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州: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落地
本报特约记者 雷超锋
文章字数:5576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省委办公厅、市委办公室相继印发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细化党委(党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和任务要求。
    9月2日,商州区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问题,出台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通过十项重点工作力促责任制落地生根。9月21日,省委宣传部《每日要情》介绍商州做法。11月4日,商州区召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座谈会,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硬落实。
    区纪委机关:开设机关职工夜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职工夜校实行集中学习办法,围绕理论培训、业务培训、技能培训、科普培训和社会活动,每周开展集中培训1至2次,每周二或周四晚为集中学习时间,每次培训时间一般为2小时。培训方式以专题讲座为主,辅之以干部论坛、兴趣小组活动、心得体会交流等多种形式。主讲人员在委局机关、全区纪检监察系统或区直各部门有业务专长的干部中遴选,或邀请省市区内外专家学者担任主讲。目前已举办各类专题培训21期。
    机关职工夜校的开办,严明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拓展了知识,增强了本领,提高了能力,工作有了新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学榜样、作表率,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消除了纪检监察干部在执纪监督问责中出现的“本领恐慌”。三岔河镇:推行镇办党员微讲堂实现干部素质大提升
    紧扭思想“总开关”,高起点谋划“党员微讲堂”。为全面巩固“五个五”基层党建成果,拓展脱贫工作思路,全力扭转脱贫攻坚被动局面,三岔河镇党委抓住镇、村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开办“党员微课堂”作为深化“两学一做”活动在乡镇落到实处的具体举措,建立了一套务实管用的干部教育新机制。印发《三岔河镇“党员微讲堂”管理若干规定》,用制度管事管人,紧紧扭住了干部思想“总开关”。
    紧扣工作“关键点”,高质量实施“党员微讲堂”。“党员微讲堂”旨在提高干部理论素养、培养战略眼光、提高服务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爱学习、善学习和勤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讲授学习,全面提升镇机关干部职工和村干部政治理论素质,练就过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升业务技能素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突破创新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和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传统道德素质,保持优良传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凝聚脱贫攻坚思想共识、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打破群众思想禁锢为切入点,开展了分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教育培训。先后开展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层党建、基层干部的“礼尚网来”与团队学习力引导、《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岔河脱贫致富》等专题讲座,让“党员微讲堂”成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载体、脱贫攻坚“扶贫扶志”的新途径。
    紧抓学习“多样化”,高水平深化“党员微讲堂”。镇党委狠抓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借助新媒体传播影响,灵活运用各种机会,始终把学习效果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党员微讲堂”的影响力。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提高学习的覆盖面。“线上”开通“秦岭小镇三岔河”“三岔河镇党群微服务”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党的好声音;“线下”邀请专家做客“党员微讲堂”辅导讲学,增强党员干部“四种意识”,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集中充电,“走出去”解放思想,转变致富思路,提升致富本领。坚持“学”与“用”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每次外出学习考察,都要召开学习考察总结会,全体干部逐一讲体会、说收获、谈打算,把考察的“收获”转化成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干货”,强化造血功能,保证镇村发展动力十足、耐力持久。北宽坪镇:以周三学堂为载体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磨刀不误砍柴工。北宽坪镇创立“周三学堂”,党政主要领导从学习计划、学习制度的制定建立到具体学习内容的确定都亲自把关,带头精心备课、讲授,带头学习,带头监督学风,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积极为广大干部安心学习创造一切条件。学堂内容涉及卫生知识、文化修养、政治理论、政策时事、业务知识、工作交流,已成为提高干部素质、增强政治修养、锻炼干部能力、强化作风建设的重要阵地。为保证“周三学堂”有序运行,镇党委建立以“五考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涵盖考勤制度、备课讲授、学风监督等各个方面,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在学习形式上不断创新,堂上堂下结合,研讨与讲授结合,互动交流,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将学习延伸到干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先后投入近10万元,为“周三学堂”配备专门的音响设备、电脑、放映仪、LED显示屏,建立规范的学习园地,保障“周三学堂”有序有效运行。
