筹措贷款资金7.5亿元。规定每户贫困户最高贷款额度为10万元;专业合作社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元,龙头企业最高贷款额度为500万元,带联贫困户脱贫。
    五是精准收益分配。围绕“怎么扶”的问题,县上商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依据贫困户入股额度,按照7%至9%的比例,每季度向贫困户优先分红、“一卡通”兑付。然后按照贫困户年收益的50%再次入股,实现循环持续发展。同时还为每个贫困村按50万元的额度通过信贷资金配股分红。
    实施“三带四联”,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失能弱能贫困群众的增收脱贫问题,另一方面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短期无收益的问题。
    产业主导挖穷根
    为让贫困户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增收,县委紧紧抓住产业脱贫这个“牛鼻子”,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产业扶贫拔穷根两大重点,集中优势兵力,从难到易,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收效明显。
    易地搬迁优环境。2011至2020年全县规划搬迁25197户94940人,目前已累计实施搬迁1.2万户4.4万人,其中搬迁贫困户7100多户2.5余万人。为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县上同步在规模搬迁点规划建设7个产业孵化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
    建设“两园”强载体。镇安县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依托,以盛华茶叶等16家企业为重点,建设“三带四联”产业示范园;以花园中小企业聚集区为依托,以美云秦绣等12家企业为重点,建设“三带四联”企业孵化园。规划到2018年“两园”总产值达到11.2亿元,吸纳贫困户入股分红5460户1.5万人,辐射带动2.8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打造“四带”育产业。在全县规划实施旅游服务、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立体农业四个产业带,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即打造以永乐、云镇、柴坪等7个镇为主的旅游服务产业带;以达仁、木王、庙沟等5个镇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带;以西口、茅坪回族镇等5个镇为主的生态养殖产业带;以高峰、铁厂、米粮等5个镇为主的立体农业产业带,力争到2018年旅游三产和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户总收入75%以上。
    镇安县委总结借鉴以往成功经验,健全优化了常态长效推进工作的六大机制:领导包抓机制、干部包扶机制、政策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第三方评估机制、考核保障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健全和优化,有效调动了各方积极性,保障了脱贫攻坚各项措施的落实,为全县上下推进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
    镇安县通过实施“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找准了破解重点难点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较强的普遍性、针对性、操作性和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