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在镇安(上)
文章字数:3766
1935年,红二十五军参谋人员于陕南。前排右起:徐海东、郑位三;后排右起:陈先瑞、程子华、李隆贵。
镇安籍老红军、原桂林军分区司令夏显明(右)与原红二十五军干部、陆军步校校长陈云祥。
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为占领镇安县告群众书
镇安县城新貌
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纪念碑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大举围攻,试图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彻底消灭,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地与国民党部队浴血奋战,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陕南后创建了以陕南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镇安县城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创建革命根据地斗争中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首占镇安县城
1934年12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于长征北上途中在今丹凤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为创造鄂豫陕苏区而斗争。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等率领下,从绣屏公园方向进攻镇安县城,一举击溃虹化山守敌,占领镇安县城,救出阮仕喜等70余名“抗捐犯”。1935年1月9日,占领镇安的红二十五军发布了一份全国绝无仅有的布告《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为占领镇安县告群众书》(如图),同时发布的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遗队司令部、政治部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布告》,布告阐明红军开创新区、稳定民心、促进物资交流的经济政策,号召工人农民团结起来,创造“穷人的世界”,“立即组织穷人自己的政府革命委员会”,“建立穷人自己的武装抗捐军”,“分土豪劣绅的田地种”,“建成工农贫民自己的镇安县”。根据这份布告的蓝图,党和红军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共鄂豫陕省委代书记、军政委吴焕先1935年7月12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赞称为“镇柞苏区”。镇安县城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鄂陕边占领的第一座县城,也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红军走到哪里,宣传工作就做到哪里,以党的主张、方针、政策来唤醒群众,武装老百姓,开辟新的红色根据地。1935年1月红二十五军进入镇安县境后,到处可见刷写的大字和墨笔标语,那些标语万分激动人心,唤醒穷苦农民起来革命、打倒地主豪绅、分粮抗款等豪言壮语,极大地震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出现在镇安的红军标语内容有: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的基本主张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马上叫穷人都回来分土豪劣绅的田地种;苏维埃商业政策的原则是保证贸易自由、反对奸商,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厘金关卡;红军主张是保护学校、邮政、商店;红军是抗日先锋队;穷人解放万岁!
红二十五军宣传队长刘华清(1916-2010,中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出身湖北大悟,那时才18岁,曾读过三年私塾,练就一手毛笔楷书,参加革命后,就成为当时以工农为主体的红军队伍中难得的知识分子。他虽读书不多,但聪颖有悟性,能刻宣传单,画列宁像,编过《战士报》。一次,红二十五军到达镇安西茅坪街(今东坪湾),刘华清顾不上休息,立即到学堂借毛笔刷写标语。这所私塾学堂的教书先生姓牛,属当地小康户,不知是出于吝啬还是担心后果,故意将几枝无用的秃笔送给刘华清。第二天,红军开拔了。牛先生沿着街边一转,惊雅地发现,好多条刚柔相济的毛笔标语出现在几户人家的墙上,内容震撼人心,笔下功夫不俗。从此,牛先生打心眼里佩服红军,遇到熟人就悄悄地说:“红军里有人才,红军将来要坐天下。”
为缅怀和弘扬这段红色岁月留给镇安人民的老区精神,1996年10月8日,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人民政府在日几山(原民政局旧址院内)竖立了“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纪念碑”,它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2010年4月镇安县职业中学扩建后,纪念碑从原处向北移动50米,并投资6万余元修建“砺志亭”。
成立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
镇安县最早的红色政权是在米粮镇树坪村花水河畔黑龙庙戏楼上宣布成立的。
