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树下》话三贤
文章字数:2251
商州城东大约15华里有个三贤乡,三贤乡有个紫荆村,其乡名、村名同源于“紫荆树下哭三贤”的传说。现在三贤乡已并入了商洛市商州区的刘湾街道办事处,作为乡建制已不存在了。但商州东乡上下,丹江河两岸的人们,都知道那里有座仰韶文化的紫荆城遗址,而且还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传奇的故事。
由商州区文化馆馆长郝忠锋、洛南县吴全喜老师创作编剧,一级导演徐小强老师导演兼创作指导,一级作曲家辛书善老师作曲,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花奖”得主李东桥老师主演,以歌颂中华民族“家和万事兴”、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的新编商洛花鼓戏《紫荆树下》上演后,受到我市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作为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在渭南市合阳县剧院演出后,更是得到了关中大地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紫荆树下》是郝忠锋老师根据民国二十九年冯光裕领衔编撰的《续修商县志稿》第十八卷《祠庙志》中记载的“三田哭荆”一事,八次深入紫荆村考察调研,在现存的紫荆城遗址、三贤祠、千年古槐、民间歌谣,以及和几位八十多岁老人座谈口述中才创作了该部花鼓戏。历经三年辛劳,多次修改定稿,终于在今年6月份由商洛山花艺术团排演。
《紫荆树下》讲述了田家三兄弟父母早逝,大哥田忠仁将两个弟弟抚养成人,家业兴旺,和睦相处。三媳妇秋梅在村里大户人家西门柳氏的唆使下,看到大哥有病,想分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因“紫荆不死,不能分家”的祖训难以启齿,为达目的,千方百计弄死了象征家庭团圆的紫荆树。大哥被逼无奈答应分家。不料分家后,秋梅将地产输给了西门柳氏,光景一落千丈。秋梅后悔不已,兄弟仨抱着紫荆树伤心痛哭,感动了天地,紫荆树死而复生,兄弟仨又和好如初。知州听闻此事,赐“紫荆三贤”匾额以示嘉奖。
该剧歌颂了中华民族亘古传承的“家和万事兴”、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赞誉了田氏兄弟为了大家庭的兴旺无私奉献、克勤克俭、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着力弘扬良好家风,表现真、善、美和人间大爱,诠释了“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合一折不弯,独门单户力有限,众人拾柴火燎原”的道理,讴歌了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剧本的成功创作,主题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紧扣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在我小时的记忆中,大人们对“三田哭荆”是这样描述的:在紫荆城城南山下居住着田正、田庆、田广兄弟三人,一家人其乐融融,男耕女织,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因战乱突起,为防御贼兵,他们修建城墙把田家住宅围在里边,在田家门前有棵一抱多粗、五丈多高的紫荆树,每到春季花红叶绿,田家人视为宝树。兄弟三人共树宏愿,阖家到老永不分,要分家除非门前紫荆树枝枯根死。老三田广长年经商在外,很少回家。田三嫂为人诡诈,心胸狭窄,总想分家,另立锅灶,过自己的小日子,只是苦于紫荆树生长旺盛,永不衰败。于是田三嫂背着家人将开水偷偷泼在树根上,时间久了,紫荆树渐渐枯死。兄弟三人不知其因,跪在紫荆树下日夜啼哭,真情诚意感动了观音菩萨,用杨柳枝蘸着净水往树上一洒,紫荆树又复活了。田家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消息一下传遍四邻八乡,乡民都去观望,赞不绝口。田三嫂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认为灶神爷为田家之主,应主持公道,田家的产业靠的是三弟经商得来,灶神爷枉受香火,却不保佑田家分家,于是又引出田三嫂打灶君的故事。因田三嫂不贤,坏了名声,田三嫂害树、打灶君之举被乡民唾骂,田三嫂死后,被族人埋在紫荆村后的南岭上,因南岭山形像“文”字,人称“文峰山”,“文”字最高处的圆山顶,人称寨子,当年有兵匪之乱,人们到“寨子”上躲避,又称“贼疙瘩”。有歌谣为证:
