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的思考
文章字数:1250
我是生在农村、长于农村的80后,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参加工作后,我基本上每月都回家一次,但是每次回家,每次感觉都不同,我的家乡正在慢慢的老去,尤其是最近几次回家,感觉更甚。
“耕读传家”不可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门楼上书写着“耕读传家”字样的人家比比皆是。现在,像“耕读传家”这样在门楼上写字的人家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吉祥如意”“富贵人家”甚或“惠风和畅”之类,统统是用瓷砖贴上去的那种。究其原因,一是现在能在门楼上写字,又能写得好的人越来越少;二是人心思富、人心思贵,富贵既安的思想让耕读传家的传统观慢慢丢失;三是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甚或不识字,贴上“吉祥如意”之类无非是为了附庸风雅,故作姿态。“耕读传家”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家训,体现着这个时代的生活观、价值观。尽管它是农耕时代社会繁荣的产物,和经济社会大变革的今天距离有点远,但其中蕴含的务实守正思想也是不该丢弃的。现在的农村,就像是80多岁的老人,一年到头可以说是冷冷清清,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主要就是照看家庭、经管孩子。农田里忙活的还是那些五六十岁的老汉,八零后则是务工大军,至于90后、00后,多数连农活也不会做。过年过节,在外打工的生力军回家了,他们带给农村的是什么呢?一个是金钱,另一个就是喝酒、赌博。喝酒大家往往以为是拉近距离的纽带,但是把握不住度,往往是喝伤了身体,喝出来是非。赌博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是输了票子,红了脖子,伤了和气,坏了风气,而且潜移默化地向未成年人灌输了“金钱至上”的思想。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可是也越来越萧条、荒凉了,这萧条、荒凉的背后,恐怕与丢弃“耕读传家”的传统也有一些关系。
精准扶贫不能只扶“贫”
近两年,乡镇最主要的工作莫过于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工作最难做的,莫过于精准识别贫困户。
客观地说,精准识别贫困户确实难度较大,因为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是私秘性的,准确统计有难度。正因如此,各地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大多集中在痴呆聋哑傻、残疾人、鳏寡孤独等特殊群体。毕竟这样一批人,比较符合政策,就算是评上了,也不会引起太多的争议。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特殊群体,评上“贫困户”,能扶起来吗?扶起来能致富吗?
农村的特殊群体需要帮助,这是不用质疑的。我认为,对这些人只能用政策兜底的办法来解决。除此之外的贫困户,就需要我们去“扶”。因为这些人所受教育有限,生产能力有限,社会各界给予适当的帮助,就可以提高他的生产能力,扶而能富。
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最真切的感受就是群众对待干部态度的转变,以前是群众害怕干部,但是又喜欢干部,现在则正好相反,干部反而害怕群众,就像精准扶贫,干部的热情很高,为精准扶贫想法设法出主意,想办法,但是群众则比较漠不关心,倾向于政府政策的大包大揽。以前形容乡风、民风总爱用“淳朴”这两个字眼,但现在,乡风公约、村规民约等之类牌子基本上找不到了,可以说到处弥漫着“金钱至上”“读书无用”思想。所以,现在精准扶贫,不光要扶“贫”,还要扶比“贫”更缺失的德育教育。(李冲)
“耕读传家”不可丢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门楼上书写着“耕读传家”字样的人家比比皆是。现在,像“耕读传家”这样在门楼上写字的人家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吉祥如意”“富贵人家”甚或“惠风和畅”之类,统统是用瓷砖贴上去的那种。究其原因,一是现在能在门楼上写字,又能写得好的人越来越少;二是人心思富、人心思贵,富贵既安的思想让耕读传家的传统观慢慢丢失;三是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甚或不识字,贴上“吉祥如意”之类无非是为了附庸风雅,故作姿态。“耕读传家”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家训,体现着这个时代的生活观、价值观。尽管它是农耕时代社会繁荣的产物,和经济社会大变革的今天距离有点远,但其中蕴含的务实守正思想也是不该丢弃的。现在的农村,就像是80多岁的老人,一年到头可以说是冷冷清清,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主要就是照看家庭、经管孩子。农田里忙活的还是那些五六十岁的老汉,八零后则是务工大军,至于90后、00后,多数连农活也不会做。过年过节,在外打工的生力军回家了,他们带给农村的是什么呢?一个是金钱,另一个就是喝酒、赌博。喝酒大家往往以为是拉近距离的纽带,但是把握不住度,往往是喝伤了身体,喝出来是非。赌博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是输了票子,红了脖子,伤了和气,坏了风气,而且潜移默化地向未成年人灌输了“金钱至上”的思想。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可是也越来越萧条、荒凉了,这萧条、荒凉的背后,恐怕与丢弃“耕读传家”的传统也有一些关系。
精准扶贫不能只扶“贫”
近两年,乡镇最主要的工作莫过于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工作最难做的,莫过于精准识别贫困户。
客观地说,精准识别贫困户确实难度较大,因为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是私秘性的,准确统计有难度。正因如此,各地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大多集中在痴呆聋哑傻、残疾人、鳏寡孤独等特殊群体。毕竟这样一批人,比较符合政策,就算是评上了,也不会引起太多的争议。可仔细想一想,这样的特殊群体,评上“贫困户”,能扶起来吗?扶起来能致富吗?
农村的特殊群体需要帮助,这是不用质疑的。我认为,对这些人只能用政策兜底的办法来解决。除此之外的贫困户,就需要我们去“扶”。因为这些人所受教育有限,生产能力有限,社会各界给予适当的帮助,就可以提高他的生产能力,扶而能富。
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最真切的感受就是群众对待干部态度的转变,以前是群众害怕干部,但是又喜欢干部,现在则正好相反,干部反而害怕群众,就像精准扶贫,干部的热情很高,为精准扶贫想法设法出主意,想办法,但是群众则比较漠不关心,倾向于政府政策的大包大揽。以前形容乡风、民风总爱用“淳朴”这两个字眼,但现在,乡风公约、村规民约等之类牌子基本上找不到了,可以说到处弥漫着“金钱至上”“读书无用”思想。所以,现在精准扶贫,不光要扶“贫”,还要扶比“贫”更缺失的德育教育。(李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