1935年2月14日上午,镇安县米粮镇树坪村花水河畔黑龙庙戏楼上,中共鄂陕特委在这里召开千人群众大会,鄂陕游击司令、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部主任陈先瑞在大会上讲话,并宣布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即日正式成立。大会结束后,陈先瑞又秘密宣布镇安参加红军的新党员白明峻同志担任中共镇安县委书记。在红军指战员的组织发动协助下,县委、县政府以游击师的红色割据活动,成功开展镇安、柞水、山阳、郧西、旬阳、宁陕等县边界地区的红色根据地开创工作,使这片边界地区迅速组建起了7个区、47个乡、10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和两支地方游击师,面积纵横达3600多平方公里。中共镇安县委、县政府成立后,立即派工作人员深入各县边界地区开展工作,先后成立了王家沟、米粮川、花水河、七里峡等12个农会组织。不久,镇安西沟河区、熨斗乡、茅坪乡,山阳九甲湾乡、地王庙乡、龙潭乡,郧西二天门区、大小新川乡、虎坪乡,旬阳潘家河、圣驾河、公馆河乡等区、乡及柞水地王庙等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以驻地二里湾店垭子为中心,在镇、柞、山、郧、旬5县边界地区形成了一个连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先后组织成立各地苏维埃政府,在红二十五军的大力支持下,组建鄂陕第五、七路游击师。
白塔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2月中旬成立于七里峡枣树岭。会议选举主席肖登科,副主席文世绪、朱启瑞,辖镇安白塔、青龙、黑龙、岩屋、大坪、灵龙、界河、米粮,柞水县云蒙、地王庙和山阳县赛虎岭、杨地、九甲湾、龙潭等乡苏维埃政府。
潘家河区苏维埃政府,同年2月下旬成立于镇安东二区潘家河文家湾(今旬阳县小河镇原潘家乡),《红军老祖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1934年底,红二十五军一支百十人的游击队在鄂陕边界开展武装斗争,游击队中一位高指导员懂医术,热情为贫苦农民治病,药到病除,分文不取。1935年9月高指导员和一位班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当地群众冒险把两人遗体掩埋潘家河碾子沟。之后当地群众经常梦见这两位红军和穷人谈心,为穷人治病,鼓励他们同敌人血战到底。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为“红军沟”,在烈士墓前纪念,在家里敬奉起“红军老祖”的牌位,镇安茅坪和郧西郭家沟群众还自发地在庙中塑了头戴八角帽的红军战士座像。这个真实的故事,被宣传部长白原之发表在1949年8月1日的《陕南日报》上。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红军老祖墓地成为红军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菩萨店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10月成立于镇安县西部菩萨店(原月河乡政府驻地),主席胡德清,副主席陈少堂。这是红二十五军北上延安后,红七十四师政委李隆贵在此养病期间,亲自宣传发动群众组建的。菩萨店地处镇安、宁陕结合部,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山大沟深,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多次到过这里,军民关系密切,群众热情支持红军,为部队筹粮做饭,安排住宿。1935年冬,红七十四师从宁陕返回,师部曾驻阳坡湛道明家,安置一批伤病员在此地鸳鸯池养伤治病,中共鄂陕特委书记戴季英曾在张长治家养治伤寒病两月多,主人为他请医煎药,直到当年腊月病愈归队。1936年,红七十四师又3次来到菩萨店、鸳鸯池一带驻扎。菩萨店区苏维埃下辖镇安菩萨店、鸳鸯池、月河,柞水县两河和宁陕县小竹山沟、黄金美沟、沙洛、小川等地农民协会。由农民协会行使乡政府职能,一些乡苏维埃和农协会建立了游击队,如宁陕县小川协会长何义清、小竹山沟农协会长段明清、黄金美沟农协会长胡医忠都建立有游击队,红军为游击队配备枪支36条。当地青年葛子承等从游击队加入红军,后来转战南北。
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在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贯彻执行“苏维埃土地法”“苏维埃劳动法”。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将地主豪绅占有的大量土地分给无地户、地少户。没收土豪的粮食财物分配给穷人,帮助穷人免除一切苛捐杂税,不交租不还高利贷。强调保障人权,“工人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宣传“苏维埃政治纲领来改善群众生活”。“分粮食、分田地、分物件、杀反动、打恶棍、消灭民团,组织地方武装暴动。”明确宣言根本阶级阵线:“红军是代表穷人利益的,国民党军队是代表地主资本家利益的,不过,国民党军队中的士兵也是穷人出身,所以红军欢迎国民党军队里的士兵到红军中来”;宣传“经济政策”,发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布告,阐明只没收“军阀官僚卖国贼汉奸民团首领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商店给穷人,保护“商户各安其业”,对“资本300元以下并雇用劳动力之商人只酌量捐款”“缴纳商业累进税”,对“资本300元之下者免税”;贯彻苏维埃政府“选举法”,干部都实行民主推荐,红二十五军工作组考察,群众选举,调动了工农大众管理政权事务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如白塔区苏维埃政府人员组成:肖登科,出身赤贫户,强烈要求革命,意志坚决,办事干练,被推举为主席。副主席兼土地委员文世绪、朱启瑞出身中农;张德新、张德喜出身贫农,皆老成恃重,是坚决拥护革命的积极分子,当过乡约(相当甲长)、倾向革命、有文化的张光兴被群众推举为文书。他们当选后,大刀阔斧地开展土地革命。召开穷人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试点工作,很快在镇安、柞水、山阳三县边界相连地区,建立起14个乡苏维埃政权,使白塔区花水河、店垭子、二里湾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部镇柞山郧旬5县的中心。
