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不再残缺
文章字数:4960
他们,在福利院长大,衣食无忧,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患有脑瘫、先天性心脏病、癫痫、唇裂、失明、失语、多动症等病症,需要长期细致耐心地护理;他们,身世复杂,甚至无从得知亲生父母是谁,被遗弃和无家可归的经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想要治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在市福利院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对福利院所有工作人员来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天使,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
护工: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9月28日,位于黄沙桥北一个安静角落里的市儿童福利院,在秋阳的笼罩下,显得格外温暖祥和。三楼的康复训练室里,摆着各种器械设备,29岁的康复师田越岭正扶着5岁的石丹丹练习走路。由于脑瘫患儿双腿不受控制,田越岭只能弯着腰,用手去挪动丹丹的双腿,一下又一下,短短几米,往往要耗费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其实,对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每天不可能制定太确切的训练目标,他们的康复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田越岭说。
2012年,田越岭通过考试,成为儿童福利院的一名康复师。与其它工作不同,田越岭面临的首要难题不是做康复训练,而是与这些特珠的孩子相处。“特别是在孩子哭闹时,你不能指望他们像普通孩子那样哄一哄就好了,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进行安抚。”让田越岭印象深刻的是她曾经照顾的一个唇裂的脑瘫患儿,刚开始,这个孩子完全无法自己走路,经过八九个月的康复训练,孩子渐渐能扶着平衡杠走路了,那一刻的场景,田越岭心里的喜悦无法言表。
除了康复师,福利院还选聘了专业的护工和特教,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与学习教育。在没有来福利院之前,护教部副主任王中焕以为儿童福利院的护工应该和幼儿园的老师差不多,当她真正开始接触这些孩子时,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太简单了。“这里的孩子穿衣、吃饭、睡觉,都需要大人的帮助。换句话说,每时每刻,这些孩子的身边都必须有人看着,否则,很容易发生意外。”王中焕告诉记者,护工实行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一个护工每天的工作从交接班开始,交接的时候,需要向上一个护工详细了解孩子的情况,以及哪个身体不舒服、有异常行为需要多留意。
对多数护工来说,在饭点照顾40多个孩子吃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正常孩子一顿饭吃十几分钟,但这里的孩子往往需要半小时甚至更久,年龄小或肢体残疾的孩子还需要护工一口一口地喂饭。“可以说,护工就和孩子的妈妈一样,对他们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王中焕说。护工的工作非常琐碎,除了陪伴孩子,打扫孩子宿舍的卫生,还要经常性地提醒他们大小便、洗手,给孩子们换洗衣服。王中焕坦言,刚开始上班的时候,她非常焦虑,因为这些孩子无法和人正常地沟通,遇到孩子们不配合或者哭闹的时候,她根本没有办法安抚他们,只能干着急。经过几年的磨练,现在,只要一个眼神,王中焕就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想干什么。
201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高位截瘫且不会说话的女孩小文突然发起了高烧,当时正值王中焕值夜班,她立刻打电话叫来救护车,然后跟着去了医院。做各项检查时,王中焕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力气,一个人抱着小文楼上楼下地跑,等安顿好小文,已经是凌晨一点了。过后,王中焕才发现,自己的衣服从里到外,一层一层都汗湿了,小文则呆呆地看着她,眼神里全是感动。
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年近不惑的寇敏红放弃了蒸蒸日上的餐饮生意,来到市儿童福利院护教部从事特教工作,教学对象主要是四肢有残疾或智力障碍的孩子。“我喜欢小孩子。”寇敏红坦言,她清楚照顾这些特殊的小孩要付出巨大的耐心,但她依然义无返顾,从来没想过中途放弃。每天早上8点,寇敏红准时上班,帮助护理员打扫卫生,再帮小孩换衣服、换纸尿裤、喂饭,9点开始上课,教学内容单一而枯燥,主要是训练孩子的耐性,带他们做简单的运动。上课最开始的几分钟,很多孩子不适应,不停地跑、动,一个儿歌可能一个月都教不会,对老师来说,内心多少会出现挫败、沮丧的情绪,老师必须学会迅速、及时地自我调节,否则无法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