    刘湾街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
    以宣传教育为主导,提升核心价值观在社区的影响力。街办党委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为社区修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长廊、图书室,常年免费对居民开放,基本形成“交流有地方、活动有去处、娱乐有场所”的社区文化布局。部分社区成立老年合唱团、舞蹈表演、写字绘画等专业文化宣传团队,用大众化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自己创作的作品,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开办宣传讲座,坚持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纳入各个社区的学习计划,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让居民深层次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断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以公众参与为重点,提升核心价值观在社区的凝聚力。街办党委通过鼓励、引导社区成立民间协会、开办道德讲堂、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实、内化于心。成立民间协会,丹南、静泉、任塬、南秦等社区,成立书画协会、舞蹈协会、环境卫生协会、文化体育协会、综合治安协会,由居民选举产生协会负责人,形成“群众发动群众、群众教育群众、群众管理群众”的新模式。开办道德讲堂,5个社区建立道德讲堂,每月开展一次,内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引导广大居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自觉成为道德传播者和践行者。开展志愿服务,围绕关爱老弱幼残、保护生态环境、邻里守望相助等主题,全街办10个社区都开展了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形成广大志愿者用志愿行动引领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局面。
    以实际活动为载体,提升核心价值观在社区的感召力。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善行义举”评选活动,注重发现和挖掘身边的典型和榜样,通过橱窗、宣传栏、四德榜等形式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弘扬正气、鞭策先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体现在社区日常工作中,引导群众见贤思齐,营造普德立德、歌德树德的良好氛围。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南秦社区通过“我讲我家事”评选出47户最美家庭;静泉社区通过“群众参评、议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15人。开展家风家训评比活动,在8个社区开展“写家规、晒家训、树家风、传美德“活动,成功订立了《张氏家训》《任氏家训》《候氏家训》以及社规民约,引导群众遵守。
    区地税局:动态管理出实效文明创建生活力
    突出组织收入的税收职能核心,以文明创建作为推动税收工作的有力抓手、用税收工作成效检验文明创建成果。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齐抓共管、股室各负其责、党团工妇共同参与的文明创建工作领导机制。上半年投入9.7万元用于创建活动开展,实现创建活动“目标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具体、落实有力”。依托省文明创建常态化管理系统,细化年度任务到季、月、旬,具体到单位、到时间,加强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导。
    “精品党课”铸就坚定有力的思想品质。依托“党课辅导”载体,致力提升干部思想素质。组织党组成员、支部书记讲党课5期,开展专题辅导3次,组织“周谈心、月排查、季分析”经常性思想教育20余人次。开展读好理论、业务、公民道德建设“三本书”及“读书励志、岗位成才”读书活动,实施“梦想”“核心价值”系列教育,干部素质整体提升。
    “丰富讲堂”凝聚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侧重点,举办“道德讲堂”3期,通过唱歌曲、看短片、讲故事、诵经典、谈感悟等不同环节,用干部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凡人善举”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等道德品质,构建崇德尚善、敬奉贤德的浓厚氛围。
    “缤纷节日”营造积极浓厚的文化氛围。重视征管、服务、队伍三大文化建设,征集回乡见闻等稿件10余篇,更新文化展室、文化走廊展板30余块,购置图书500余册充实机关书屋,重点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以春节楹联送祝福、元宵节灯谜晚会、清明“缅怀革命先烈争做合格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爱在中秋节·情浓敬老院”捐赠活动等,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文明新风,营造积极浓厚的文化氛围。
    “多彩宣传”优化广泛经常的志愿服务。以系统党员、团员为主体,吸纳50岁以下干部职工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围绕税收宣传重点,广泛开展骑行送税法、税法宣传进校园、税法宣传走进村镇等活动。组织服务志愿者承诺亮诺,深入包扶村走访群众70余户次,投入帮扶资金10余万元。目前,全局在“陕西志愿者云”注册为志愿者干部共71人,服务项目涉及困难帮扶、心理咨询、社区义工等5个,服务时长已达1000时。志愿服务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轨道。
