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醉情于牡丹 超然于物外
文/图 记者 王涛
文章字数:1378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如此写道。在鹿城商南,有一位擅长画牡丹花鸟的画家,他笔下的写意牡丹多是根深叶茂,杆壮花盛,媚而不娇,把一代国花雍容华贵、舍我其谁的强大气场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好地诠释了春风浩荡、盛世华章的主题。他就是商南县美协副主席陈发志。
    鹿城“牡丹王”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陈发志的画室位于二道河大桥处一间普通的民房里,远离闹市,清净自然。踏进他的画室,清新素雅而又富有情调的装饰,让人感受到莫名的舒适;墙上挂着大幅牡丹图,国色天香、紫衣潇潇,仿佛又置身于牡丹王国。
    作为一名农民画家,陈发志对于牡丹的爱好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状态,十几年来笔耕不辍,只为将他心中的牡丹跃然纸上。还是幼年的时候,陈发志就与牡丹结下了深厚的缘份。当时他在县文化馆绘画培训班学习,有幸跟随王绪三老师学画,从最初的素描到色彩的搭配,都极有天赋,尤其是他的工笔牡丹画获得了王老师的肯定,坚定了他画牡丹的决心。
    然而造化弄人,原以为从此走上了绘画道路的陈发志,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放弃了到美术学院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像农村大多数青年一样,他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当了一名运输司机。搞运输的生活,很多时候是单调而枯燥的,闲暇时间拿起画笔练习牡丹,则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再后来,一个偶然机会,陈发志的绘画技艺被河南邓州一家红木家具厂的老板发现,在盛情邀请下,他加入了该厂,成为一位雕刻师。雕刻与绘画相通,从此他将心中的牡丹从画纸展现到了木头上。十年间,他的绘画技艺更上一层楼,在邓州书画界已经小有名气。至今,陈发志还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用画换钱的经历。当时,他正在习画,一位老板看了他画的牡丹后爱不释手,塞给了他200块钱后把画拿走了。当时陈发志一个月的工资仅有1000多块钱,这让他欣喜了一个晚上,也坚定了他继续创作的决心。
    2015年,陈发志回到了商南,开始一门心思地作画。他专门购买了以画牡丹出名的著名画家徐湛的光盘和视频,夜以继日地研习。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到河南洛阳实地写生,向画牡丹的大师请教,其绘画技艺日益精湛,作品也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大展并获奖。前不久,在全国“东方红——伟人颂”纪念毛泽东逝世40周年书画展上,陈发志凭借着一幅牡丹图斩获金奖。
    道法自然
    中国绘画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花鸟画家。他们以艰辛的艺术探索和独特的创作风格,使花鸟画这朵艺术奇葩盛开得瑰丽多彩。人到中年的陈发志经过十几年的艺术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牡丹作品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既给人以视觉愉悦,又给人以审美启发。
    道法自然,如今的陈发志习惯于早上作画,因为经过一夜的深思,牡丹在他心中已经是“胸有成竹”,做起画来更是信手拈来。为让画作更有特点,他时常外出写生,而非仿拟其它画品,因此他画出的牡丹既简洁又繁复,既豪放又沉稳。其作品《蓝田岁玉》《紫衣潇潇》《国色天香》《景和春至》等作品,线条流畅而凝练,用笔简练而不失其形,将人们常见的牡丹,通过用心渲染,带给观者以清新、自然的审美感受。
    “画乃心迹”,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修养和艺术追求都会反映在其作品中。陈发志把绘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他热爱生命,酷爱书画艺术。物随心转,境由心造。陈发志的画作用墨淡处简约明快,浓处厚重沉稳,看似信手拈来、不拘成法,其实笔墨尽在掌握之中,且无不体现出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