“只要有心,其实,孩子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付出。”寇敏红告诉记者,有一个孩子叫小辉,平时特别爱发脾气,没有控制情绪的意识,并且很认生,但孩子对她很亲,一见面就抱着她,不停地叫妈。还有一个盲童明明,是寄养家庭送来的,因为看不见,就特别自卑、封闭,很害怕陌生的环境,也不愿意开口说话,上课时往往一句话要问好几遍才会回答,而且特别没有安全感,做啥都要找个伴。为了开发明明与人沟通的能力,寇敏红经常领他上街,带他回自己家。这几年,无论是中秋、端午还是过年,寇敏红都和这些孩子一起过,而对自己的孩子,她却有太多的亏欠,因为没有经常陪在自己的孩子身边,导致孩子缺少管教,最终没能考上高中。但这里的孩子更需要她,对于寇敏红来说,这些孩子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
社工:让孩子们走出去
对于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来说,需要的不仅是机构内的养、教、治、康,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而这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就需要熟悉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体系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来完成。
2012年,90后女孩冯娜从延安大学社工专业毕业,通过招考进入市儿童福利院社工部,她的到来,为几乎一片空白的社工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渗透到福利院的日常工作中,冯娜经常联系外界的资源来给福利院的护工们做培训,其中包括大学的教授、香港的社工团队等等。“社会工作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强调对服务对象尊重、接纳,提供个性化服务,激发服务对象的能力,增强服务对象的潜能,让他们更有能力、有动力。比如护工们在照顾孩子时,应该从全方位出发,不仅要给他们一个健康的体格,更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
冯娜介绍,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总有一天要走出去,所以促使他们融入社会非常重要,为此,她们组织了多项活动,带孩子逛超市、商场,去电影院去看电影,去户外写生,进行社区服务。令冯娜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带孩子去超市,面对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孩子们那好奇的目光。“对普通孩子来说,超市是生活中一个非常平凡的场所,但对于福利院的孩子而言,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在里面买东西。”
还有一次,工作人员因有事耽误了去学校接孩子们放学,当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现在福利院大门口的时候,冯娜非常感动,平日里由工作人员带队且东倒西歪的队伍,今天反而异常的整齐,冯娜从心底里感到这些孩子长大了,将来他们离开这里后,是有能力在社会上生存的。除此之外,冯娜带领院里的社工队针对孤残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行为偏差问题等,组织了小小向日葵、感恩的心等小组活动,旨在发掘孩子的潜能,提升他们与人交际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立自强的意识。同时,还开办了彩色课堂,让孩子们了解课外知识,做好安全教育,在各个方面使孩子得到成长。
今年3月份,冯娜带领商洛本土社会工作者成立了商洛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商洛弘远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目前已经吸纳社工20余人,除了为福利院里的孩子们服务,冯娜带领社工们走向社会,为孤寡老人组织文娱活动,过集体生日;为山区的留守儿童组织运动会、演讲比赛。“当时西安志愿服务队伍有个项目是为留守儿童每人拍一张照片,我们的社工就和他们取得联系,把电脑和打印机直接带到当地的一所乡村学校,给每个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冯娜说,很多人对社会工作不了解,以为社工和志愿者、义工一样,其实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社工是职业公益人,它的价值理念是助人自助,通过链接社会上的资源,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去帮助别人。“在南方发达城市,社工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我市,社工行业才刚刚起步,希望未来社工的工作理念能运用到各个方面,使困难人群接受到更为专业和系统的帮助。”
令人欣慰的是,在冯娜和其它十余名社工的努力下,市儿童福利院社工工作小有成就,被评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据悉,冯娜本人也曾在2010年被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社会工作者,并受香港理工大学邀请,赴港学习交流社会工作。
社会:传递爱的力量
在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王小良的记忆里,有一件事让他至今难忘。2014年的一天,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她穿着朴素,看打扮应该是个农村人,手上还提着一个买菜时用的袋子。”令王小良没有想到的是,这名妇女称自己是来捐赠的,她从袋子里拿出一沓用报纸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现金,说这是自己儿子做手术剩下的2万元钱,全部捐给福利院。