    腰市镇:建设美丽乡村共享文明家园
    用资金投入,改善村居环境。镇党委以“夯实基础、加快发展”为目标,以建设美丽乡村、共享文明家园为主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移民搬迁、卡内贫困村综合整治等工程相结合,投资500万元,在二道河、高速路出口、庙湾等美丽乡村改造民居130户,彻底改善了村居环境。按照“小村向大村集中,大村向中心村靠拢,中心村向小城镇发展”的工作思路,投资1.2亿元,建成腰市镇桥北片区千户移民搬迁安置点,让群众喜迁新居。按照“一村一特色”的建设思路,对美丽乡村民居进行改造包装,修建廊架、亭子、牌坊等风格各异、别具特色的仿古建筑,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按照“倾心筑坦途,打造硬实力”的工作思路,投资450万元,修建通村公路1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各行政村通车率达到100%,形成比较完善的区、镇、村三级客运服务网络。以城乡园林化建设为抓手,实施绿化工程,按照“一街一特、一路一景”的要求,围绕江山、庙湾美丽乡村开发和卡内贫困村综合整治,大力实施道路绿化景观建设。投资1200万元,绿化江山旅游路4.8公里,庙湾旅游路4.5公里。实施农村环境城市化管理工作,以“洁净、亮绿、清新、有序”为标准,农村垃圾处理推行“专桶专车存放,专人清扫保洁,定时收集转运,专用场地填埋”模式,促使农村垃圾处理和环境管理逐步由无序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
    用公益广告,引导群众向善。以墙面、广场、道路两边、村委会等为阵地,制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梦娃”系列、“禁烟”、义务献血、文明用语、志愿者行动、“留守系列”、反腐倡廉、助人为乐为主要内容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邀请民间艺人以书画、剪纸、根雕、文艺创作等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通过寓情于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公益广告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公益广告的影响,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目前,全镇共建成“文明礼仪墙”20面、“善行义举墙”10面、“和谐平安墙”12面、“绿色环保墙”5面、“美德故事墙”10面,建成了江山、黄川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宣传阵地,以点带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民化、大众化。
    用村规民约,形成文明风尚。坚持“合法性、导向性、民主性、现实性”的修订原则,突出修改完善移风易俗、利益导向、男女平等、孝老爱亲等重点内容,22个行政村重新修改、制订村规民约,使过去的口头约定变成接地气、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各村委会通过发放明白卡、意见表等多种方式,把村规民约张贴在村委会显要位置,使群众对制定村规民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步骤深入了解,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用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大力推进文化强镇建设,全镇文化事业呈现出“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各项活动丰富多彩,服务功能更加优良,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大好局面。建设文化阵地,建成22个村服务中心,22个村农家书屋,4个文化健身广场;建成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幼儿园1所,实现全覆盖;2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纤进村,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搭建文化平台,以提升村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为核心,以“美丽腰市”建设为载体,开展腰市镇“道德大讲堂”活动,在各村各单位设立道德讲堂24个,累计开展活动72次,营造了“讲道德、做好人、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修建仿古牌坊、仿古风格围墙、二十四孝文化墙等别具特色的仿古建筑,让群众在文化熏陶中接受润物无声般的教育。研究编纂了《腰市古今》《腰市风情》等乡土教材1万余册,让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在乡情体验中感悟特色文化,塑造精神内涵,提高道德素质。开展文化活动,每年为农村群众免费送戏20场、电影40场、图书1万册,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用道德建设,养成文明习惯。用身边好人向善,广泛在镇村开展敬老孝亲、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每个村每年表彰一次,镇党委向基层广泛征集线索,收集资料,建立“腰市镇好人”数据库,加强“好人”档案管理,全镇共评选出各类道德模范150名。用志愿服务行善。以贫困户为重点,以“邻里守望”志愿服务为主题,把关爱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作为重点,开展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援助和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依托黄川村老年协会,建成志愿服务组织1个、志愿者20名,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衔接,带动农村群众投身爱心公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