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建立5个月后,即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后即停止活动。
镇安籍老红军、原桂林军分区司令夏显明(右)与原红二十五军干部、陆军步校校长陈云祥。
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为占领镇安县告群众书
镇安县城新貌
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纪念碑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对我根据地大举围攻,试图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彻底消灭,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地与国民党部队浴血奋战,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陕南后创建了以陕南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镇安县城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创建革命根据地斗争中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首占镇安县城
1934年12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于长征北上途中在今丹凤县庾家河召开常委会议,决定为创造鄂豫陕苏区而斗争。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等率领下,从绣屏公园方向进攻镇安县城,一举击溃虹化山守敌,占领镇安县城,救出阮仕喜等70余名“抗捐犯”。1935年1月9日,占领镇安的红二十五军发布了一份全国绝无仅有的布告《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为占领镇安县告群众书》(如图),同时发布的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遗队司令部、政治部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布告》,布告阐明红军开创新区、稳定民心、促进物资交流的经济政策,号召工人农民团结起来,创造“穷人的世界”,“立即组织穷人自己的政府革命委员会”,“建立穷人自己的武装抗捐军”,“分土豪劣绅的田地种”,“建成工农贫民自己的镇安县”。根据这份布告的蓝图,党和红军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共鄂豫陕省委代书记、军政委吴焕先1935年7月12日给中央的报告中,赞称为“镇柞苏区”。镇安县城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鄂陕边占领的第一座县城,也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红军走到哪里,宣传工作就做到哪里,以党的主张、方针、政策来唤醒群众,武装老百姓,开辟新的红色根据地。1935年1月红二十五军进入镇安县境后,到处可见刷写的大字和墨笔标语,那些标语万分激动人心,唤醒穷苦农民起来革命、打倒地主豪绅、分粮抗款等豪言壮语,极大地震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出现在镇安的红军标语内容有: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的基本主张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马上叫穷人都回来分土豪劣绅的田地种;苏维埃商业政策的原则是保证贸易自由、反对奸商,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厘金关卡;红军主张是保护学校、邮政、商店;红军是抗日先锋队;穷人解放万岁!
红二十五军宣传队长刘华清(1916-2010,中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出身湖北大悟,那时才18岁,曾读过三年私塾,练就一手毛笔楷书,参加革命后,就成为当时以工农为主体的红军队伍中难得的知识分子。他虽读书不多,但聪颖有悟性,能刻宣传单,画列宁像,编过《战士报》。一次,红二十五军到达镇安西茅坪街(今东坪湾),刘华清顾不上休息,立即到学堂借毛笔刷写标语。这所私塾学堂的教书先生姓牛,属当地小康户,不知是出于吝啬还是担心后果,故意将几枝无用的秃笔送给刘华清。第二天,红军开拔了。牛先生沿着街边一转,惊雅地发现,好多条刚柔相济的毛笔标语出现在几户人家的墙上,内容震撼人心,笔下功夫不俗。从此,牛先生打心眼里佩服红军,遇到熟人就悄悄地说:“红军里有人才,红军将来要坐天下。”
为缅怀和弘扬这段红色岁月留给镇安人民的老区精神,1996年10月8日,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人民政府在日几山(原民政局旧址院内)竖立了“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纪念碑”,它成为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2010年4月镇安县职业中学扩建后,纪念碑从原处向北移动50米,并投资6万余元修建“砺志亭”。
成立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
镇安县最早的红色政权是在米粮镇树坪村花水河畔黑龙庙戏楼上宣布成立的。