在和她的交谈中,王小良了解到,这位妇女的儿子得了癌症,才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因为一部分手术费来自社会上的捐赠,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她决定将余下的2万元钱代表儿子捐给福利院。鉴于这名妇女家庭情况特殊,王小良一再劝她多加考虑,但她却说:“没有啥,我就是觉得这些娃很可怜。比起我,这些孩子更需要这些钱。”并且,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和住址。后来,王小良得知该妇女的儿子已经离开人世,一家人生活的十分清贫,便安排她的女儿在福利院做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给她们家里减轻一点负担。
王院长记得,还有一年春节前,市区的一位爱心人士联系到福利院,说想免费给每个孩子做一身新衣服,让福利院帮着测量每个学生的身高、尺寸。不久,一车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的新衣服如约运到,孩子们的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而这位爱心人士仍然不愿意留下姓名。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社会对孤残孩子的关注度更高了,但是一些“好心”如果不注意,也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比如,一些志愿者来福利院开展活动时,不停地和孩子合影拍照,回去之后,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但是孩子们很敏感,等志愿者走了之后,刚才热闹的氛围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他们反而更容易失落。“在爱心服务当中,有很多小的细节需要非专业性的爱心人士注意,孩子们的世界很单纯,不要给他贴上一个孤残儿童的标签,让他们感觉和别人不一样,这样做有害无益。”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说。
福利院:探索发展新模式
商洛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坐落于市福利院大院的南侧,这里收养了来自全市各个县区的未成年的孤儿,他们将在这里生活直到18岁成年。
笔者跟随院长来到一间制作手工的教室里,墙上的装饰是海浪和小鱼,周围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材料制作的手工艺品,漂亮的石绘,美丽的花朵,生动的唐僧师徒四人……这些都来自这里的孩子们灵巧的双手。院长王小良介绍:“这些手工艺品都是孩子们利用饮料瓶、鸡蛋壳等废旧材料和一些彩纸、颜料制作出来的。尽管材料简单,但他们凭着自己的想象,做出这么多好看好玩的手工艺品,说明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
据院长王小良介绍,我市儿童福利院包括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儿童福利院两部分,主要负责市区及所辖6县孤残儿童的养护、教育、康复和医疗工作,建院5年来,共接收92名孤儿和残疾儿童。其中,一部分智力正常的孩子,在达到上学的年龄后,就会被送到附近的学校就读,能考上大学的鼓励他们继续深造,一切费用由福利院负担。
小冀,是一名高三的体育生,12岁时来到了福利院。现在,他已经不用乘坐校车,而是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学校和福利院中间往返。问到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时,小冀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说他想做一名健身教练,因为那样身体好,别人也不敢欺负。除了体育,小冀最喜欢周末的音乐课,吹葫芦丝是他的一大爱好。周末有空时,他还经常给年纪小的弟弟妹妹上文化课、指导作业等等。“我刚来的时候情绪低落过一段时间,但现在我又变回以前的自己了。”小冀露出灿烂的笑容,“在这里比我小的都是弟弟妹妹,周末给他们上课,一起在室外活动,我学会了与他人分享,内心变得更强大了。”
就目前来说,我市儿童福利院数量有限,对各县孤残儿童不能全部接收,有一部分还暂时寄养在普通家庭,称为“家庭寄养模式”。这种模式减少了在福利院集中供养的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对亲情体会不足,长大后往往难以融入社会的困难。“家庭寄养方式是由政府出资,让一部分孤残孩子进入普通家庭,由普通家庭担负起养育的责任,同时儿童福利院对寄养家庭进行管理和监督,双方共同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王院长说。
根据国家未来的规划,在不久的将来,每个县都会拥有一所儿童福利院,让更多的孤残儿童得到照顾,而在这个愿景实现之前,现在的家庭寄养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多种抚养方式的探索,福利院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孤残儿童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这是所有人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