紫荆树上紫荆花,紫荆树下一田家。
田家娃子会写字,田家女子会扎花。
兄弟三人同家过,娶来三嫂要分家。
老大田正不同意,荆树死后再分家。
田三嫂来苦思量,常泼开水树根上。
借故又把灶君打,兄弟无奈分了家。
荆树倾刻枝叶枯,三人跪哭在树下。
感动菩萨显神灵,拿来杨柳净水瓶。
一夜之间花正浓,光前裕后世代荣。三贤祠内塑尊像,事迹镌在石碑上。南面山墙画壁画,启迪后人永不忘。紫荆城内有三贤,文峰山下世代传。田三嫂来不贤良,死后埋在寨子上。不磕头来不烧香,子孙后代把她忘。
小时候和小伙伴割草放牛经常在寨子上歇息,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村子谁家媳妇不好死后就得埋到这里。其实“三田哭荆”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广有流传,好多县志上都有记载,情节则大同小异。全国各地以“三贤”和“紫荆”为名的乡、村也非常多。据考证“三田哭荆”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国吴均《续齐谐记》;此后,历朝历代对“三田哭荆”都有流传。唐朝大诗人杜甫就有:“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佳句来咏紫荆,道出了紫荆的花美和着花的时令。李白以一首《上留田行》乐府诗,由此感慨肃宗兄弟不能相容,即:“田氏仓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让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二十四孝的北、南宋版、元朝版都把田真列入孝子。元朝有杂剧《感天地田真泣树》,风靡豫晋两省。明朝冯梦龙著《醒世恒言》和《今古奇观》中有“三田哭荆”之事,影响深远。
三贤哭活紫荆树这个“天人感应”的传说的确很美好,契合了中国人重孝悌重仁义、崇尚家和的传统道德,寄寓着人们团结和谐友善奉献的美好情怀。因此,紫荆花就常被人们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
《紫荆树下》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州自家人说自家事,演绎商州风情,传播商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商洛花鼓戏。让我们记住三贤!记住紫荆!凭吊已成为历史的商洛市商州区三贤乡,让紫荆花承载着三贤的基因在那片从新石器时代走来的土地上年年依旧笑春风。
由商州区文化馆馆长郝忠锋、洛南县吴全喜老师创作编剧,一级导演徐小强老师导演兼创作指导,一级作曲家辛书善老师作曲,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花奖”得主李东桥老师主演,以歌颂中华民族“家和万事兴”、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的新编商洛花鼓戏《紫荆树下》上演后,受到我市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作为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在渭南市合阳县剧院演出后,更是得到了关中大地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好评。《紫荆树下》是郝忠锋老师根据民国二十九年冯光裕领衔编撰的《续修商县志稿》第十八卷《祠庙志》中记载的“三田哭荆”一事,八次深入紫荆村考察调研,在现存的紫荆城遗址、三贤祠、千年古槐、民间歌谣,以及和几位八十多岁老人座谈口述中才创作了该部花鼓戏。历经三年辛劳,多次修改定稿,终于在今年6月份由商洛山花艺术团排演。
《紫荆树下》讲述了田家三兄弟父母早逝,大哥田忠仁将两个弟弟抚养成人,家业兴旺,和睦相处。三媳妇秋梅在村里大户人家西门柳氏的唆使下,看到大哥有病,想分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因“紫荆不死,不能分家”的祖训难以启齿,为达目的,千方百计弄死了象征家庭团圆的紫荆树。大哥被逼无奈答应分家。不料分家后,秋梅将地产输给了西门柳氏,光景一落千丈。秋梅后悔不已,兄弟仨抱着紫荆树伤心痛哭,感动了天地,紫荆树死而复生,兄弟仨又和好如初。知州听闻此事,赐“紫荆三贤”匾额以示嘉奖。