1935年2月14日上午,镇安县米粮镇树坪村花水河畔黑龙庙戏楼上,中共鄂陕特委在这里召开千人群众大会,鄂陕游击司令、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部主任陈先瑞在大会上讲话,并宣布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即日正式成立。大会结束后,陈先瑞又秘密宣布镇安参加红军的新党员白明峻同志担任中共镇安县委书记。在红军指战员的组织发动协助下,县委、县政府以游击师的红色割据活动,成功开展镇安、柞水、山阳、郧西、旬阳、宁陕等县边界地区的红色根据地开创工作,使这片边界地区迅速组建起了7个区、47个乡、10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和两支地方游击师,面积纵横达3600多平方公里。中共镇安县委、县政府成立后,立即派工作人员深入各县边界地区开展工作,先后成立了王家沟、米粮川、花水河、七里峡等12个农会组织。不久,镇安西沟河区、熨斗乡、茅坪乡,山阳九甲湾乡、地王庙乡、龙潭乡,郧西二天门区、大小新川乡、虎坪乡,旬阳潘家河、圣驾河、公馆河乡等区、乡及柞水地王庙等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以驻地二里湾店垭子为中心,在镇、柞、山、郧、旬5县边界地区形成了一个连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先后组织成立各地苏维埃政府,在红二十五军的大力支持下,组建鄂陕第五、七路游击师。
白塔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2月中旬成立于七里峡枣树岭。会议选举主席肖登科,副主席文世绪、朱启瑞,辖镇安白塔、青龙、黑龙、岩屋、大坪、灵龙、界河、米粮,柞水县云蒙、地王庙和山阳县赛虎岭、杨地、九甲湾、龙潭等乡苏维埃政府。
潘家河区苏维埃政府,同年2月下旬成立于镇安东二区潘家河文家湾(今旬阳县小河镇原潘家乡),《红军老祖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1934年底,红二十五军一支百十人的游击队在鄂陕边界开展武装斗争,游击队中一位高指导员懂医术,热情为贫苦农民治病,药到病除,分文不取。1935年9月高指导员和一位班长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当地群众冒险把两人遗体掩埋潘家河碾子沟。之后当地群众经常梦见这两位红军和穷人谈心,为穷人治病,鼓励他们同敌人血战到底。于是,人们便把这里称为“红军沟”,在烈士墓前纪念,在家里敬奉起“红军老祖”的牌位,镇安茅坪和郧西郭家沟群众还自发地在庙中塑了头戴八角帽的红军战士座像。这个真实的故事,被宣传部长白原之发表在1949年8月1日的《陕南日报》上。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红军老祖墓地成为红军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菩萨店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10月成立于镇安县西部菩萨店(原月河乡政府驻地),主席胡德清,副主席陈少堂。这是红二十五军北上延安后,红七十四师政委李隆贵在此养病期间,亲自宣传发动群众组建的。菩萨店地处镇安、宁陕结合部,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山大沟深,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多次到过这里,军民关系密切,群众热情支持红军,为部队筹粮做饭,安排住宿。1935年冬,红七十四师从宁陕返回,师部曾驻阳坡湛道明家,安置一批伤病员在此地鸳鸯池养伤治病,中共鄂陕特委书记戴季英曾在张长治家养治伤寒病两月多,主人为他请医煎药,直到当年腊月病愈归队。1936年,红七十四师又3次来到菩萨店、鸳鸯池一带驻扎。菩萨店区苏维埃下辖镇安菩萨店、鸳鸯池、月河,柞水县两河和宁陕县小竹山沟、黄金美沟、沙洛、小川等地农民协会。由农民协会行使乡政府职能,一些乡苏维埃和农协会建立了游击队,如宁陕县小川协会长何义清、小竹山沟农协会长段明清、黄金美沟农协会长胡医忠都建立有游击队,红军为游击队配备枪支36条。当地青年葛子承等从游击队加入红军,后来转战南北。
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在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贯彻执行“苏维埃土地法”“苏维埃劳动法”。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将地主豪绅占有的大量土地分给无地户、地少户。没收土豪的粮食财物分配给穷人,帮助穷人免除一切苛捐杂税,不交租不还高利贷。强调保障人权,“工人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宣传“苏维埃政治纲领来改善群众生活”。“分粮食、分田地、分物件、杀反动、打恶棍、消灭民团,组织地方武装暴动。”明确宣言根本阶级阵线:“红军是代表穷人利益的,国民党军队是代表地主资本家利益的,不过,国民党军队中的士兵也是穷人出身,所以红军欢迎国民党军队里的士兵到红军中来”;宣传“经济政策”,发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布告,阐明只没收“军阀官僚卖国贼汉奸民团首领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商店给穷人,保护“商户各安其业”,对“资本300元以下并雇用劳动力之商人只酌量捐款”“缴纳商业累进税”,对“资本300元之下者免税”;贯彻苏维埃政府“选举法”,干部都实行民主推荐,红二十五军工作组考察,群众选举,调动了工农大众管理政权事务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如白塔区苏维埃政府人员组成:肖登科,出身赤贫户,强烈要求革命,意志坚决,办事干练,被推举为主席。副主席兼土地委员文世绪、朱启瑞出身中农;张德新、张德喜出身贫农,皆老成恃重,是坚决拥护革命的积极分子,当过乡约(相当甲长)、倾向革命、有文化的张光兴被群众推举为文书。他们当选后,大刀阔斧地开展土地革命。召开穷人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试点工作,很快在镇安、柞水、山阳三县边界相连地区,建立起14个乡苏维埃政权,使白塔区花水河、店垭子、二里湾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部镇柞山郧旬5县的中心。
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建立5个月后,即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后即停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