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精准扶贫扶的不光是“贫”
李冲
文章字数:852
     
    近两年,乡镇最主要的工作莫过于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工作最难做的,莫过于精准识别贫困户。
    精准识别贫困户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工作,条件卡的严,识别起来难度较大,不过,纵观农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大多集中在痴呆聋哑傻、残疾人、鳏寡孤独这一批特殊群体。毕竟这样一批人,是比较符合政策的,就算是评上了,也不会引起太多的争议。
    可是,你仔细的想一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评上了“贫困户”,能扶起来吗?扶起来能致富吗?这一特殊群体,只能用政策兜底来解决,当然,政策兜底也是精准扶贫的一种方式,也是为了兼顾公平的一种办法。
    经过了这些年的基层乡镇经历,我认为,精准扶贫要精准,只能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要有所统筹,有所倾斜,这个就是教育,我在这里所指的,不光指教育教学这一方面,而是农村的德育教育,说白了,其实就是乡风、村风、民风教育。
    受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我认为受灾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农村。老人、妇女、儿童,留守的三支主力军,成了农村的常住人口。这些人生产能力有限,教育方式有限,而务工大军回报给农村的,则是一些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物质上不外乎金钱,以及用金钱衍生出来的盖房、买车,精神层面的,多是一些负面影响,“金钱至上论”“读书无用论”,以至于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未来的农村,“寒门难再出人才”这样的言论。
    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最真切的感受就是群众对待干部态度的转变,以前是群众害怕干部又喜欢干部,现在则正好相反,干部反而害怕群众,就像是精准扶贫,干部的热情很高,为精准扶贫想法设法出主意、使点子,但是群众则比较淡漠,倾向于政府政策的大包大揽。以前,形容乡风、村风、民风总爱用“淳朴”这两个字眼,但现在乡风、村风、民风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以前的乡风公约、村规民约等之类牌子,基本上也找不到了。
    所以说现在,精准扶贫,不光要扶“贫”,还要扶比“贫”更缺失的德育教育。所以我建议广大的乡镇干部、“第一书记”在下乡扶贫的过程中,更要积极挖掘基层传统的优秀文化,扭转“风气”,送来“正气”,真正帮扶那些骨子里“缺钙”的群众,让他们真正的富起来。