该剧歌颂了中华民族亘古传承的“家和万事兴”、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赞誉了田氏兄弟为了大家庭的兴旺无私奉献、克勤克俭、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着力弘扬良好家风,表现真、善、美和人间大爱,诠释了“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合一折不弯,独门单户力有限,众人拾柴火燎原”的道理,讴歌了团结友爱的协作精神,剧本的成功创作,主题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紧扣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在我小时的记忆中,大人们对“三田哭荆”是这样描述的:在紫荆城城南山下居住着田正、田庆、田广兄弟三人,一家人其乐融融,男耕女织,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因战乱突起,为防御贼兵,他们修建城墙把田家住宅围在里边,在田家门前有棵一抱多粗、五丈多高的紫荆树,每到春季花红叶绿,田家人视为宝树。兄弟三人共树宏愿,阖家到老永不分,要分家除非门前紫荆树枝枯根死。老三田广长年经商在外,很少回家。田三嫂为人诡诈,心胸狭窄,总想分家,另立锅灶,过自己的小日子,只是苦于紫荆树生长旺盛,永不衰败。于是田三嫂背着家人将开水偷偷泼在树根上,时间久了,紫荆树渐渐枯死。兄弟三人不知其因,跪在紫荆树下日夜啼哭,真情诚意感动了观音菩萨,用杨柳枝蘸着净水往树上一洒,紫荆树又复活了。田家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消息一下传遍四邻八乡,乡民都去观望,赞不绝口。田三嫂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认为灶神爷为田家之主,应主持公道,田家的产业靠的是三弟经商得来,灶神爷枉受香火,却不保佑田家分家,于是又引出田三嫂打灶君的故事。因田三嫂不贤,坏了名声,田三嫂害树、打灶君之举被乡民唾骂,田三嫂死后,被族人埋在紫荆村后的南岭上,因南岭山形像“文”字,人称“文峰山”,“文”字最高处的圆山顶,人称寨子,当年有兵匪之乱,人们到“寨子”上躲避,又称“贼疙瘩”。有歌谣为证:
紫荆树上紫荆花,紫荆树下一田家。
田家娃子会写字,田家女子会扎花。
兄弟三人同家过,娶来三嫂要分家。
老大田正不同意,荆树死后再分家。
田三嫂来苦思量,常泼开水树根上。
借故又把灶君打,兄弟无奈分了家。
荆树倾刻枝叶枯,三人跪哭在树下。
感动菩萨显神灵,拿来杨柳净水瓶。
一夜之间花正浓,光前裕后世代荣。三贤祠内塑尊像,事迹镌在石碑上。南面山墙画壁画,启迪后人永不忘。紫荆城内有三贤,文峰山下世代传。田三嫂来不贤良,死后埋在寨子上。不磕头来不烧香,子孙后代把她忘。
小时候和小伙伴割草放牛经常在寨子上歇息,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村子谁家媳妇不好死后就得埋到这里。其实“三田哭荆”的故事在全国各地都广有流传,好多县志上都有记载,情节则大同小异。全国各地以“三贤”和“紫荆”为名的乡、村也非常多。据考证“三田哭荆”的故事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国吴均《续齐谐记》;此后,历朝历代对“三田哭荆”都有流传。唐朝大诗人杜甫就有:“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佳句来咏紫荆,道出了紫荆的花美和着花的时令。李白以一首《上留田行》乐府诗,由此感慨肃宗兄弟不能相容,即:“田氏仓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让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二十四孝的北、南宋版、元朝版都把田真列入孝子。元朝有杂剧《感天地田真泣树》,风靡豫晋两省。明朝冯梦龙著《醒世恒言》和《今古奇观》中有“三田哭荆”之事,影响深远。
三贤哭活紫荆树这个“天人感应”的传说的确很美好,契合了中国人重孝悌重仁义、崇尚家和的传统道德,寄寓着人们团结和谐友善奉献的美好情怀。因此,紫荆花就常被人们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
《紫荆树下》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州自家人说自家事,演绎商州风情,传播商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商洛花鼓戏。让我们记住三贤!记住紫荆!凭吊已成为历史的商洛市商州区三贤乡,让紫荆花承载着三贤的基因在那片从新石器时代走来的土地上年年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