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群众致富路 鼓起农民钱子
文章字数:4803
文/图 阮斌 刘婷
我市是食用菌生产的适宜区,自然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近年来,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逐渐由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向半自动化生产模式转型,逐步走资源再利用、循环发展之路,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目前,该产业发展现状是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产业发展前景如何?记者就此做了深入调查。
菇农连年盈利
初冬时节,走进商州区方园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0多个大棚里排列整齐的菌棒上长满了香菇,一朵朵,一蔟蔟,像一把把小伞,煞是惹人喜爱。菇农手脚麻利的采摘,积攒够一筐子,赶紧搬出大棚,由负责挑拣的工人分级归类,最后统一装车。忙碌的菇农说:“大棚里每天要出菇1000到2000斤,采摘够一车,外地的客商就来运走了,这种状态一直要持续到开春。”
合作社负责人费朋波说:“我从2013年生产10万袋菌棒,2014年冬季出菇售卖,当时鲜香菇批发价格为每斤6元至7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纯利润60多万元。2015年扩大规模,发展50万袋香菇,其中30万袋菌袋直接售卖给农户,每个菌袋的纯利润为1元钱,剩余的20万袋出菇,鲜香菇批发价格为每斤4元至5元,纯收入60多万元,当年出售菌袋和鲜香菇两项加起来纯收入近百万元。今年合作社搬迁到大赵峪街道办事处冀村,部分设施没有建设到位,仅发展30万袋香菇,其中售卖10万袋菌袋,20万袋出菇,今年鲜香菇的批发价格为每斤5元至6元,目前正在出菇阶段,预计售卖菌袋和出售香菇两项加起来,纯利润在70万元左右。”费朋波介绍:“香菇价格虽然不稳,但是起伏不大,销路根本不愁,西安、河南、上海一带的客商经常上门收购,这个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好。”
商洛市德润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采用立体开放式设计,站在公司院子就可以透过落地玻璃看见车间里满地的香菇生机勃勃。负责人汪红军从2006年开始种植香菇,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现在正在向产品研发、工厂化运作转型。他介绍:“我们公司过去以生产香菇为主,后来经过长期走访,我发现菇农自己点种、高温消毒、制作菌袋,需要投入人力物力,比较费事,成活率还相对低。我们公司从2013年开始,投入300万元增添设备,制作、销售少量菌种和菌袋售卖给农户,由我们公司先进设备制作的菌种和菌袋,直接销给农户后直接出菇,成活率能达到98%。从经济上算,农户自己制作一个菌袋的成本是3元,如果成活率不高,成本会加大到4元,甚至5元,我们集中统一制作的菌袋每个成本是3元至3.2元,每个菌袋销售给农户3.5元,相对来说成活率高,产量大。实践证明,走工厂化菌袋生产加工对于农户和企业来说都是共赢,目前受原材料制约,我们公司准备调整产业结构方式,由木腐菌向草腐菌转型升级,可以利用中药渣、秸秆、林木资源下脚料、板栗壳、核桃壳等废弃物回收利用,结合动物粪渣、豆制品的豆
渣等,进行覆土栽培直接出菇。我们公司现在主打方向是新品种驯化、繁育,改变品种单一的缺点,研发猴头菇、鸡腿菇、羊肚菌等多品种,经过栽培试验,达到理想产量和品质,逐步推广给广大农户。”
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食用菌代料栽培规模达到1.63亿袋,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7.1万吨(鲜品),实现产值16.5亿元,食用菌从业农户、人员分别达到5万多户、10万余人,占比分别达到11.6%和6.8%,食用菌专业村383个,占比21.3%,主产区菇农户均收入2万多元、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食用菌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二,香菇生产成为陕西第一大市,食用菌生产实现了由资源消耗型向农林废弃物再利用型转变,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
香菇、平菇、木耳等主栽品种良种推广普及率达到80%,专用菇料、微量元素、免割袋栽培、生物制剂拌料等先进技术得到应用,主产区菇农基本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普遍增强。全市发展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成立食用菌开发加工企业4个,建成菌种生产场11个,发展食用菌物资、机械专卖店23个,从事食用菌购销大户达到1500多人。全市7县区全部通过无公害食用菌产品整县环境评价,累计认定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36个,认证食用菌“三品”产品42个、绿色食品1个,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产品在省内外形成一定知名度。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食用菌产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908、9608、839、937等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5%以上;808、武香一号等反季节香菇品种推广普及率100%。香菇免割袋栽培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70%,单袋较常规降低生产成本0.20元,减少了出菇期的用工,商品率提高了77.2%。推广普及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病虫危害率控制在5%以内。
栽培模式呈多样化。立体、层架式栽培模式,以户为单位,利用房前屋后、院内院外、空闲地、闲置房等改造成菇棚;栽培季节由传统的季节性栽培转向周年栽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生产香菇、白灵菇、平菇、草菇等,如商州区牧护关镇和黑龙口镇、柞水下梁镇、洛南县石门镇天元蔬菜合作社等反季节香菇生产,商州区陈塬办事处蟒龙峪村夏季栽培平菇等,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食用菌产品的要求;生产方式已由分散的家庭作坊式开始转向现代农业示范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了新的飞跃,由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向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循环发展之路初具规模。商州区牧护关镇开发利用苹果枝条栽培反季节香菇,年发展规模在200万袋以上。洛南县利用桑树修剪的枝条栽培香菇,柞水县海林菌业有限公司利用栗苞栽培香菇,柞水县下梁镇李开元利用麦草发展双孢菇400m2,商州区九鼎菌业公司利用药渣栽培香菇,代表了商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全市各地积极开展废弃物再利用实验示范,加快了食用菌生产由资源消耗型向废弃物再利用型转变。
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栽培技术不断创新,生产模式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栽培效益愈来愈好。据调查,食用菌投入产出比大都在1:3以上,若一户栽培5000袋,以鲜菇销售,产值5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后,纯收入在3.5万元;以干菇销售产值4万元,纯收入2万元。商州区陈塬办事处蟒龙峪村耿建强常年栽培平菇,单袋产鲜菇2公斤以上,产值12元,扣除生产成本后,单袋纯收入8元;与大棚蔬菜相比,效益是大棚蔬菜的4倍以上,与大田作物相比,是大田作物的30倍以上;与养殖业相比,栽培一袋香菇的纯收入相当于一只肉鸡的纯收入,栽培200袋香菇纯收入相当于一头肉猪的纯收入,效益极为显著。
问题依然存在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长期以来,发展食用菌产业和森林保护存在矛盾,个别分散农户还存在砍伐林木的现象,农户普遍存在思想误区,认为食用菌生产的原料,除草腐菌类外,所用的原料离不开木屑,实际上木屑可以用秸秆、苹果树枝等农林废弃物替代。许多群众认为种香菇就是砍树、毁森林、破坏环境,一些基层政府未采取措施正确引导食用菌生产,菇农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生产条件差,投入水平较低。食用菌生产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设施农业,农民在生产中缺乏资金投入,设施落后,生产中的温、湿、光、气等环境要求难于控制,生产水平低下。
基地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商洛食用菌总体产量不小,但生产以农民自发生产经营为基础,基地规模小,生产分散,标准化生产不足,产品档次较低,深加工体系滞后,没有健全、上规模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导致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大部分初级产品直接销售给客商。
科技水平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菇农栽培设施、栽培技术和发展模式陈旧,加工、包装能力较弱,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新品种、新技术较难得到快速应用和普及。
无专业市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商洛虽是食用菌生产大市,但无一个专业交易市场,没有建立完整的线上线下销售体系,掌握不了市场定价权,影响产业进一步发展。
缺乏影响力较大的本土食用菌品牌,不能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推广循环模式
食用菌是我市的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仍以传统的家庭经营为主体,生产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产业效益难以充分体现,生产方式已不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与要求。2012年,我市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即以行政或较大的自然村为单元,依托一个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建设一条专业化菌包生产线,采取“工厂式菌包专业化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的生产方式组织生产,实行“七统一分”(合作社或企业统一原料采购、统一优良菌种、统一菌包制作、统一接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回收,农户分散出菇管理),带动100个农户,每户种植不少于1万袋,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户均纯收入4-6万元。“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是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趋势与我市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科学结合的一次创新,是解决移民搬迁户生活来源的有效途径,是加快传统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抓手,实现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为加快“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推广,推进我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成套加工设备,研究设计出食用菌专业化菌包生产线和专业化接种生产线,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成套引进、购置自动拌料机、自动装袋机、液体菌种发酵罐、空气净化台等菌料生产加工设备,加快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力推广农林废弃物代料栽培,在“百万袋”示范基地普及应用关中苹果锯末代料栽培生产技术,同时积极开展桑枝条、栗苞、药渣、玉米芯等本地农林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研发,大力推广农林废弃物代料栽培技术,保护和节约森林资源。加快专业化生产线建设,结合省级设施蔬菜工程项目实施,在设施食用菌示范县、示范镇、食用菌示范园项目区示范建立食用菌专业化生产线,累计建成洛南高耀、丹凤武关、山阳高坝、商南富水、柞水下梁等“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示范基地25个,加速了优势产区由传统的家庭分户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转变。和移民搬迁紧密联系,各地把发展食用菌作为移民搬迁户提高经济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在集中安置区大力推广食用菌“百万袋”循环生产模式推广,有效解决了搬迁户的生活来源和就业问题,实现了移民“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的目标,目前在山阳县高坝镇、洛南县高耀镇、丹凤县竹林关镇等移民搬迁安置区效果显著。
发展前景广阔
市农业局副局长叶赟介绍,食用菌生产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产业特点,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是食用菌的最佳适生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市正在大力宣传、积极引导,推广利用苹果树锯末、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废弃物替代技术,力促食用菌产业实现生态循环发展。食用菌菌包工厂化生产符合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是传统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也是食用菌实现标准化的必由之路。我市今后要大力推广“百万袋”这种半工厂化生产模式,由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制作菌包,销售给农户,农户按标准化技术要求进行出菇管理,产品销往市场或由企业回收。“百万袋”模式可以有效改变农户砍伐林木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充分实现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优势与农户劳动力、场地优势的互补,加快食用菌由传统农户分散生产方式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园区化、生态化发展模式转变。下一步,我市还要调整优化菌业结构,加快发展地栽黑木耳,积极发展袖珍菇、双孢菇、白灵菇、羊肚菌等珍稀草腐菌种,改变香菇“一菇独大”的局面。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建立香菇专业交易市场和专业网店,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提升商洛香菇在市场定价的发言权。着力打造“商洛香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和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扩大品牌效应,提升市场份额,并逐步走向出口,逐步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主要项目,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叶赟建议,发展食用菌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对“百万袋”模式的专业化菌包生产线购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香菇专业市场建设、深加工技术研发、公用品牌培育等给予适度的补贴支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食用菌产业发展,形成政府引导、主体投入、市场运作、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